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层底】

11.多巴胺还是内啡肽?

玩游戏、打扑克、刷视频,这类娱乐活动上瘾好理解,健身上瘾并非人人可得,那种快感是视锻炼为畏途者无法理解的。

健身爱好者大多有同感,锻炼的习惯并非主观意志的强制行为,上瘾的背后主要是生理奖励机制在发挥作用。隐含其中的“快乐元素”又有两类:“多巴胺”和“内啡肽”。

谁是主角呢?网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以肯定的是,快乐源自大脑意识,而非身体某一器官。由之,健身呈现为身体的生理活动,但破解运动上瘾机理的钥匙是在大脑中。

搜索百度词条,多巴胺是大脑中的一种神经递质,用来传递兴奋及快活的信息,是人类心理动力之源,并与各种上瘾行为有关。内啡肽则是一种脑下垂体分泌的类吗啡生物化学合成物激素,能够产生跟吗啡一样的止痛效果和愉悦感。

一般而言,多巴胺对应于即时满足、短暂快感。比如玩游戏、刷视频等“短平快”的娱乐行为,大脑立马就会分泌多巴胺,让你觉得很爽,从而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包括“黄赌毒”行为)。

内啡肽则对应于延迟满足、持久乐趣,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努力过程打底,殊为难得。比如长跑到达一定程度,大脑就会释放内啡肽,对抗身体疲劳、疼痛并产生快感。

这种来之不易的“内啡肽”式快乐(自律自控),较之唾手可得的“多巴胺”式快乐(放纵放任),自有不同旨趣。

健身的快乐显然更多来自前者,其快感与对痛苦、艰苦的耐受度正相关。实质上这是对努力过程的奖赏,是自律带来的成就感愉悦感,从而构成上瘾行为的正向循环。

于是,网上就有了“远离多巴胺,追逐内啡肽”“高级快乐多巴胺,低级快乐内啡肽”之类的噱头。

然而,这里必须用到这个词了,一本名为《贪婪的多巴胺》的书籍却告诉我们,多巴胺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是一种快乐分子,它其实是一种预期欲望分子。

什么意思?这本书阐述的逻辑是这样的:刺激产生多巴胺的并非奖赏本身,而是对预期的反应。而跟多巴胺通过预期产生快感不同,内啡肽式快乐却来自真实感受。

进而言之,人类欲望可分为近体空间和远体空间。面对远体空间时大脑对未来产生预期,这时多巴胺出场,让我们产生了想要的欲望;而一旦达到目的后它就不管了,进入近体空间后由内啡肽接手处理。

多巴胺其实有两条信号回路,一条是欲望回路,一条是控制回路。前者好比是坐在汽车后排的小孩,“妈妈快看,前面有玩具店”;后者则是开车的父母,考量并限制孩子的欲望冲动。

由之,多巴胺让我们把眼光放得更长远,追求一浪高过一浪的目标,支撑人类无止境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但它并非只是让我们冲动的魔鬼,还能驱动我们进行计划和控制,努力实现目标。

这本书的作者丹尼尔·利伯曼,是哈佛大学人类进化生物学教授,名头听起来够权威的。

知道这些信息有什么用呢?会有更多选择的自信和自由。

让字节再跳动一会还是果断熄灯入睡,早起去跑步还是赖床睡懒觉?多巴胺本无罪,谁说了算才是正经。

爽的是心理,始作甬者在生理。生理决定心理,苦尽甘来科学指路。再耐心点,再坚持一下,等到锻炼上瘾了,乐此不疲了,作为爱好的健身就会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2.“上火”怎么调?

“上火”,是中医文化语境下一个描述身体状况的词,大致说的是阴阳平衡失调、内火阳热亢盛一类的病理。虽非科学语言,但耳熟能详,谁还没有着急上火的时候呢!

人们常说要“沉住气”,往哪沉?气沉丹田。

人好思虑(消耗大量能量),故气机上浮是常态。能量集中在头部自然要发泄,呈现为体表的起疮、溃疡、牙痛等炎症,因此要气沉丹田充实下体以平衡之。气沉也不是使蛮劲,方法不当反而会积压腹腔造成脏器下垂肠道受损。

练功为何要“沉肩坠肘”?人直立行走后,解放了双手双臂,其影响是多方面的。不妨留意一下,人通常状态是耸肩姿式(专业一点就是肩胛肌肉上提、前倾、内旋),这是随时准备动手的紧张架势,可能是人类用手劳作惯了固化下来的。

