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王姓和谢姓地位(谢姓都是大仕族)(1)

潮州话主要来自于古闽南语莆田话以及少部分畲苗语言 和漳州话有轻微区别,古莆田话和漳泉话有共同点,因此潮州话又与漳州话很相似。由于潮州和漳州相邻,所以有受到漳州话的影响。虽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移民广东海南,但仍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留在了莆田,而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的莆田话则继续受福州话的影响,和潮州话有了一些差距。 潮州长期远离祖籍地闽南的莆田,不和福州相邻,和漳州相邻,容易受漳州话等其它方言的影响,但是潮州话是以闽语莆田话为基础的受漳州话等影响的闽语。由于福州是省城,莆田与省城交流多,而莆田不与漳州相邻,所以莆田话受福州省城话影响程度大于泉州 话,受福州话影响程度,而且莆田距离漳州二百公里,古代交通不便,莆田话难以受漳州话影响。

莆田是闽南中最早最长时间出现人地矛盾的地方,在唐朝末期,莆田已经人口过多,成为人口输出地,莆田开始有规模比较大的对外输出人口。还有的莆田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几百年后再次移民到其他地方,他们的莆田话已经同化成泉州话或漳州话。由于莆田人移民泉州漳州很大部分的每年是几百人到几千人,很少有万人以上的,相对于在泉州、漳州的人来说是少数,所以容易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何况有的莆田人已经移民几百年到几千年,已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从语言的存古现象来看,潮州话应为古兴化(今莆田)地区的语言,这和如今的莆田话是一样的,莆田话由于古音的大量存在,所以很多人感到兴化方言“好说不好写”,写不出来。其实不然,兴化方言大部分话都可写成文字,且大部分句句字字有来历。

潮汕地区先民的主体,大部分是为逃避战乱而陆续南迁的古中原人和莆田人。其迁徙规模比较大的,出现 在西晋“八王之乱”,以及“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国”的战乱时期,后又有唐末动荡、“宋室南迁”。

潮汕先民迁徙的形式是“举室南迁”,即以姓氏为代表的整个家族集体迁徙。至今粤东许多乡村都是同一姓氏的乡村,许多祠堂都是同一姓氏的祠堂,标明“陈氏宗祠”、“ 谢氏宗祠”、“颍川世家”、“太原旧居”等,以及众多族谱的记载,都表明潮州先民的迁徙,主要是整个家族集体迁徙。潮州先民举室南迁,迁徙的主要路线,从中原迁至江南,再入闽莆田一带,后下粤东。上述潮州八邑外,大埔县也是潮州府较早设立的县份,史称“潮州九邑”,但因其清代中后期民俗被客家同化(客家话)与府城(潮州话)不能通。我们知道晋代政治制度是仕族门阀政治,家族观念在当时很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晋代王姓、谢姓都是大仕族。 潮汕先民就是“举室南迁”的中原仕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