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追剧《大秦帝国之崛起》时,当看到从魏国来的这个范睢时,让我联想到了几个人,如:

曾在秦国为相的商鞅(卫人,曾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

张仪(战国史载,魏人,不能被楚用,受苏秦的资助入秦)、

范雎(魏人,被魏相魏齐摧残后入秦)

这三个对秦国影响特别大的人物,为什么都是从魏国来的呢?

如果再向前联系到秦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秦国的秦怀公、秦简公和秦献公,他们也都是从魏国(含晋国的魏地)被迎回来当了国君的秦公子。

这确实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公元前403年才正式建国的魏国,凭什么能出这么多的牛人?

魏国到底失去了哪些人(魏国为什么能够培养出那么多牛人)(1)

(图)魏文侯

魏文侯的成功,得益于他自己的卓识和远见,首倡三晋国家之间要和平共处,要发展共羸,大搞平衡外交,让魏国成为了韩赵魏的盟主;

得益于他的知人善任,敢于打破旧有的人才使用定势,广泛起用当时出身卑微又有真才实学的新兴士子李悝、吴起、乐羊(初为魏相国翟璜门客)、西门豹(魏国人)、子夏、翟璜、魏成等人,让国家迅速的富强了起来;

得益于他能够任用李悝(也叫李克)为相,首开变法之先河,变法革新,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经济,率先进行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探索;

得益于他能够任用吴起进行军事改革,创建了当时最厉害的陆军魏武卒,抑制赵国,灭掉中山,在战场上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了大片疆土;

得益于他的尊师重教,最先揭开了战国时期人才争夺战的序幕,请回了“孔门十哲”之一的子夏,在西河地区进行讲学,他们不以出身贵贱作为收取学生的做法,让各国的士人都很向往,很多想谋求建功立业的士人纷纷来到西河学习,不仅为魏国吸引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更把当时全国文化的中心,从东方的鲁国等地移到了的魏国;

得益于他的明君肚量和好名声,礼贤下士,奉子夏、段干木等儒家子弟为师,宽容对待能臣诤臣的劝谏,从谏如流有雅量,给魏国奠定了尊重人才的软环境,即使暂时流失掉一些人才,很快又会有一些新人成长起来。

对于任何一个开国之君来讲,他们个人的能力都是值得人们敬佩的,他们总是有其过人之处。

而要想让这个国家长久的存在下去,除了有较强的军事经济实力作支撑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够为这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储存或者招揽到足够的人才,要有领先于当时各国的政治运行模式。

魏文侯率先实施的变法,引领了二百多年的战国政治,成为了其它国家发展强大的样本。

俗话说,家有梧桐树,能招金凤凰。

魏文侯在培养吸引人才方面,有很多的事迹,把很多简单容易的小事,坚持做到了极致,影响非常的大。

如,每次路过段干木的住处,他都要站在车上很恭敬的行礼,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礼师的样子;

为了显示他的守信,在跟左右喝完酒后,即使雨天,也要履行与虞人期猎的承诺,从诚信方面全面的包装宣传自己;

为了宣示自己大国宗主的气量,向国际社会展示自己的和平信念,在伙伴面前坚持中立发展,对三晋内朋友宽厚,对三晋外国家下狠手;

为了显示自己对手下人的大度,在怒将当众扫自己面子任座赶出后,利用翟璜的台阶,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对于田子方批评他把精力放到音乐而不是治国理政上时,大加赞赏;

在魏国相国的竞选中,几个牛人能够公平的竞争,最后的表露都是心悦诚服,最后的结果是台上台下的人都能够友好的相处,魏国的政治生态环境倒也让人羡慕……

仔细揣摩魏文侯的功绩,我个人感觉最成功的还是他在西河搞的讲学运动,这在魏国的崛起以及未来的发展中,起着奠基作用。

因为,当魏国成为能人异士、文人学子聚集向住的地方时,在里不仅能够找到或培养出第二、第三等人才,更能找到和培养出第一等的人才。

魏国到底失去了哪些人(魏国为什么能够培养出那么多牛人)(2)

(图)李悝(lǐ kuī),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人物。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公元前408年,魏文侯在占领了秦国的西河地区(今陕西洛河、黄河与渭河间的大片三角地)后,由孔子的学生子夏(魏国人,被魏文侯奉为师)亲自坐镇西河,带弟子齐人公羊高、鲁人谷梁赤、魏人段干木和子贡的弟子田子方在此进行讲学,形成了著名的西河学派。

子夏是孔子的著名弟子,是继孔子之后,系统传授儒家经典的第一人,对儒家文献的流传和学术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后世誉为传经之鼻祖。

子夏在西河讲学的象征意义极其重大,不仅对秦国、楚国、赵国这些外族文化占上风的国家的怀化作用十分显著,更培育出大批经国治世的良材,成为前期法家成长的摇篮。

子夏教出的学生中,最有名的,有治国强兵首倡变法的李悝(李克),有政治兼军事天才练出闻名天下魏武卒的吴起。

当然,他也给魏国吸引和带来了一批名师,也给魏国吸引和培养出了一批牛人,后来的商鞅就是慕名从卫国来学习变法的,张仪、范睢是魏国培养出来的本土人才……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出于师而优于师。

师承子夏的李悝,是战国法家的始祖,他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引领了当时各诸侯国的变法热潮。

后来的吴起在楚国变法,以及后来的商鞅在秦国变法、申不害在韩国变法等,无不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

