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取材于罗贯中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上)司马徽再荐名士,与正史无关。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出场就立马夺去了所有人的主角光环,这样一位重量级角色的出场自然不同凡响,从第三十五回直到第三十八回,整整酝酿了四回才真正露面。

水镜先生说诸葛亮出山(水镜先生卧龙虽得其主)(1)

在第三十五回,先是在水镜先生口中说出“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而那时水镜先生尚不愿透露谁是卧龙,使得刘备误以为徐庶是卧龙。到了第三十六回,冒称单福的徐庶被曹操以老母亲为胁迫,不得已向刘备坦白,临走前告诉了刘备真相:卧龙即躬耕南阳卧龙岗的诸葛孔明。

得知真相的刘备在第三十七回空跑了两趟,直到第三十八回才算见到真人,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不过在诸葛亮出山之前,还有一段小插曲,水镜先生的到访使得整个故事变得更富有戏剧性。

水镜先生说诸葛亮出山(水镜先生卧龙虽得其主)(2)

水镜先生听说徐庶投奔了刘备,特意前来拜望。作为东汉末年的大猎头,水镜先生推荐徐庶辅佐刘备,怎么着也得来做个售后访问不是?哪曾想空跑一趟,此时的徐庶已经离开刘备前往许昌了。水镜先生本欲要走,刘备问起了诸葛亮:“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水镜先生答:“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

水镜先生说诸葛亮出山(水镜先生卧龙虽得其主)(3)

水镜先生的回答挺怪的,卧龙不是你极力推荐的么?怎么又反过来怪徐庶多事了呢?莫非是因为徐庶抢了你的生意?话说到这个份上,水镜先生也不藏着掖着了,他坦白道:“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

何谓“务于精纯”?简言之,就是把书读透研透,崔州平等四人是这种类型的。这种类型的人对于国学经典非常熟悉,适合做刺史、郡守。何谓“观其大略”?简言之,就是博采众长,诸葛亮是这种类型的。务于精纯必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经典,而很多经典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用处,又不是去做教书先生,何必要务于精纯呢?所以诸葛亮观其大略,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刀刃上。花在哪些刀刃上呢?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说白了,就是瞎逛。诸葛亮出山之前的生活是多么逍遥自在啊。

说瞎逛有点夸张,诸葛亮其实是有目的性的逛。他逛完之后,国家的地理环境了然于胸,郡府的人文特色如数家珍,地方军阀的性格特点一清二楚,就连他们有什么谋士,这些谋士是什么水平,有什么喜好,都了如指掌。这是一个务于精纯的人能做的到的吗?

管仲、乐毅,此二人一文一武,是春秋战国时期杰出人物的代表,诸葛亮以此二人相比,岂不是明摆着认为自己的水平可以出将入相?听到此处,关羽听不下去了,他觉得诸葛亮太自大,于是插话:“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水镜先生笑了,他说:“以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比之。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

水镜先生说诸葛亮出山(水镜先生卧龙虽得其主)(4)

这一顿猛吹迷住了刘备的心,他迫切地想要得到诸葛亮的辅佐。水镜先生一看目的达到了,也就离开了。离开之前,他留下了谜一样的一句话:“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前番“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今番“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这是何道理?且看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