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九曲黄河奔流不息,每一滴水都饱含珍贵回忆,每一朵浪花都写满动听故事。为生动呈现70多年来河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治理黄河、利用黄河、传承黄河文化的具体实践,展示河南在黄河及其流域治理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发生的可喜变化,河南省政协融媒体中心联合河南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推出特别策划《我的黄河故事》,结合《黄河记忆》专题史料图书,从治理、生态、文化等多角度,记录河南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为黄河及其流域治理作出的贡献,激励广大中原儿女拼搏进取、砥砺奋进,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合力。

大河网讯 (记者 魏蔚)黄河沿岸文化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留下了无数灿烂的文化遗产。人民在黄河的孕育下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艺术,如澄泥砚、黄河泥埙、唐三彩、牡丹瓷、豫剧……如何向大众呈现黄河文化,深入挖掘阐发黄河文化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是近两年来始终在探索的课题。

阳春三月,芳菲无限,这是洛阳最美的季节。牡丹绽放,芳芳满城。然而花期太短,美丽绽放只有数天,让人遗憾。

如何让牡丹花的美永恒留存?如何将国瓷工艺和国花牡丹完美融合?这就不得不提到“牡丹瓷”创始人李学武。

关于洛阳牡丹我们学过的文章(我的黄河故事让永不凋谢的)(1)

资料图

一个灵感突发的创新

家在洛阳的李学武从小就对陶瓷十分着迷。瓷器古朴典雅、温润如玉的质地对他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吸引力。而父亲的谆谆教诲也时常伴其左右:“要想成就一件精美的瓷器,必须具有坚毅的意识。”之后,三年的军营生活,让他的思想和意志得到前所未有的锻炼,闲时一有时间就去收集关于中国瓷器的信息和资料。

2007年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几个战友相约来洛阳赏花,谁知赏花的前一天,暴风雨突临,华贵娇艳的牡丹被暴风雨摧残,战友们抱憾而归,这让李学武产生了制作“牡丹瓷”的想法。37岁那年,制作牡丹陶瓷开始成为他的梦想,为此他还辞去了年入百万元的工作。

关于洛阳牡丹我们学过的文章(我的黄河故事让永不凋谢的)(2)

资料图

打造永不凋谢的“牡丹”

想着容易,做起来却充满艰辛。李学武用了两年的时间,开车跑了20多万公里,考察仙游木雕、南阳玉雕以及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福建德化三大瓷都和五大官窑、七大陶瓷产区等地,寻找做永不凋零牡丹的灵感。为此,他还遍访全国陶瓷名师,到全国10余个博物馆查阅历史资料,整理了20余万字的陶瓷笔记。虽然烧坏的陶瓷牡丹不计其数,在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后,最终用陶瓷对照真花花瓣一片一片地捏成牡丹花雏形。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李学武研制出了以唐白瓷烧制技艺为基础,集各派陶瓷技艺之所长的牡丹花瓷器。烧制成功的牡丹瓷,姿态和颜色纯正逼真,立体感强,栩栩如生,宛如一朵朵雍容华贵的牡丹绽放于瓷盘之上。

关于洛阳牡丹我们学过的文章(我的黄河故事让永不凋谢的)(3)

资料图

让永不凋谢的“牡丹”芬芳全世界

瓷器属于中国、属于世界,牡丹瓷亦是如此。如何让牡丹瓷扎根洛阳,闻名全世界?

机会总是留给每个有准备的人。2010年,在河南省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牡丹瓷惊艳亮相,并很快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随之而来的是纷至沓来的订单和盛赞。牡丹瓷惊艳了河南,也走出了洛阳……

李学武明白,在中国瓷器文化的海洋中,牡丹瓷只有不断革新,才能走得更远。为此,他带领团队围绕洛阳地域特色,积极将牡丹瓷文化和洛阳文化相融合,不断推陈出新,为洛阳牡丹打造一张“瓷名片”,随后牡丹瓷作为国礼先后被国家领导人赠送给了100多个国家元首及领导人,获得了无数赞誉,成为继中国五大官窑之后独具特色的新派艺术瓷种。

“我愿意做中国陶瓷行业的‘ 愚公’,继续跟随新时代的步伐,奉献微不足道的力量,让这朵‘永不凋谢的牡丹’芬芳全世界。” 李学武说。(根据《黄河记忆》丛书整理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