魏国到底失去了哪些人(魏国为什么能够培养出那么多牛人)(3)

(图)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在对魏国变法的学习中,最成功的学生还是秦国。

这个邻国也是最先认识到魏国快速强大的真正原因。

自秦简公时,就已经开始认识到了变法的重要性,秦国开始有了学习魏国变法的想法和动作,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但没能在军事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改革,不过不够深入。

后来的秦献公,曾在魏国呆过三十年,也亲身学习和感受了三十年,那时正是魏国改革变法由弱变强的三十年。

秦献公坚决的进行了改革变法,为秦国的再度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秦国的改革进入了瓶颈阶段。

为了打破困境,继位的秦孝公遇到了从魏国而来的商鞅,共同对李悝变法的精髓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和发扬,让秦国也迅速的发展了起来,成为了超级强国。

我们大家都清楚,在没有名气的时候,得找一些名人、名圈来提升起来,不管那些人是实名还是虚名,只要有名气,就能借势提升自己的名气,建立起自己的圈子。

追风只能追一阵,当自己成名后,就得有自己的特色,就得有能够稳定自己圈子的实际举措,就得要走出清谈误事的怪圈。

当然,作为一代英主的魏文侯,虽然为魏国开创了大好形势,但自他时起建立起的择人用人制度,在后续的君王中就没有得到有效的继承和创新。

魏文侯甚至于后续魏国的用人观念,主要体现在魏成和翟璜争相这件事件中,魏成举荐的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都成为了魏文侯的老师,而翟璜举荐的吴起、乐羊、西门豹等人却都是魏文侯的下属,魏成的胜出,说明魏文侯本人在相国的选择上“重道德虚名,轻治理实才”。

李悝对吴起的评价“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影响了吴起一辈子,吴起虽然贡献很大,但在魏国自文侯到武侯,最高没有超过西河守,没能成相,没有承担起魏国继续变法改革的重任,最后还被迫逃到楚国。

魏国到底失去了哪些人(魏国为什么能够培养出那么多牛人)(4)

(图)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后继的魏武侯,没有魏文侯的胸襟肚量,也没有了他的开拓精神,变法不积极了,对人才的尊重也没有他父亲那样诚恳了。

特别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故事,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几则。

武侯还是太子时,与田子方有一段对话,话中透露出,田子方虽然贵为文侯老师,依然还是被他看成是贫贱者,暴露了他深藏于内心之中的贵族骄人心态;

魏武侯时与吴起在船上发出的自然地势是国家重要保护屏障的谬论,引出了后世“固国不依山河之险”的批评;

吴起与田文在武侯时争相,田文的“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就破解了吴起对他追问后都回答不如的问题,面对人脉比才能重要,为官规则权谋比富国强兵本领重要,魏国朝廷内的风气已经不如从前的情况,吴起默然良久地退出了竞选。

继田文之后的魏相公叔,更进一步地将吴起逼出了魏国。从此,魏国牛人们外流的洪水之门被打开了。

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中,秦昭襄王嬴稷有一句经典台词:为了我秦国能进取,何人不可舍,何人不能舍。

当然了,自魏武侯之后的魏王们,虽然也能说出这样的话,但却没有他这样的气魄和胸襟。

武侯去世后,魏国几乎被韩赵所灭亡,在说不清的情况下侥幸延续了下来。

继位的魏惠王,面对即将病危的相国公叔痤在推荐商鞅时令人难以理解的荐人语言,还一点兴趣或好奇心都没有,更连一句去砍了他的话都不想说,真是让人无法想像!

遭过大难的国君竟能如此,魏国岂能再会有救,以后他所做的任何尊师重贤的事情,都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来是在演戏。

关于他对待人才的态度,在《资治通鉴》中有一段他与齐威王斗宝的对话,就表述的很透彻。

孟子给他“望之不似人君”的结论,更将他划入了昏君庸君的行列。

孙皓晖老师将他称为“长生果庸主”,用外宽内忌之法用人(只敬大师名人,压制王族大才,不用布衣士子),让魏国彻底走上灭亡之路。

魏国到底失去了哪些人(魏国为什么能够培养出那么多牛人)(5)

(图)战国七雄

在魏惠王执政的五十一年间,因对吴起的变相排挤,对商鞅的视而不见,对张仪的公然蔑视,对孙膑的残酷迫害,对乐毅等人的放任出走,导致商鞅(卫人,魏国小吏)、孙膑(齐人,曾入魏任职)、乐毅(魏人,乐羊之后)、张仪(魏人)他们离开了魏国。

自他及之后的五代魏王们,在人才的任用问题上,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差,只愿聘请在外国已经出名的人,不再从本国的布衣才子中提拔任用,更将本国的王室大才弃之不用,终于将魏国的重量级人才撵得干干净净。

最后的牛人们,如,信陵君酒色自毁,范睢、尉缭子们也离开祖国去外国谋求发展。

当一个国家,让自己的学子们对它不愿感恩时,这个国家就已经病入膏肓了;

当一个国家,留不住它的精英人才群体时,这个国家就已经开始衰退了;

当一个国家对人才问题视而不见之时,这个国家就已经衰落了。

当一个国家的外流人才对这个国家敌视之时,这个国家就快要灭亡了!

在这些离开的人中,有些人不仅仅是离开了去外国谋职发展,更是带着仇恨离开的。

后来,在他们回来时,不是观光探亲报恩,而是带着外人来狠狠地教训了一通魏国。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木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