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银饰的艺术价值(苗族银饰工艺概说)(1)

[简史]苗族普遍喜戴银制品,男女皆然,而以青年妇女为最。明代郭子章的《黔记》卷五九和翟九思的《万历武功录》卷六,就有黔东和黔中苗族“以银环、银圈饰耳”的记载,但数量少。到清代,使用银饰盛极一时,不仅很普遍,而且数量多。如黔东苗族妇女,头戴银花,耳戴银环,项戴银圈,“以多为富”。湘西和黔东北苗族妇女也是“耳戴大环,项带银圈自一二围以至十余围”。贵州中部及云南、川南,用银饰也很普遍,但数量较少。进入民国,苗族使用银饰的仍然很多,制造工艺也更精致纤巧。清代时的“大耳环”,很多地区已改为纤巧玲珑的珠式耳环,项圈、项链很考究制作,并出现精制的银冠、银衣等。

苗族的银饰,均为本民族男工匠所制,以黔东南和湘西的工艺最高。成品有粗细两类:粗件如黔东黄平、炉山、台江一带的扣环项链、实心项圈、实心手镯等,一般不要求精工制作,用银分量大,佩戴的目的是显示富有。但也有较为精工的泡项圈、泡手镯、空心钻花项圈和手镯等,制作虽较为费工,但用银较少。细件很精致,著名的如黔东清水江、舞阳河两岸的银花、围腰链、银羽、银泡、银雀、银索、银冠、银罗汉、银铃,湘西和黔东北的银链、银花、银耳环、钗牙签、银铃、银蝴蝶、银牌、银披肩以及祭祀用的银冠等。制作这类银饰费工极大,有的要经过多程序的加工,如制银索,要将银拉成细如头发的银丝,然后集数十根银丝编成每面都呈“人”字形的六棱银索。黔东的银冠,更是集银饰工艺之精华,在面积不大的冠架上,焊接的银花、银铃、银雀、银蝴蝶、银钟、银签等饰物,重约三、四十两,有数十件甚至百件之多,件件都是精工之作,闪耀着苗族人民的智慧之光。

耳环:戴银耳环的面较宽。云南开远、丘北,广西南丹、隆林,贵州盘县、贵定、镇宁、望漠、安顺等地的部分苗族妇女,都喜戴银耳环。有些地区的银耳环还系有银链,银链吊 有银铃或银片。贵阳市花溪高坡苗族乡妇女佩戴耳环后,有些人还加戴耳坠。耳环呈钩形,耳坠形似小灯笼。灯笼耳坠以细银丝编成,分三层,下系银片。1950年,贵州毕节县燕子口区苗族民间有人献出一支特大的钩形银耳环,为银片制作,钻有花纹,可能是清代中期或更早的银饰。银片长45厘米,纤成大钩形后,钩长26厘米,重一两多。

银花串:各地佩戴的银花串,形式不尽相同,佩戴的部位也不完全一样。云南开远县苗族的银花串为四层,每层以银片楼空或以银丝纤作古钱形为之,各层之间系以银链,两侧另系一根短银链以吊银片或银铃,整串悬于胸前。贵州惠水县摆金一带苗族妇女的银花串,多数是两层,每层都以钻花的银片作成。

苗族银饰的艺术价值(苗族银饰工艺概说)(2)

上层较小,形似亭顶;下层较大,形似甲鱼,前两足稍宽如翼。两层以银链联接成串。上下银片的下缘,各系若干短银链。链的下端,都系有银铃或银花。每人一般有两串,挂在裙的前面。

缠发银链:贵州安顺、普定、平坝等县市的部分苗族妇女,挽发髻后,髻旁戴一半月形木梳,再以细长的银链缠头十来圈,后脑部夹上一块长方形银片,银片下缘系有五根带银铃的银链,铃垂至后颈。银罗汉:襁褓中的婴儿,一般都戴婴帽。著盛装时,许多地区都在婴帽的前沿缀以银罗汉。罗汉居中者稍大,两侧依次变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