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7日,经相关人士证实,我国著名哑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王景愚先生于5月3日9点52分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5岁。此消息一经传开,立刻让无数网友和喜爱他的观众们悲痛不已。

赵本山早期小品三从四德(赵本山贵人王景愚)(1)

可能很多年轻的朋友并不是很了解他,对于哑剧这一艺术表演形式也比较陌生,但如果提及两位与此有关的人物,大家就会豁然开朗。一位是国际知名的默剧艺术表演大师卓别林,一位是中国喜剧行业的巅峰人物赵本山。王景愚与前者是同行,之于后者则是贵人。

赵本山早期小品三从四德(赵本山贵人王景愚)(2)

可以说王景愚用自己卓越娴熟的演技和高贵美好的品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为中国戏剧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无穷动力。

此时无声胜有声

王景愚出生于1936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之际,物资贫乏,战乱不断,因此他的整个孩童时期都充斥着流亡与硝烟。也许正是这样独特的经历,让他在迎来和平后倍感珍惜,希望把积极阳光的一面展示在世人眼前,给大家带来欢乐。

1958年,王景愚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进行艺术创作与演出工作。1960年,王景愚正式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随后就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戏剧创演生涯。

赵本山早期小品三从四德(赵本山贵人王景愚)(3)

1977年,王景愚创作并且出演了讽刺喜剧《枫叶红了的时候》,在全国300余剧团上演,受到无数好评。1979年他又再接再厉,创作演出了脍炙人口的《撩开你的面纱》,获得庆祝建国30周年创作奖。

除此之外,王景愚还有《可口可乐》《菜田会诊》《特别审讯》《电视纠纷》等具有时代特色和个人特点的代表著作。

1983年,中央电视台准备筹办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表演艺术经验丰富,又极富个人魅力的王景愚引起了春晚节目组重视,与炙手可热的一线女星刘晓庆,和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姜昆师徒共同担任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的主持人。

赵本山早期小品三从四德(赵本山贵人王景愚)(4)

也正是在这届春节晚会上,王景愚演出了名声大噪的喜剧小品《吃鸡》,让大家知道,原来无声的艺术也可以有这样的感染力,没有语言的表达也能流露出如此自然的情感。

一时之间,王景愚这个名字家喻户晓,哑剧这种在中国原本小众的剧种开始受到大家的喜爱。尤其是很多聋哑人,在看到王景愚的演出后,更是倍感亲切,觉得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其实,这不是《吃鸡》的首演,早在1962年,他去广州演出时,就因为瓦罐焖鸡的鸡不太烂而萌发了创作灵感。1963年,在北京饭店举行了盛大的元旦晚会,受邀参演的王景愚就将自己的新作《吃鸡》带到了这里的舞台,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就连台下坐着的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元帅看到后也不禁笑出了眼泪。

赵本山早期小品三从四德(赵本山贵人王景愚)(5)

直至电视开始普及,第一届春晚举办,《吃鸡》才重新得以出现在观众的眼前。

当然,在收获了无数赞颂和欢迎的同时,王景愚也因为“吃鸡”这一形象受到了各界的批评和质疑。不仅走到哪里都被叫“吃鸡的”,问与吃鸡相关的问题,甚至连他的老师都对他点名批评,认为一个可以演“夏洛克”获奖的人物,却甘心被“吃鸡”所累,实在是让人无法理解。

没有不败的战士,饶是一向乐观开朗的王景愚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也开始迷茫无措,不知道自己的坚持是否正确。在后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王景愚都被抑郁症困扰,不得不退出舞台和观众的视野,在家休养。

赵本山早期小品三从四德(赵本山贵人王景愚)(6)

所幸有了家人的陪伴和身心的放松,王景愚的病情渐渐好转,1997年香港回归,王景愚受邀去香港演出,那里的群众点名要看王景愚的《吃鸡》,这让他很费解,当得知观众的答案后他欣然应允,将原本拒演的《吃鸡》再次换上。

原来那位观众回答:看到这个节目就想起了那年全家在电视机前一起欢度春节的快乐日子。这让王景愚很感动,因为这是他哑剧创作的初衷,也是人生追求的目标:给大家带去欢乐和温暖。

后来,随着年纪王景愚年纪的增大和影视业的不断繁荣发展,我们再难在舞台看到他的身影,但是他所留下的无数经典作品和形象却让我们回味无穷。他用大半辈子的时间将无声的艺术表达到极致,创造出真正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赵本山早期小品三从四德(赵本山贵人王景愚)(7)

徳在艺先,敢为人先

作为一位老艺术家,中国戏剧事业发展的重要人物,除了卓越的演技外和创作能力外,最让大家敬佩的还数他的人品。

和现在三天恋爱,两天分手,不靠作品只靠绯闻的鲜肉明星不同,王景愚先生对待爱情,对待生活和事业的态度都十分认真。

赵本山早期小品三从四德(赵本山贵人王景愚)(8)

