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特鲁多医生这段铭言越过时空,至今仍熠熠闪耀着人文之光。

作为医者,治愈患者疾病凭的是医术精湛,安慰患者心灵需要医者仁心,而能为患者提供的最好帮助又是什么呢?中国抗癌协会理事、科普专委会常委兼副秘书长、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郑州大学教授陈小兵的答案是:健康科普。

大家都被什么霸屏了(有件事他竟干了近30年)(1)

基于此,学医从医近30年的陈小兵,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无时无刻不科普,书上讲(写文章)、门诊讲、出差讲,楼道讲、电梯讲、出租车讲,站着讲、坐着讲、跳着讲(陈教授自创抖肩舞)……践行着这份初心,从最初为住院病人每周一讲,延伸到查房指导、出院后的日常管理,最终普及到健康人群的疾病预防;从院前、院中再到院后,从线上到线下,从纸端到指端,从城市到乡村……在陈小兵的不懈努力下,“癌症防治 重在预防”的理念渐入人心,会科普也日渐成为医生的一种风尚、一种能力,乃至好医生的标配。

脚下有泥土!

今年春节,出生于洛阳市伊川县平等乡马回营村的陈小兵,像过去十多年一样回老家看望父亲。陈小兵为人和善、医术精湛,逢年过节只要听说他回老家,就会有许多病人慕名而来。

大年初一中午,陈小兵带着妻儿刚到家,就有乡亲拿着片子在门口等他。

回老家过节这几天,无论是吃饭,还是走亲戚,只要听到有人找他,陈小兵便立马放下碗筷、停下脚步,拿着片子、检查单认真查看,和家属分析病情,介绍治疗方案。

大家都被什么霸屏了(有件事他竟干了近30年)(2)

三天半时间,他共“接诊”了50位患者。

大年初三这天,天气寒冷,陈家小院里站满了人。陈小兵坐在取暖用的火盆旁,耐心解答前来问诊的乡亲们的问题,这一幕被邻居拍下,发到了网上。

大家都被什么霸屏了(有件事他竟干了近30年)(3)

节还没过完,陈小兵在农村老家火堆旁为村民看诊的视频就火遍网络,让网友直呼“人民好医生”“感动了感动了”。

大家都被什么霸屏了(有件事他竟干了近30年)(4)

大家都被什么霸屏了(有件事他竟干了近30年)(5)

大家都被什么霸屏了(有件事他竟干了近30年)(6)

身上有汗水!

初识科普、以心相许,30年“不离不弃”

实际上每次回老家,给乡亲们看看病、提提治疗建议、讲讲健康科普,陈小兵已经做了10多年。而在工作之余,随时随地做科普也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谈及热衷于科普的原因,陈小兵认为,主要有三点:做科普是时代的号召、是病人和家属的期待、是个人兴趣和情怀。

陈小兵说,他的科普之路缘于1993年大学时,那时他喜欢泡图书馆,看着看着就产生了写作的冲动,当时写出的科普文章主要刊发在校报,连续三年被评为“河南医科大学校报优秀通讯员”更激发了他科普的干劲;不光他写,他还带动同学一起写。读硕士后,做《病理生理学》老师的助教,这时他的大学功底充分派上了用场,枯燥无味的理论课被他讲得绘声绘色,以至于学生们多年后相遇提起来仍记忆犹新。

上班后,门诊上看到那么多病人因为相信秘方、偏方而吃坏肝肾,看到那么多原本有希望治疗、但因为不懂而贻误病情,看到那么多因为无知而过度治疗、放弃治疗,陈小兵称,他真切地感受到大家太需要科普知识了。

2003年非典,陈小兵跟随医院医疗队支援鹤壁。到达后第一个任务:培训医生做科普,一节课下来,他的科普能力不仅让医院带队领导大吃一惊,鹤壁领导更是拉着陈小兵的手说:“这么多专家讲,都没你讲的形象,‘SARS SARS(非典英文),S住谁谁S’,我记住了。”

陈小兵称,当下,国家高度重视科普,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成为创新发展的两翼。而临床上,科普更是融合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患者交流、科研、写基金课题、组织肿瘤多学科会诊、给其他科室医生讲明白肿瘤治疗、给患者讲清肿瘤可及性与不可及性等,都需要科普能力。在他看来,外科医生的阵地是手术室;而内科医生,门诊、病房、电梯、楼道、出租车等随时随地都是阵地。而临床科普化、科普临床化;用科研的态度做科普、用科普的水平讲科研,也在不知不觉中助力着陈小兵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提高。

胸中有丘壑!

