首先,需要确定一点:刘备肯定找孙权借了荆州某些地盘。不然在多年后,孙权找刘备讨要荆州时,刘备就不会说出“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这种话来。


(建安)二十年(215),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


其次,回到本题疑问上来,刘备借荆州的动机究竟如何?


先说形势


在赤壁之战前,刘琦本是江夏太守,在赤壁之战得胜后,被刘备集团拥护为荆州牧,试图以此抗衡孙权集团在荆州的侵蚀。刘琦本来就是刘表之子,加上刘备的影响力,除了北投曹操的那批荆州人之外,剩下的荆州人士都愿意团结在刘琦、刘备身边,这批人对孙权也并无好感,因此,孙权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认刘琦继承荆州的合法性,是稳定抗曹联盟的必要手段。


赤壁之战后,曹操北归,留下曹仁据守江陵。


刘琦、乃至刘备集团的军力不足以对抗曹仁,所以周瑜、程普继续进攻南郡,这也是孙、刘两方在赤壁之战后,继续达成战略合作的又一件重大事件。


周瑜攻克江陵耗费了大量时间,刘备是在周、程攻打江陵的这段时间里,则拿下了荆南四郡,并屯兵公安(武陵郡孱陵)。


另一边,在江陵攻克后,周瑜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治江陵,程普拜裨将军,领江夏太守,治沙羡。


形势图如下:


从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说起(俗话说刘备借荆州)(1)


【周瑜拿下江陵的时间】和【刘备拿下荆南四郡的时间】史书并没有精确到月,无法区分先后,而且按《先主传》顺序,在刘备拿下荆南四郡后不久,荆州牧刘琦病逝。


这时候的荆州形势就非常微妙。


1.刘备趁机接受刘琦的政治遗产,宣布继任荆州牧。

2.周瑜和程普占据江陵、沙羡。从战略布局上,他们与曹军接壤;从行政区划上,他们受荆州牧管辖。


实际上呢,周、程是不可能听命于刘备的,刘备希望南郡、江夏太守都是自己人来担任,孙权是不会答应的,孙权希望荆州牧是自己人来继任,刘备也不会答应的。


所以,刘备进京与孙权商议【刘琦死后,孙刘联盟应该如何持续下去】这个议题。


第一次谈判结果


据说诸葛亮还劝阻刘备亲自去见孙权,认为派使者去谈判就行,而刘备为了显示诚意,坚持亲自去谈。果然周瑜趁机向孙权提议“软禁刘备”,但是孙权从同盟合作的角度考虑,拒绝了周瑜的这个提议。


刘备和孙权具体怎么谈的,没有详细记载,按照《鲁肃传》的记载,孙权也很犹豫,他也很想拿到荆州,但是只有鲁肃劝孙权答应刘备的请求(认可刘备继任荆州牧)。


最终,这次的谈判结果是:


1.孙权承认刘备继任荆州牧的合法性。

2.刘备的治所在公安,不能染指南郡、江夏郡。也就是说,孙权从刘备的荆州牧的下辖割走了两郡。

3.刘备表奏孙权为车骑将军,领徐州牧。


——以上就是针对题文中所提到的背景的分析。


也就是传说中的第一次“借荆州”。其实我认为这一次谈判并未涉及“借荆州”一说,下面接着分析。


后续故事


为什么我说在第一次谈判时,刘备并未向孙权承诺“借荆州”呢?我是这么分析的:


第一,自刘琦宣布继任荆州牧,是以血统继承来作为法理依托,不需要向孙权做出任何承诺;


第二,到刘备继任刘琦之后,那荆南四郡也是刘备打下来的,也没染指南郡、江夏。


什么是借?借的前提就是得到了本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


从刘琦、刘备的情况看,他们拿的都是自己应有的东西,所以我认为在这第一次谈判时,不算是借。


《鲁肃传》说曹操听说孙权“以土地业备”,正准备写字,惊得笔坠于地。


这里的“以土地”不应该只解读字面,强行认为是孙权拿自己的地给刘备,联系到前文中对整个历史事件背景的分析,不难看出,实际情况是:孙权认可刘备继任荆州牧,并拥有荆州四郡的地盘。仅此而已。


而真正的“刘备借荆州”,应该出在“周瑜之死”后,因为荆州形势再改变,孙刘之间又必须再一次调整同盟条件。


按《程普传》记载,周瑜死后,程普立刻去了南郡,坐镇江陵,代领南郡太守。按《鲁肃传》记载,鲁肃是周瑜指定继承人,在周瑜病逝时,就已经以奋武校尉接管了周瑜的军队。


而在这个节骨眼上,刘备和孙权又展开了一次谈判,谈判结果是:孙权把南郡(江陵)给了刘备。程普返回江夏,鲁肃返回陆口(陆口本属长沙,孙权分陆口等地为汉昌,鲁肃领太守)。


周瑜卒,代領南郡太守。權分荊州與劉備,普復還領江夏。令程普領南郡太守。肅初住江陵,後下屯陸口……


很显然,南郡本是孙权的地盘,现在孙权把南郡交给刘备,这里就存在一个“借”的可能性。借是带有条件的,有借必有还,“还多少”,“怎么还”,“什么时候还”等等。但是史书上并没有对这一次谈判有详细记载,也就给历史留下了悬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