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成本最简单的例子(超级思维与思维陷阱系列之六)(1)

“我们这么多年,难到就这么算了?!”

我有个朋友喜欢炒股。说是炒股,其实常常被她弄到手上的几支股票都被套牢,再无钱可“炒”,只能干着急。实际上也不是“套”得有多‘牢’,只是因为她有个原则,绝对不能亏本卖出。

宁愿少赚,也绝不亏损。这或许也是广大股民群众的普遍心态。

与获得同等的收益比起来,你更想要避免损失,这种心理现象叫“损失规避”

它让你失去了减少损失、腾挪解困、获得更大收益的机会。

有句话说,“坚持就是胜利”。这句活对于那些做事没有定力、没有耐心的人,或许有些警醒作用。但是,“坚持”未必就是“胜利”,有时候,更大的失败恰恰是因为“坚持”。

如果方向是错误的,越坚持损失越大。

这种情形,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你买了票去看场电影,看了一会儿,发现很无趣。这时,你可能因为电影票蛮贵的,还是坚持看完了。浪费了时间,也付出了机会成本(你因此没去打球)。

又比如,将更多的钱投入濒临倒闭的公司,或是留在不断走下坡路的行业中,或在无可挽回的恋情中苦苦不松手......

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投入。

由于“损失规避”的心态,如果你任由这些无法挽回的成本蒙蔽自己当前的决策,就会成为“沉没成本谬误”

对走向成功来说,“灵活度”与“韧性”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最坏的结果不是“前功尽弃”,而是“执迷不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