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镝的读音是什么(鸣镝标点符号真要重回)(1)

最近,吉林省文联主办的《小说月刊》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则通知,引发文学界热议。

各位作家朋友,自今日起,向《小说月刊》投稿者,请在作品涉及到对话处,自行使用冒号、双引号,例如:他说:“你好,什么时候到的?”,否则作品一律不予采用!敬请知情!

目前,引发热议的通知已删除,而有关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的讨论仍在继续。

有网友认为,作家不是不会用双引号,而是追求在语气、节奏、风格上的表达需求,不宜用一个规范硬性限制。

纵览文学界,的确有这样写作风格的作家,比如安东尼。他的作品散文集《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从头到尾没有任何一个标点符号:

“有的时候 阳光很温暖 让我觉得一生都太过漫长”

“游乐场不知疲倦 周而复始的旋转 它不知道 即使它24小时不停歇 也不会 有人365天留下来”

一个空格就能解决。至于是逗号还是句号,全凭读者自己理解。

还有网友认为,语言永远在创新,表达也是活的,标点符号本是舶来品,为何要规范标点,用句读一样能沟通。

小编不由想起,1919年“五四”新文化浪潮中掀起得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彼时,标点符号进入汉语写作并最终被接受,至今不过百年。

1919年4月,胡适、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等6名教授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提出了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的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的标点符号。

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就此诞生。

回望百年白话文运动的风雨历程,我们看见新的东西。

如今,随着移动设备的使用率不断提高,我们已经进入了以手机、平板为主要社交工具的时期。数字化、社交化的传播渠道带来了全新的传播模式,省略、过度叠用等标点符号异化现象在网络社交中也非常普遍。

鸣镝的读音是什么(鸣镝标点符号真要重回)(2)

某歌手常常因为不打标点符号而被粉丝吐槽

网络时代、新媒体时代,标点符号难道不再重要了吗?当然不是。

不是所有人都支持标点符号的省略。特别是当这么干的人越来越多之后,有不少人开始质疑,省略标点符号会给阅读者带来不便,而且会显得很没有文化。

鸣镝的读音是什么(鸣镝标点符号真要重回)(3)

胡适曾说:“种种符号都是帮助文字达意的。意越答得出越好,文字越明白越好,符号越完备越好。”

标点符号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用于辅助阅读、表达意思,还兼具审美意义,能让文章在易读之余,增加美的色彩。

作为书面文字的有机组成部分,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对于人们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中心思想和表达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上标点符号的使用变迁对书面标点符号的使用所产生的任何影响都需遵守一个前提,就是符合语言规范。

作为一名作者,其文学素养应是必备的。投稿者应逐字逐句敲入文字,严格要求自己合理使用标点,毕竟没有标点的书面语言,可能会就此失去节奏和韵律。

作者 | 王楠

责编 | 王楠、张咏琴

图源 | 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