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后,分别于公元204年、207年取得了攻取邺城、北征乌桓的胜利,一举消灭了袁绍集团的残余势力,占领了司隶、兖、豫、绿、青冀、幽、并等州,统一了北方接连而来的胜利,增强了曹操早日统一天下的雄心,他开始积极准备南下,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曹操咄咄逼人的攻势,促成了南方两个主要割据势力一一东吴孙权与荆州刘备的联合孙、刘联军精确地分析了曹军的兵力、作战的特点及长处、短处,战场条件等客观情况,找出了曹军不善水战的致命弱点,决定采取以长击短、以火助攻的作战方针,出其不意的以火攻击败曹军,促成了三国鼎立形势的形成,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以火攻战胜强敌的典型战例,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孙子兵法火攻篇概述?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孙子兵法火攻篇概述(孙子兵法火攻赤壁之战)

孙子兵法火攻篇概述

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后,分别于公元204年、207年取得了攻取邺城、北征乌桓的胜利,一举消灭了袁绍集团的残余势力,占领了司隶、兖、豫、绿、青冀、幽、并等州,统一了北方。接连而来的胜利,增强了曹操早日统一天下的雄心,他开始积极准备南下,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曹操咄咄逼人的攻势,促成了南方两个主要割据势力一一东吴孙权与荆州刘备的联合。孙、刘联军精确地分析了曹军的兵力、作战的特点及长处、短处,战场条件等客观情况,找出了曹军不善水战的致命弱点,决定采取以长击短、以火助攻的作战方针,出其不意的以火攻击败曹军,促成了三国鼎立形势的形成,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以火攻战胜强敌的典型战例。

公元208年春,曹操在邺城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准备向南方进军,同时派了人到凉州拉拢马腾及其子马超.分别授以他们卫尉和偏将军之职,以避免南下进军时他们父子作乱,使其侧后受到威胁。

曹操南下进攻的目标是荆州的刘表和东吴的孙权。荆州刘表年老多病,无所作为,只求偏安一方。

其子刘琦、刘琮为争夺继承权而相互争斗,内部不稳。

在官渡之战时投奔袁绍的刘备这时投奔了刘表,刘表让他屯兵新野、樊城,为自己据守阻止曹军南下的门户。这时的刘备虽寄人篱下,但仍是雄心勃勃,他趁此机会积极扩充军队,访求人才,争取荆州地主集团的支持。当时他已经拥有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谋士猛将,想在时机成熟时取代刘表,占据荆州,夺取全国统治权。

曹操南下进攻的另一重要目标是东吴的孙权,孙权当时占有扬州的吴郡、会稽、丹阳,庐江、豫章、九江等六郡,国力较强。

孙权拥有精兵十万,在周瑜、鲁肃、张昭、程普、黄盖等人的支持、辅助下,其统治基础牢固,内部也比较团结,加上他们拥有长江天险,因此成为曹操统一天下的主要障碍。

当曹操还在忙于消灭袁氏势力时,孙权的手下鲁肃便提出应趁曹操忙于北方战争的时机去消灭江夏太守黄祖,占领荆州,以控制长江流坡。公元203年,孙权按照鲁肃的建议,开始讨伐黄租。黄祖退守夏口,孙权围攻不克。至公元208年,孙权突破黄祖军防线,打败了黄祖,占领了江夏。

这时,曹操怕荆州被孙权抢先占领,遂出兵荆州。这年七月,曹操率步骑十数万大举南下。曹军一部分兵力向宛、叶进行佯动,吸引刘表军队,另一部分向新野方向出其不意直下荆、襄。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继位。当曹军逼境时,刘琮不战而降。

这时,刘备正在与襄阳仅一水之隔的樊城训练军队,准备应战。他听到刘琮投降的消息时,曹操的军队已到达宛城,离樊城很近了。刘备自知自己的力量抵挡不了声势浩大的曹军,便率领随行人员向江陵退去。曹操怕江陵被刘备占领,便亲率轻骑五千日夜兼程猛追,一昼夜行三百余里,在当阳长坂坡追上刘备。

刘备猝不及防,被曹操打败,仅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几十骑向夏口方向退去,与刘表长子刘琦会合。这时,他们总共仅有一万水兵,一万步兵,退守在长江南岸的樊口。

曹操顺利地占领了江陵,除获得刘表的降兵八万外,还获得了大量军事物资。曹操意欲顺流而下,占领整个长江以东地区。这时,他的谋士贾诩建议利用荆州的丰富资源,休养军民,巩固新占地区,然后再以强大优势迫降孙权。曹操由于一路进展顺利,滋长了轻敌情绪,没有听取贾诩的意见,坚持继续向江东进军。

曹操占领江陵后,不仅刘备感到了即将被吞没的危险,东吴的孙权也感到了战火即将烧到他的身边。局势的发展,迫使刘备、孙权都产生了联合抗曹的意向。这时,东吴派鲁肃以为刘表吊丧为名,急切地前往荆州探听虚实。鲁肃到达夏口时,听到刘踪投降、刘备南撤的消息,鲁肃在当阳遇见刘备,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抗击曹操,刘备欣然同意,并派诸葛亮同鲁肃一起去拜见孙权。

