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踏青折柳(新火试新茶杨柳秋千架)(1)

气清景明,是为清明。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图据网络

万物天地,气清景明,谓之清明。

在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唯有清明。这也就使得“清明”成为兼具肃穆与欢乐两种情感氛围的日子。作为节气,清明时节万物流转,春暖大地,正是一派祥和春风得意的好时节;作为节日,清明节又是对故人祭奠追思的日子。

提及清明,必有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之语。再有白居易写清明时节出行扫墓:“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追思怀远,肃穆感伤。

清明踏青折柳(新火试新茶杨柳秋千架)(2)

柳条

然而,观唐诗宋词,清明伤怀之作并非主流,而多以描写清明时节习俗为主。万物生长于此时,皆清洁而明净,季春来临,还未太热,风中吹来百花的气息,正是一赏春游玩、快马扬鞭的好光景。

取新火、荡秋千、插杨柳,都是唐诗宋词里出现最多的清明意象。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名篇《望江南·超然台作》正是描写的清明时节。其中“新火试新茶”中的“新火”,正是唐宋时期清明节日的重要习俗。

唐宋时,寒食节和清明节通常是连在一起的,寒食节禁火食冷,清明日则要起用新火。贾岛就有诗云:“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寒食节禁火源流说法不一,但是及至唐代,确已成为官方认可的重要习俗。记述唐代各项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唐会要》就提及:“自今以后,寒食并禁火三日。”

而在寒食之后紧随来而来的清明节,就有了“取新火”、“改火”的必要。尤其在唐代,清明“取火”更演变为清明“赐火”,彰显出皇家将新火御赐给百官的一种恩宠。而唐代官员也皆以清明之日获得“赐火”而荣幸。韩翊名篇《寒食》所云“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正是对皇家在寒食清明时节,赐火百官后的描写。

《全唐诗》载,唐代宗大历九年进士试题即以《清明日赐百僚新火》为题,诗人史延、王濯等皆著有同题诗,其中写道:“朱骑传红烛,天厨赐近臣。”“荣耀分他日,恩光共此辰。”表达了臣民们对于收到“赐火”的喜悦。这种“赐火”的习俗延续至宋代,欧阳修也得到过这样的厚待。他在《清明赐新火》里就提到:“桐华应候催佳节,榆火推恩忝侍臣。”

普通人家,也会在清明时节自行“取火”。杜甫《清明二首》诗中有“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反映的是百姓入山林取火的场景。

插遍门前杨柳,又是清明时候

清明节“插柳”也非常多见于唐诗宋词中,尤以宋代为甚。陆游名篇《春日绝句》就有云:“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吴潜《如梦令》写道:“插遍门前杨柳,又是清明时候。”

插柳习俗,可循之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有正月插柳、三月插柳等不同时节的插柳说法。及至唐宋,插柳则多见于清明时节。记载南宋风貌的笔记《梦粱录》中关于“清明节”写道,清明时节,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

宋代之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得以延续。到了清代,清明节戴柳、插柳还与祭祀扫墓结合了起来,人们携柳枝前往墓上祭奠,或有小孩戴着柳条编制的草帽等。民间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谚语。直到今天,在部分地区,仍有清明戴柳的习俗。

有学者推测,清明节插柳习俗依然与清明节“取火”、尤其是唐代盛行的宫廷“赐火”有关。根据《岁时广记》中的记载,唐时清明节,官员们都在宫殿前钻柳榆树取火,先钻得者还能得到赏赐。皇帝将钻取的火种赐给大臣,有的大臣便将钻火的柳条插在门前,表达骄傲。到了宋代,这种炫耀之法由上层贵族传至民间,便形成了插柳的习俗。

而究其更深的文化心理,则或许与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有关,而且其发芽的时间又比一般树木要早,这种“先万物而动”的特性,也就赋予了柳枝更多的“人格”特征,千古而今,为人们所珍爱。

巧笑嬉嬉,手簇秋千架

电影《妖猫传》中,导演陈凯歌诗意地融入了一段杨贵妃在万人的注目下荡秋千的场景,美轮美奂,也完美地诠释了唐人尤爱在清明前后玩乐秋千的场景。

清明踏青折柳(新火试新茶杨柳秋千架)(3)

电影《妖猫传》中杨贵妃荡秋千的场景

唐宋时期,秋千是寒食、清明时节的重要民俗活动。这在唐诗宋词中体现尤多。唐代王建写有《秋千词》,其中详细描写了少年儿女荡秋千的美妙画面:“长长丝绳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结带分两边。”李山甫《寒食》同样有所描写:“风烟放荡花披猖,秋千女儿飞短墙。”柳永《抛球乐》云:“近清明,风絮巷陌,烟草池塘,尽堪图画……巧笑嬉嬉,手簇秋千架。”

不管宫里宫外,每及清明时节,荡秋千就成为少年人的玩法。尤其是女儿,三月春风拂面,荡着秋千衣袂飘飘,美丽而自在,时常成为诗人词人笔下的曼妙意象。

早前有人认为,秋千,原为“千秋”,本意是祝寿之词,起源于汉武帝时期,以“千秋”祝贺武帝千秋万寿,后来以讹传讹,词语颠倒,因而成为了“秋千”。又有学者考证,荡秋千这种活动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产生。生产力低下的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发明了“荡秋千”,原本叫做“千秋”,至汉武帝以“千秋”为祝寿词,为了避讳因而故意改为“秋千”。

清明时节,风暖大地。或缅怀哀思,或赏游惜春。不管如何,在春日尚还在的时节,于诗词中畅游一番,眼得以清,心得以明,也是人生另一种难得的清明之境吧,是谓古人所云“明眼”。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