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卡尔维诺是连同小说文本与影片一块评论的,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卡尔维诺小说主要讲什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卡尔维诺小说主要讲什么(你不会想看的电影与小说)

卡尔维诺小说主要讲什么

当然,卡尔维诺是连同小说文本与影片一块评论的。

我不知道当别人问你有没有看过什么禁片时,你脑里首先会出现哪部电影。在我,则是这部《索多玛120天》。

因为胆子太小,所以我只看了几分钟,已经开始反胃,之后我把辛苦弄来的片源删了。

我以为自己顶得住,这不就是电影吗?有多可怕?

我告诉你,可怕不重要,重要是变态。

具体某些内容就不写了,否则会用词不当。但可以从卡尔维诺的评论中抽出几句,聊下故事情节。

如果说《十日谈》是典型式的讲故事轮廓,那么这个故事则非典型的。在此故事说是要在120天内,叙述者们每天讲述5个故事,最后总共得到600件事。但故事中,作者萨德只讲述了其中30天的故事。对那些剩下的故事,作者只提供了一部详细的大纲,在其中每一桩逸事都写了聊作概要的几行文字。他还精确计算了在全书最后一段祭礼中被屠杀的人物数目,总共有30人被杀,且他们的死法各不相同。

在上一段话中,本文删除了某些字眼。

卡尔维诺第一句便评价这部小说:结构上规则有序、条理分明。

但是小说中过分详细“重复这些千篇一律的令人厌恶的细节”,卡尔维诺认为“并不能增加阅读趣味”,所以他“也不得不承认我没有毅力通读全书每一章节”。

作者萨德在1785年写作此书时,正作为犯人被关押在巴士底狱的一间小囚室内。为了躲避看守们的搜查,他把此书写在了长长的一卷好看的纸上,这一卷纸是萨德亲手用一张张的纸片粘贴起来的,从头到尾共有几百张小纸片。

萨德生于贵族,“1764年萨德的父亲死后,他继承了他父亲的与瑞士交界的三个省的荣誉总督的职务。萨德婚后所获得的财富使得他可以开始他丑闻昭著的生活,他的生活远远跳出了当时法国贵族的放荡主义所容许的范围。”

简单点说,萨德本身行为不端,就系一罪人。所以他入狱也是理所当然的,理论上说,如果文学修养不够,看到他写的东西,你只能把他文本烧毁。所以巴士底狱,他不得不用那些方式写书。

下面有几个文人对他的评论:

巴代耶说:“对那些想深入人性底层一探究竟的人而言,萨德的作品不但值得推荐,且是必读之书。”

波特莱尔说:“欲对邪恶有所了解,必得重访萨德。”

西蒙·波娃在《我们有必要烧掉萨德?》一书中说:“他入狱之前是个普通人,出狱时却已成为伟大的作家。”

罗兰·巴特在《访谈录》说:“阅读萨德,我向来即由此获得极大的乐趣,我并不认同于一般人所说的,认为萨德是个无聊的作家……在我们(法国)的文学当中,真正能够带给我极大之阅读欢娱,并且会想不断去重读的,除普鲁斯特之外,就数萨德一人,他们两人各站我们文学世界的两极。”

至于上面几个人有什么来头,大家搜下吧。

回到卡尔维诺的评论:

这是一部将堕落作为一种制度来表现的戏剧:这是萨德作品的核心,而萨德又是以一种极度的欣悦来表现它的,而在帕索里尼作品里,它是绝望。在这种绝望之中,在这种对感染了一切的堕落的厌憎之中,寄托了影片的真理。但是,内在明晰性的缺乏迫使帕索里尼搬弄一系列花招,将某些他力图历史性地加以界定的、变得更加抽象和一般化的“权力”作为他的靶子,最后控诉整个世界的堕落和腐化——他本人除外。

在某个时间里无意看到小说的电子版,实在不敢去看,所以,也把它弄消失了。我相信在国内是找不到纸版的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