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东昌府区依托京杭大运河漕运之便利而成为“江北一都会”。东昌府区是受运河文化影响比较早的地区。隋代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北段的永济渠就流经现在的东昌府区西部,对于隋之后唐、宋、金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元代对古运河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造,特别是开凿了纵贯东昌府区腹地的会通河,东昌府区运河段全长50公里左右。元之后,明、清两代又对会通河进行了多次的疏浚和改造,使其成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交通和经济大动脉,为东昌府区带来了数百年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竭尽全力抢救
宝贵的文物资源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一个地方文明的延续和精神的寄托。东昌府区尽全力保护辖区内的文物资源。目前,东昌府区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6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6处。聊城运河段隶属于东昌府区的文物点共有4处。
近年来,共发掘各类文物遗址、墓葬90多处,出土整理有价值文物300多件。抢救性发掘了因雨水冲刷、棚户区改造等原因出土墓葬15处,出土整理文物100多件。同时,加强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2019年对山东聊城军分区营房旧址进行布展,共展出展品350件。为米市街、小礼拜寺街等安装文化旅游标识牌。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道署西街粮库改造成东昌府区博物馆。东昌府区博物馆座落于聊城市古城区府衙街,总占地面积4867平方米。主展厅以“东昌古城印记”为展览主题,充分运用了文物实物、沙盘、图片和多媒体等多种展览形式。展览内容分为古城沧桑、武定太平、文明兴礼三个部分,展品涉及青铜器、瓷器、陶器、石器、金银器、铁器等各类精品文物558件(套)。
目前,东昌府区有各级“非遗”保护项目104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9项。水城小学“非遗传习基地”被教育部列入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出版《东昌府民间故事》、《聊城八角鼓》、《东昌饮食文化》等非遗书籍,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融入百姓生活。2014年和2015年,中央电视台老故事频道《文化中国》栏目分两次对“运河伞棒舞”进行了全方位的拍摄,2018年道口铺办事处“竹马舞”参加大型山东民间舞蹈诗《俺的山东大秧歌》晋京演出,受到观众好评。
葫芦产业是东昌府区大运河沿线重要的文化产业,葫芦种植面积1.1万亩,并在新疆、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建立了种植基地,葫芦加工企业1000多家,从业人员万余人,产品远销海内外,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技术输出等环节的葫芦产业链,年综合效益10.2亿元。使东昌府区成为“买天下葫芦、卖天下葫芦”的集散地。2018年11月9日至11日,第十二届中国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成功举办。
深挖运河文化遗产
打响城市品牌
近年来,东昌府区高度重视运河的保护利用工作,深入挖掘运河文化遗产,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兼顾历史与现状,把丰富的运河文化内涵注入了旅游产业发展中,积极打造运河旅游景观,初步形成布局合理、格调高雅、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旅游体系,打响了“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城市品牌。
深入挖掘开发运河文化旅游资源,按照发展运河大旅游的目标,做到以运河为纽带把沿运河人文自然景点串联起来。开挖的运河基本上保留着原来运河的流向,对湖岸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构筑了一条运河风景带,同时以东昌湖为依托,将运河与东昌湖、徒骇河连接起来,使光岳楼、海源阁、铁塔、山陕会馆等重要文物古迹联成一片,形成一个相对集中的运河文化游览区。
培育运河沿岸旅游精品项目,依托龙堤美食岛和摩天轮欢乐城,提升打造互动体验、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主题乐园。依托江北水城欢乐小镇文旅融合项目,打造国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整合运河沿岸护国隆兴寺、清真寺、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等宗教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米市街、礼拜寺街两大历史文化街区,打造宗教旅游区。依托梁水镇丰富的水域资源和运河文化资源,打造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运河葫芦风情文创小镇。依托土桥闸遗址,改善周边生态环境,辅以休闲游憩设施,打造以运河古船闸为主题的遗址公园。
为充分开发、利用运河文化资源,加强运河文化遗产资源利用,保护开发了东昌雕刻葫芦、木版年画、东昌毛笔、牛筋腰带、东昌剪纸、铜铸雕刻制作技艺等民间艺术品,黄屯米酒、魏氏熏鸡、沙镇呱嗒等特色美食,通过旅游节庆活动和旅游商品展销、设计比赛等方式,将这些极具地方特色非遗文化打造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知名旅游商品品牌。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谢晓丽 通讯员 席真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