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方便面,大家脑海第一反应可能是康师傅、统一、白象这些品牌,而在康师傅、统一这些中国台湾的企业进军大陆市场前,中国方便面市场无可争议的霸主当属华丰。这款面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干吃或者煮着吃味道都很不错,记得小时候的经典的吃法是,把华丰面饼用手捏的碎碎的,再撒入调料包,然后疯狂摇匀,最后倒在小伙伴的手里一起分着吃。这里一些00后可能会不屑,干吃面这不就是魔法士嘛。没错,魔法士也是华丰旗下的。

华丰三鲜伊面辣味为什么没有了(曾经的泡面王者)(1)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千家万户都知晓,到在2021年《中国方便面品牌力指数排行榜》上只排第9位,曾经的方便面王者华丰到底经历了什么,才导致了它如今的没落呢?这期我们就来说下关于华丰,那些你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事儿。

华丰三鲜伊面辣味为什么没有了(曾经的泡面王者)(2)

方便面起源与华丰的成立

方便面是由日籍华裔安藤百福发明的。安藤百福原名吴百福,1910年出生于中国台湾,后到日本做生意。在1957年冬天的一天,安藤百福上街,看到在凛冽的寒风中,几十个日本老百姓在一个拉面摊前排队,就为了吃上一口热拉面,此时,他脑海里萌生了做一种用开水一泡就能吃的拉面的想法。

1958年8月,由安藤百福发明的世界上第一份方便面“鸡味方便面”正式发售。一份方便面在当时售价35日元,这并不算便宜,因为日本同期一份乌冬面的售价才6日元。但安藤百福发挥自己的商业天赋,运用了市场宣传、免费品尝等营销手段,使得方便面很快就在日本掀起了热潮。人们到处都在问:“听说现在有一种加热水就能吃的魔术拉面?”同年12月,公司变更商号为“日清食品”,现在市面上常见的合味道、UFO炒面、出前一丁等品牌,都是日清旗下的。

华丰三鲜伊面辣味为什么没有了(曾经的泡面王者)(3)

安藤百福及其发明的“鸡味方便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于方便面的广受好评,大量山寨模仿者开始出现。1962年,安藤百福申请到了方便面的制造专利,但同时,他会社下面的113家子公司都受到了警告,原因是垄断。1964年,安藤百福索性转让并公开了方便面的做法专利权。故事到这还没结束,随后安藤百福还做了一件记入历史进程的事:1965年,安藤百福听说有人吃了鸡肉拉面中毒,原因是炸面条时,温度太低使得细菌繁殖导致的。由于假冒事件、品质问题的出现,安藤百福决定在日清食品的全部商品上标明制造日期,在此之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还找不到标明制造日期的食品。这种做法最终被规定成食品卫生法,沿用到了所有包装食品上。

介绍完方便面的发明过程,我们说回国内,国内的方便面起步也不算晚。1964年,也就是安藤百福公开方便面做法专利那年,北京食品总厂手工用鸭油生产油炸方便面,因技术存在缺陷,有一股怪味,未能得到推广就消失了。直到6年后,也就是1970年,上海益民食品厂采用高压蒸面油炸工艺生产油炸方便面,用自己研制的设备生产了200万袋“鸡蛋方便面”,这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方便面的标准化生产。

华丰三鲜伊面辣味为什么没有了(曾经的泡面王者)(4)

上海益民食品厂生产的“鸡蛋方便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1980年和1982年,上海益民食品厂和北京方便面厂分别从日本引进了一条袋装油炸方便面生产线,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全国又先后从日本引进100余条生产线,同时在广州、上海、无锡、郑州等地相继出现40余家方便面设备生产厂家。但方便面在当时还是属于奢侈品,我们从下面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来。

《辽沈晚报》曾刊登这样一则故事:当时在东北当老师的王志斌被领导派到北京出差,送行时亲朋好友纷纷委托他带一些方便面回来,“开开眼,尝尝鲜”。因为此时的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下的供给制时代,粮票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象征。在这一时期,购买方便面也需要粮票。后来王志斌托人找关系,才搞到10斤北京面票,买回10袋方便面。