诸葛亮见到孙权后,看出孙权对刘备的实力有所怀疑,便说服孙权,说刘备虽然在长坂坡战败,但是还有关羽、刘琦率领的水陆精锐两万多人。曹军远道而来,经过长途跋涉,已经很疲乏了,几战之后,其势成强弩之末,没有多大劲头了,而且北方人不习惯水上作战,荆州民众也不是真心归附曹操,如果孙、刘两家能同心协力,联合抗曹,一定能击败曹军,造就三足鼎立的形势。孙权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增强了联合抗曹的信心,决定与刘备合作,携手抗曹。

但是,东吴内部在如何对付曹操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态度。以张昭为代表的东吴官员主张不抵抗曹军;而鲁肃等人则坚决反对投降。鲁肃劝孙权将周瑜从鄱阳召回商讨对策。周瑜赶回来后,和鲁肃一起力劝孙权坚定抗曹决心。周瑜认为,曹操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是他的后方局势并不稳定。现在曹操舍弃北方军队善于骑战的长处,登上战船与我们作水上争斗,是以其短击我之长,况且现在适值隆冬,曹军必然会出现给养不足,北方土兵长途跋涉,水土不服,必生疾病。这些都是用兵的大忌。曹操不顾忌这些不利因素,必然会导致失败。针对曹操的兵力情况,周瑜也作了分析,周瑜说:“曹操号称拥有水陆兵力八十万,但已经疲惫不堪,所得刘表的军队,最多七八万,况且他们心存疑惧,没有斗志。这样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并不可怕。”周瑜请求孙权给他精兵五万,便足以打败曹操。孙权听完周瑜对曹军兵力、作战特点、战场条件的分析,决定与刘备联合抗击曹操。孙权拨精兵三万,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领军队逆江而上,和刘备军队会合,共同抗击曹操。

这时,在夏口的刘备面对日益逼近的曹军,心中非常焦急,每天派人探听孙权军队的消息。公元208年十月的一天,他得到了孙权水军到来的报告,就急忙派人慰劳,并且亲自乘船迎接周瑜。刘、孙联军会合后,继续沿长江西上,到赤壁与曹军的先头部队遭遇。联军击败了曹军的先头部队,曹军退回江北的乌林与主力会合,双方在赤壁一带隔江对峙。

曹军的情况正如周瑜.诸葛亮所预料的那样,军中正流行着疾病、同时曹军多半不习水性,受不了江上风浪的颠簸。曹操针对这一情况,命令手下将战船用铁索连结在一起,在船上铺上木板,以减少船身的摇晃。这样做船确实平稳多了,但却彼此牵制,行动不便。曹军铁索连船的弱点,被周瑜部将黄盖发现了,他向周瑜建议说:“我军兵力少,不宜与曹军长期相持,必须设法破敌。现在曹军把战船首尾连接,我们可以采用火攻的方法将他们败。”黄盖的建议使周瑜受到启发,他制订了以黄盖假降接近曹营,然后放火奇袭曹军战船以乱曹军的作战计划。他要黄盖写了封降书,派人送到江北曹营。曹操接到降书后深信不疑,还与送信人约定了投降的时间与信号。公元208年十一月的一天,黄盖带领十艘大船,向北岸急驶而去,船上装满干柴草,里面浸上油液,外面用布裹上伪装,插上约定 的旗号,同时预备好快船系在大船之后, 以便放火后换乘。快接近曹军水寨时,黄盖命士兵举火,并齐声呼喊:“黄盖来投降了!”曹军以为真的是黄盖来投降了,纷纷走出船仓观望。这时,黄盖的船只已经靠近了水寨,十艘大船的士兵同时放火,冲向曹军水寨,然后跳上小艇退去,这时的天空正刮着猛烈的东南风,顷刻间,曹军的战船都燃烧起来,火势一直蔓延到了岸上。曹营的官兵被这突如击来的大火烧得惊慌失措,在一片慌乱之中,曹军士兵被烧死、溺死、互相踩死的不计其数。

孙、刘联军乘势猛杀过来,将曹军杀得人仰船翻。曹操被迫率领残兵败将从陆路经华容道向江陵方向撤退。在泥泞的道路上,曹军战马陷人泥潭之中,曹操派人到处寻找枯枝杂草垫路,才使骑兵勉强通过。孙、刘联军水陆并进实行追击,一直追到南郡(今湖北江陵境内)。曹操留曹仁、徐晃驻守江陵,乐进驻守襄阳,自率残余部队退回北方。赤壁之战以孙权、刘备的胜利和曹操的失败而告终。

纵观赤壁之战全过程,可见曹操的失败绝非偶然。

曹操依仗其兵力优势,在一路进展顺利的情况中难以保持清醒的头脑,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情绪,以己之短击敌之长,使自己的优势丧失。在受降的过程中又疏于戒备,面对奇袭惊慌失措,猝不及防,最终导致了失败。

而孙、刘联军则善于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在发现敌军的弱点时,果断实施火攻,一举战胜强敌。在实施火攻过程中,周瑜、刘备完全遵循了《孙子兵法●火攻篇》中提出的实施火攻的原则、步骤与方法,即事先准备好火具,选择干燥有风的天气。放火之后,乘敌混乱之时以配合进攻敌军,做到了“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赤壁之战的以弱胜强,为《孙子兵法●火攻篇》作了成功的史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