他的妻子叫做李莉莉,是比他低两个年级的学妹,当上高二的王景愚第一次见到李莉莉,就被她的美丽深深吸引,自此之后一直难忘。

然而那个年代上学期间谈恋爱是一件十分禁忌的事情,王景愚的满腔爱意只能化作一封封的书信,捎去自己的关怀和惦念。即使偶尔能见到一面,也不敢轻易地表露情感,只能对着李莉莉深深地鞠一躬。

后来王景愚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一个美女如云的地方。很多人都羡慕他的福气,可以和那么多的漂亮女孩呆在一起,但他对此倒是很平静,依旧默默给自己喜欢的女孩寄着书信和小礼物。

赵本山早期小品三从四德(赵本山贵人王景愚)(9)

对此,他曾这样表述过:“爱情就是思想里只有一个女孩,对其他女性视而不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在王景愚的爱情世界里,那个出现的唯一就是李莉莉,再也容不下任何人。

他的一心一意和热烈追求终于打动了李莉莉,在李莉莉也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后,两个人终于迎来了甜蜜的爱恋。此后,两个人一起结婚,工作,互相扶持了一辈子。

在王景愚得抑郁症的时候,李莉莉悉心照顾,耐心开解,一直陪在王景愚的身边不离不弃,帮助他一起战胜病魔,重新得到欢乐。

这样的爱情无疑是让人羡慕的,也是需要细心经营的,如果不是王景愚锲而不舍地追求,一心一意地等待,这段美好的爱情故事永远不会上演。在和李莉莉这几十年的感情里,王景愚虽然称不上情圣,但是却胜过他人远矣,为身边的学生亲朋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

在婚姻爱情中的王景愚是如此,工作生活中的他亦然。现在很多成名的大腕明星经常耍大牌,欺负晚辈,这在王景愚的身上是绝不可能发生的,相反,他还十分乐于帮助后辈,为他们修改剧本,提供表演思路。

赵本山早期小品三从四德(赵本山贵人王景愚)(10)

众所周知,著名的小品王赵本山的成名作是《摔三弦》,在1982年表演完毕后,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可是真正改变赵本山命运的还是90年的春晚,他和黄小娟一起搭档的小品《相亲》,让蔫儿坏蔫儿坏的徐老蔫形象深入人心。

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部小品得以在春晚呈现的最大功臣不是赵本山,而是王景愚。当时赵本山的小品两次审核都不通过,面临被毙掉的危险,这时候是王景愚出手帮忙修改,才让《相亲》得以保留,并且成为当年春晚喜剧类的第一名。

赵本山早期小品三从四德(赵本山贵人王景愚)(11)

可以说如果没有王景愚的帮忙,小品王的春晚初秀还不知要等多久,《相亲》也不会成为喜剧小品的经典之作,王景愚的确算是赵本山的贵人。

其实,除了这种直接的出手相助,王景愚还有很多“润物细无声”的恩惠。比如大家都熟知的陈佩斯朱时茂组合,就是因为无实物表演《吃面条》一炮而红,而这种喜剧手法,就是受到王景愚83年春晚上表演的《吃鸡》影响。如果仔细观看这两部作品,就会发现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上极其的相似。

赵本山早期小品三从四德(赵本山贵人王景愚)(12)

正是凭借这种德在艺先,敢为人先的精神,才让王景愚可以众多文艺工作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无数人崇拜效仿的大师级人物。

不灭灯塔,临终遗愿让人泪目

在王景愚先生逝世以后,很多演艺圈的知名人士都献上了自己的哀思和悼念。中国中央电视台原文艺中心主任,高级编辑,著名的词作家导演邹友开,是这样评价王景愚先生的:“王景愚先生,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曾经与他在春晚上共同完成《吃鸡》表演的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也发出这样的哀悼:“王景愚先生和我的恩师马季的情谊和艺术合作的情景,我历历在目,永远铭刻在心。王景愚先生千古,我们永远怀念你。”

赵本山早期小品三从四德(赵本山贵人王景愚)(13)

虽然斯人已逝,但是他留在人间的欢笑和温暖却不会因为肉体的寂灭而陨落,在无数喜爱他,敬重他的人们心中,他的专一刻苦,他的和蔼善良都会被永远地铭记和传承。

尤其是在今日乱象丛生,一心追名逐利的娱乐圈,王景愚先生和他的事迹更如一阵温暖和煦的春风,吹散隐藏在角落的污秽与阴霾,给那些被金钱利益迷失方向的人们拨开云雾,点亮灯塔。

赵本山早期小品三从四德(赵本山贵人王景愚)(14)

“不举行追悼会或遗体告别仪式,骨灰撒入大海。”这是王景愚老先生最后的遗愿。也许在经历战火纷飞,盛世繁华之后,名利声望对于他来说已经都不重要,随心随性,为这世界做最后一丝贡献是才是他最后的所求。

很遗憾,用这种方式回归大众的视野;很庆幸,最后一程还有观众相送。对于这样一位大师,悲痛哀婉的语言总显得太过无力,伤心流泪也会扰乱他的安宁。不如打开你的视频,再看一看他的作品,用欢笑与掌声送他最后一程。

赵本山早期小品三从四德(赵本山贵人王景愚)(15)

大师,一路走好!我们会永远记得您!永远喜欢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