现在终于轮到我们这次的主角华丰登场。1984年,广东农垦办引进了一套日本原装方便面的生产线,准备给珠江农场,但珠江农场不要。因为当时我国还处于物资匮乏年代,只要能生产出产品,基本不愁销路,所以,珠海平沙华侨农场的领导知道后,极力把这条方便面生产线争取到手,并安排给当时的农场生活服务站。时任站长的熊毅武于是带领站里员工开始生产方便面。

1986年,四四方方的黄色塑料包装的“华丰牌三鲜伊面”面世,售价5毛一袋。“华丰”寓意“中华丰裕”,“三鲜”是指方便面调料包在制作过程中,用猪骨、海鲜和鸡肉这三鲜熬制提炼而得,“伊面”则来自于清朝的一个传说。相传清代大书法家伊秉绶办寿宴,忙乱中厨子误将面条放入滚油中炸熟了,无奈只能将错就错,将已炸熟的面条煮一下,再浇上鸡、海鲜等炖制的高汤。谁知客人们竟赞不绝口,所以早在方便面发明以前,中国已有类似的面食称为“伊面”或“伊府面”。在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739元的1986年,5毛钱一袋的华丰,也还是属于奢侈品。

华丰三鲜伊面辣味为什么没有了(曾经的泡面王者)(5)

华丰方便面与其调料包-图片来源于网络

华丰的高速发展

正如海CEO张瑞敏所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成功的企业都是时代赋予的机会。1987年起,中国粮油政策逐步放开,粮油可以自由贸易。之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厂生产方便面,需要粮票采购面粉、需要鸡蛋票采购鸡蛋、还有油、盐、糖等等都有计划,要找各个部门批手续,而且如果工厂看今年销量不错想要增产,需要等第二年开会再申报计划。粮油政策的放开,使得工厂可以更快调整自己的生产计划。

轻工部统计,1989-1991年,全国方便面产值以每年70%的速度递增。在这3年间,国内新增方便面生产线800余条,相当于前10年的8倍,方便面的产量有了极大的飞跃。同时,因为之前粮油供应政策原则上规定国家只负责城市非农户口的粮油供应,不负责农业人口的粮油供应,现在粮油政策放开,农民们可以不受限制,进城打工,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买得起方便面的人多了,吃的人也多了。在普遍缺油少肉的年代,三鲜伊面用猪骨、海鲜、鸡肉熬出来的营养质量高的配料包,以最小成本给中国人味蕾带来最丰富的体验。

短短几年时间,华丰品牌红遍全中国,成为国民级别的美食。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华丰的产能虽一再扩充,但生产的“三鲜伊面”仍供不应求,那时批发商来订货,必须先交钱,晚上在工厂门外排队等。要不然,刚下线的方便面转眼就被其他供应商拿走了。一到凌晨,进出平沙的路上几乎都是运送华丰方便面的货车。

1988年,华丰开始对外扩张,首先在辽宁阜新独资开办了占地3万平方米的两间伊面厂,并设立分公司;

1989年,华丰产值首破一亿元,税前利润超1000万元;

1992年,华丰销售额4.2亿元,税前利润超6000万元,产销量都占全国速食面行业的五分之二;

1993年,华丰销售额6.3亿元,税前利润1.2亿

期间,华丰走出广东,在全国开设了十余家工厂,黑龙江肇东、陕西宝鸡、山东济宁、河南驻马店、河北唐山等地独资办厂,并在广州、北京、上海、沈阳和哈尔滨等地设立办事机构,实施了“东南西北中、处处有华丰”的发展策略。同时熊毅武还非常有商业宣传头脑,重金邀请了知名港星“肥肥”沈殿霞代言,华丰成为业内第一家利用电视传播的企业。一句好意头的广告语“食华丰,路路通”在各大电视台黄金时间插播,华丰火遍大江南北。