“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实至名归

多年来,陈小兵教授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他无时无刻不在科普,同时也要求年轻医生和学生重视科普并将科普理念贯彻到每件事上。有时忙碌了一上午出去吃碗烩面,他仍不忘录一段科普短视频,提醒大家如何正确饮食、预防肿瘤。和同事出差候机,半小时的功夫他也能更新微博、微信好几条内容。

无论查房还是在门诊,他只要觉得非常有意义的问题或者有必要给患者家属阐述清楚的问题,更是随时随地开讲,讲完后也会录一段小视频发给患者。同时,他也要求把他的一些视频讲座等都录成短视频发到他的科普账号上,为网友获得专业权威的疾病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肿瘤防治科普知识的传播做了极大贡献。

陈小兵说:“癌症是基因病、代谢病,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各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嘴巴享福、肠胃受罪”、“胡吃海喝”的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宅在家里的“宅男宅女”生活方式;“抽烟喝酒、熬夜上网”的作息习惯;“亚历山大”、“自我压抑”的不健康心态等,就像一个个“癌变”的催化剂,侵袭着我们的健康,吞噬着我们的身体,而很多人却不以为意。为此,他自创“癌症警告信号五字诀”“科学防癌四字经““预防癌症四十字箴言”等,写出 “一个癌字三张口,胡吃海喝加瞎抽。一口一口又一口,堆积如山,得了一种病就叫‘癌’"等顺口溜进行科普,朗朗上口,让人过目不忘。

他的科普也因通俗易懂、可操作、接地气、正能量,而深受社会、大众和媒体欢迎:2017年,中国科协“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首批成员;2019年,中国医师协会“十大健康传播大使”,河南省“十大健康传播人物”,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肿瘤防治);2022年,“十大医学人文影响力专家”等盛赞无数。

陈小兵教授称,“科普和其他事情不是割裂的,它不是一个独立的职业,它可以融合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迈入河南省肿瘤医院工作已21年,他始终坚持临床为根,科研为魂,科普和教学做两翼,下基层、走街道、进校园、入社区, 甚至在他诊室外面,候诊的患者都可以扫二维码看科普视频。如今,更是借助微博、视频号、抖音等互联网工具,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的科普。他正利用这越来越大的平台,发出更大的声音,让癌症防治重在预防的理念深入人心。

心中有百姓!

要做肿瘤防控领域的“诸葛亮”

1月29日,节后上班第一天,医者陈小兵并没有让病人“寻医问药”,而是自费购买特医食品速熠素送给肿瘤患者。

大家都被什么霸屏了(有件事他竟干了近30年)(7)

陈小兵称,给经济困难病人送营养品已不是第一次,只不过没有这次这么多。这次在大家的帮助下他一共购买了180瓶,按营养不良、农村、生活确实困难3个标准,选出10名病人,每人送18瓶。之所以送营养品给病人,是因为在住院的恶性肿瘤患者中,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57%,消化科病人尤为严重。营养不良不仅严重影响肿瘤的临床治疗决策,甚至增大并发症风险乃至危及生命。此外,营养不良还会对围手术期肿瘤治疗产生不利影响,包括伤口愈合变慢、易发生并发症,更不利于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和后续治疗的开展,无形中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及家庭负担。而对于放疗和化疗的患者,一旦身体营养跟不上,很可能会造成免疫力降低,耐受不了治疗甚至放弃治疗。“所以送营养品给患者不是目的,旨在让患者更新观念,将营养治疗放在与手术和放疗、药物治疗同等重要的位置。”陈小兵称。

与此同时,陈小兵还提醒肿瘤病人和家属不要陷入六大误区,如:只要吃得下饭,就不需要补充营养;不补营养,饿死癌细胞;不能吃“发物(水产品、禽类肉等)”,会导致肿瘤复发或转移;营养在汤中,多喝汤不吃肉;病后不分青红皂白输白蛋白、球蛋白等(不需要很快会代谢掉);甚至有很多人寄希望于治病灵丹妙药。这些,都需要科普。陈小兵说,“消化内科的肿瘤病人,发现绝大多数都是中晚期,必须重视科普,将关口前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健康中国、科普先行。作为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健康科普专家、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河南省控烟大使等,陈小兵教授积极响应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提出的“建大军”的理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奔走呼告,时刻传达他在协会学习到的精神,不断推荐越来越多有志之士加入到协会中来,扩大科普队伍,惠及更多基层和青年肿瘤科医生,造福更多肿瘤患者。

陈小兵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善的团队。未来,他和他的团队还有很多的事儿要去做、有更长的路要走:“我的梦想是做一个肿瘤防控领域的‘诸葛亮’,在肿瘤防治上因人因病而异‘排兵布阵’,打好组合拳,扛牢‘三级预防’大旗,创作出更多百姓喜闻乐见的科普作品,让百姓不生病、少生病,为健康中国2030和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刘书芝

来源: 郑州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