心之力健身(心吧辞典关于健身)(1)

这种习以为常的用肩积习,既造成肩膀酸痛、颈椎劳损等症状,还会引气上浮,与“气沉丹田”相悖而行。所以,改善肝火上升、上实下虚的状况就要内外兼修,从姿式到内气,充实下部实现均衡。

阴阳均衡是贯穿中国式健身的一条基线,体现在一招一式中,处处有对子(对立统一)。比如站桩要求“顶天立地”,上牵下引,前后呼应,形成对拉。内家拳中的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太极拳的撑劲掤劲,都是通过对拉对冲,不使身体某一器官过多受力而致劳损。

欲左先右,相倚相成,一正一反,健身之道。

13.好大的架子。

中国式健身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颇多讲究。过去甚至把武艺直称为“架式”,比如太极的大架、小架等。这里介绍传统武术架子的两个特点:“整劲”和“弓劲”。

一动全身动,就是传统拳法中的“整劲”。整体练,练整体,做到框架整一、骨肉若一,全身匀称、一体发力。这符合中华文明的系统整体观,就是把身体当成小宇宙,注重运用框架结构之力,避免局部承力发力(局部用力就是孤军作战)。

“整劲”好比全身总动员,区别于具体练哪个部位、练哪块肌肉的西式教法。比如太极云手,就不是靠手在那里比划,也不是脑袋指挥双臂发力。看似手动,力从脚发,成于腰胯,过脊背入肩胛直至手臂。仿佛手是脚的延伸,一股整合劲力贯穿全身。

再说“弓劲”。大致是掤撑可弹、筋肌相连的感觉。颈弓、肩弓、胸弓、背弓、腰弓、腿弓、裸弓,若是做到处处有“弓”,功夫就上身了。全身无处不弓、无处不弹,形不破体、力不出尖,彰显了中国式健身的灵活弹性与独特审美。

心之力健身(心吧辞典关于健身)(2)

“整劲”和“弓劲”,主宰皆在腰。腰根胯座谓之“盆”,是身体框架之本。上抬用腰不用肩,下提用胯不用膝,腰胯活则全身活,此所谓“中轴大法”,练拳练功要害都在这里。

健身如何做到养而不耗、形而不僵?要在调架子。倾听身体的声音,不断调整到合适位置,找到结构、找到整劲、找到弓感,做到周身贯通,浑圆一气。

练功不练架,终是一场空。但久而久之本末倒置,就有了花架子之谓,“光说不练假把式”,功之贼也。

14.内练一口气。

俗话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这一口气是怎么回事?

中国式健身讲究内修,一个重要载体就是“呼吸”,此间门道最多。人每天都要千万次吸气吐气,一呼一吸之间其实还有一息,息即不呼不吸的空档期(“息”不是停止,而是入定,见到“自心”),概之曰:一吸充一呼松一息空。

息是自然态,越找越没有。比如,人都有一楞神的时刻,此时便忘了呼吸,进入“止息”态。

庄子在《大宗师》里讲,“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大意是说,得道真人呼吸一贯到脚,普通人呼吸只到喉咙。道家关于“息”的解说既杂且玄,真假难辩,普通人入门都难,就不必细究这些了。

但网上关于呼吸的说法海了去了,什么鼻呼吸、嘴呼吸、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等等,五花八门令人不知所措,东施效颦甚至连正常呼吸都不会了。

不过,这些信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提倡深呼吸。科学证据显示,深呼吸能够充分锻炼肺泡功能,增加肺活量,强化肌肉收缩,还有降低血压、舒缓压力等附带好处。

据说,一呼一吸能行30步就是上乘功夫了。但深呼吸不是用力呼吸,太用力反而导致呼吸肌群紧绷疲劳,带来其它毛病。

深呼深吸是误区,吐纳有余是真经;忘掉呼吸太息出,气息一贯周身通。理想的呼吸法应该是不刻意不费力,轻柔徐缓,细匀绵长,松静自然。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调息就是扯淡,一用呼吸皆入旁门!道法自然,心在莫言心,意在莫思意,气在不贪吸。张至顺老人就认为,越用呼吸离道越远。

小结一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古人尚且如此,在当下良莠不齐的健身信息市场,这一条可以视为基本原则。

【参考资料】

1.方勇译注:《庄子》,中华书局2015.6第1版。

2.[美]丹尼尔·利伯曼;迈克尔·E.朗:《贪婪的多巴胺》,中信出版社2021.9第1版。

《心吧辞典》:平常人聊平常事的话语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