华丰三鲜伊面辣味为什么没有了(曾经的泡面王者)(6)

“肥肥”沈殿霞代言华丰方便面广告-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90年代,华丰已经稳坐全国方便面市场头把交椅。虽然当时也有众多品牌涌现,如“山东龙丰”、“河北华龙”、“北京南村街方便面”等等,但却从未动摇华丰的地位。在这里顺带一提,正如安徽牛肉板面出自河北一样,北京南村街方便面这个打着北京旗号的方便面,其实出自河南。

华丰的迅猛发展,当然也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努力。在当时国企吃大锅饭的年代,华丰创新设立了按绩效考核分配薪酬的机制,大大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华丰的普通工人,每个月工资有2000多元,而在当时,普通公务员的月薪约为300元,县委书记也才600元左右。1990年,华丰在距厂100多米的区域建造“华丰园”小区,解决职工住房问题。这样一套房市场价要12万,而华丰员工只需每人缴纳2万多元,剩下都由企业承担,“华丰园”小区曾是当地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的小区。除了住宅楼,以华丰命名的幼儿园、小学、酒店也先后建成。其中,华丰幼儿园、华丰小学至今仍在办学。

华丰三鲜伊面辣味为什么没有了(曾经的泡面王者)(7)

华丰的衰落

那么,看起来势如破竹的华丰,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呢?这里面既有外因也有内因。

1. 外因:康师傅、统一进军大陆市场降维打击

1992年8月,中国台湾商人魏应行,带领康师傅“红烧牛肉面”进军大陆市场,搭配更重口味酱包和带有肉粒的菜包,并配上了一次性纸碗和叉子的“红烧牛肉面”,这无疑带给了人们更好的体验。同在台湾省的统一,看康师傅在大陆市场的火爆,也于1993年进入大陆市场。随后,康师傅与统一开展了一系列的价格战。台资企业因为更早与国际市场接轨,他们在媒体宣传、包装设计和销售渠道搭建等方面,对此前一直封闭的大陆企业称得上是降维打击。关于康师傅与统一的混斗,我们下次有机会可以聊一下,在此不再赘述。到1994年,康师傅方便面销量就达到了2亿包,占中国大陆普通方便面市场份额的30%以上。华丰等大陆企业市场和销量都不大如前,只能被迫回退到本省的小市场,走低价路线。

华丰三鲜伊面辣味为什么没有了(曾经的泡面王者)(8)

大陆市场上第一包“康师傅红烧牛肉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2. 内因:引入外资后管理营销发生重大变革

1989年,珠海正式试点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到1992年,华丰也迎来了股份制改革。然而在股份制改革的重要节点上,创始人熊毅武却选择离开,北上陕西宝鸡,创立“熊毅武”方便面品牌。有华丰老员工透露,发展理念不合是熊毅武离开的主要原因。公司管理层在股份制改革时出现两种意见,以熊毅武为代表的一批人认为应当坚持国营,否则可能失去实际控制权;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需要进行股份制改革,向国外有实力的财团转让部分股权,推动公司发展壮大。不过这一说法并未得到熊毅武证实,其离开的真正原因也未有定论。最终,1994年,来自印尼的金光集团控股了珠海华丰。金光集团集团由印尼华人黄奕聪于1962年创立,曾被世界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印尼第一大财团,旗下核心产业包括纸浆和纸张产品、农业和食品工业、金融服务和房地产开发。

在完成股份制改革后,金光集团对华丰做了许多变革,但华丰显然“水土不服”:

  1. 金光集团希望能以国际先进的管理营销理念,将华丰打造成“国际性食品公司”,所以辞退了很多华丰“元老级”高管,引入了大量外籍高管。但实际上,这些外籍高管对复杂的中国市场了解甚少
  2. 集团重新制定了运营策略,却忽视经销商的作用,在全国各地迅速建立大量的驻地分支机构,架空经销商。同时,在没有做好人力和推广方法准备的情况下,匆忙招聘新员工开展直销,工作质量大不如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康师傅、统一强化经销商和本地员工的作用发挥,高速前进;
  3. 为了降低成本,集团使用了其他调料品来代替原来的“三鲜”,导致口感发生变化,三鲜伊面的口碑大不如前。在方便面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华丰这样做无异于自断双臂,毕竟食品能征服消费者的味蕾才是关键。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金光集团引入的管理方式和理念,都没能很好适应当时的中国市场。在康师傅、统一一路高歌猛击抢夺市场时,华丰由于内部管理问题没有及时进行战略调整,导致华丰在这场市场争夺战中错失先机。从90年代中期开始,华丰的经营状况每况愈下,并在90年代末期出现了亏损和裁员潮。

华丰三鲜伊面辣味为什么没有了(曾经的泡面王者)(9)

印度尼西亚金光集团-图片来源于网络

2003年,为了挽救持续亏损的华丰,金光又对管理层进行了“洗牌”,取而代之的是从著名快消品公司高薪挖来的管理层,与上次一样也都是外籍高管。高管们经过研究,发现华丰持续亏损的原因是由于①产品档次低导致利润偏低②品牌老化严重,年轻消费者很少了解华丰③品牌差异化不明显,口味与包装设计都很一般这3个问题导致。所以,他们决定在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高端产品,重塑品牌形象以改善盈利状况。推出了如华丰2000、干拌一族、掌上脆(后来改叫魔法士)等不少新口味和新产品,但最终都没能很好改变华丰的行业地位。

这里面本质原因是,低端品牌推广高端产品,都离不开3个问题:1.企业内部人员不愿意推 2.经销商不愿意卖 3.消费者不愿意买。对应到华丰身上就是:

1.未考虑一线推广员工在高端产品上的收益,当做工作任务交给一线人员,没有为高端产品设立单独的奖金等激励制度。高端产品纵然有较大的潜力,但需要长时间的推广才能形成销量。这些前期的推广是不算做业绩的,属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还不如卖老产品来的轻松,导致不少一线推广员工都是直接敷衍了事。

2. 经销商往往经营某个品牌的资金都是固定的,主动推高价产品,则意味着必须减少原来畅销的产品进货。为了降低风险,经销商们都会先持观望态度。而华丰高端产品一面市,在没有畅销样本验证的情况下,就要求在全国市场上推广,自然没有经销商愿意一开始就大量进货推广。

3. 对于本身就是因为便宜才购买华丰的用户来说,高端产品价格太高,超出他们平时的购买预算;而高端产品的消费者,对于华丰本身的认知是便宜廉价,华丰不能满足他们“高逼格、高质量”生活的需求,也不会去购买,这就像是生产农用拖拉机的工厂突然宣布生产跑车,沙县小吃突然宣布做高端餐饮一样,不符合用户对品牌原本的心理定位。

说回前面说到的华丰创始人熊毅武在陕西宝鸡创立的“熊毅武”方便面,虽然延续了华丰的正统风味并迅速风靡中国,本来有希望再续辉煌,但谁料熊毅武在1996年10月遭遇车祸,并于1997年2月逝世。失去了灵魂人物后的“熊毅武”方便面,子女因财产起纠纷,耽误了企业生产和产品创新,“熊毅武”品牌也从此折戟。

华丰三鲜伊面辣味为什么没有了(曾经的泡面王者)(10)

“熊毅武”方便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写在最后

看到这里,可能大家会视外资如洪水猛兽,网络上也会有很多人带节奏。但我想提醒的是,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引入外资这件事儿。毕竟在与外资共舞的几十年里,我们既有摸着石头过河的磕磕碰碰,也有借力而行下的突破和革新,一棍子打死显然是不合适的。

时间来到2022年,在超市的角落里,我们偶尔也还能看到“华丰三鲜伊面”的身影,虽然风光不再,但华丰却早已被载入历史。我们怀念的不仅是过去华丰的味道,更是我们逝去的青春。

最后,你知道方便面为什么要做成弯的而不是直的吗?答案见评论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