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地质探测方法(武汉岩土所在盐岩损伤研究上获新进展)(1)

湖北日报讯(记者文俊、通讯员马洪岭、段金利)4月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获悉,该所油气中心杨春和院士团队在盐岩变幅循环加载损伤演化规律研究上获得最新进展。研究成果为湖北潜江和应城、江苏金坛和淮安、山东泰安、河北宁晋等地的天然气储气库和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及支撑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油气储备是季节性调峰、应急供应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盐岩由于其良好的流变性、低渗透性和损伤自恢复等特性,被广泛用于地下能源储备(天然气、石油、压缩空气、氢气、氦气等)和废弃物地质处理,地下盐穴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由于盐岩的蠕变会发生持续性的收缩并引起地表沉降。

杨春和院士团队长期致力于能源地下储备的研究,利用岩石高温高压蠕变仪,开展了含应力间隔的盐岩疲劳试验;基于连续损伤力学理论,建立了盐岩含恒应力间隔的循环荷载下损伤演化模型;通过声发射监测和CT扫描分别开展了损伤评价和裂缝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含应力间隔的循环荷载下,盐岩的损伤演化分为初始、等速和加速三个阶段;应变能密度的相对变化可用来定量表示盐岩循环加载过程中的损伤变化;盐岩在含应力间隔的循环荷载后的裂缝分布为几条主裂缝和若干微小裂缝。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等国际期刊。第一作者为博士生赵凯,通讯作者为马洪岭副研究员。研究工作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科技专项培育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C类先导科技专项等的资助。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