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海派民乐”新风尚——评国风民乐现场《海上生民乐》

2021年秋,上海民族乐团首次推出全新制作的驻场版《海上生民乐》,在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掀起国乐热潮。首轮驻演连续23场将近1.5万人观演,后于2022年8月又顺利完成第二轮19场驻演,第三轮也已开票。该项目以“文旅融合”为定位,将国乐与建筑、光影、音画有机融合,向观众展现中国民乐的全新尝试,为民乐演出市场探寻全新模式的可能性。从项目创意、主题立意和舞台呈现等方面来看,《海上生民乐》制作团队旨在寻求一种全方位的创新与突破——在颠覆固有观念、打破视听边界的理念指导下,打造一场注重互动与表演的民乐现场秀,进一步体现“海派民乐”对数字时代所做出的积极回应与探索。

民乐新时代元素 数字时代的海派民乐(1)

民乐新时代元素 数字时代的海派民乐(2)

整台演出呈现虽然只有60分钟,但可谓短小精悍、精彩纷呈。9首风格迥异的曲目均为原创作品,以时空叙事的方式精心编排,向观众诉说着古今乐音之美。距今8000年的骨笛和21世纪最新发明的手碟同台共鸣,在听觉上形成由人类文明的源头到当代器乐声响的古今对观。作品统一以“汲古、水行、火舞、墨戏、山水、酒歌、穿越、蜂飞、丝路”的二字词组为题,包含大自然中的金、木、水、火和万物生灵的意象空间,在民乐声中,书法、水墨画、京剧、舞蹈等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依次呈现。舞台上,梳发髻、别发簪的演奏家们身着古人服饰或席地而坐、或缓步前行,犹如林中君子飘逸潇洒,在美轮美奂的舞台形象与悠扬灵动的乐音形象之间达到视听觉审美上的完美契合。比如一曲《墨戏》,以传统书法为题,用古筝柔美摇曳的音色和舞者挥动的水袖相得益彰,将笔墨流转中的气韵与气度表达得淋漓尽致。又比如重奏《山水》,用箫、竽、阮、筝、箜篌等取材于自然之物的传统乐器,表达了中国人讲求天人合一的价值理想。在音色表达上,以弹拨乐器的点状音色,与筝和吹管乐器的线性音色交织,呼应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虚实结合的美学追求。

民乐新时代元素 数字时代的海派民乐(3)

民乐新时代元素 数字时代的海派民乐(4)

民乐新时代元素 数字时代的海派民乐(5)

民乐新时代元素 数字时代的海派民乐(6)

民乐新时代元素 数字时代的海派民乐(7)

民乐新时代元素 数字时代的海派民乐(8)

数字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带给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变革与突破,在舞台艺术领域同样影响深远。驻场版《海上生民乐》借用数字化与多媒体技术,让历代书画、器物纹样、石窟壁画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从演奏区域及整个剧场空间跃然而出。此番大胆尝试和匠心设计,不仅延展舞台边界而且重构观演空间,似乎为当代民乐演艺舞台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除了视觉层面营造的数字化效果之外,笔者认为最难能可贵的是,演奏家们对现代数字技术在音乐专业领域的运用与思考亦有所呈现。比如唢呐与电声《穿越》,是一次国乐与摇滚的碰撞,更是一次声场平衡的试验。唢呐的音色极具个性特征,演奏家敢于在传统器乐音色的当代表达中寻求形式与观念上的突破,让唢呐与电声乐器达到一种近乎抗衡的较量。在充满科技感和未来感的光影律动中,令观众达到现场听赏的审美顶峰。

民乐新时代元素 数字时代的海派民乐(9)

民乐新时代元素 数字时代的海派民乐(10)

民乐新时代元素 数字时代的海派民乐(1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驻场版《海上生民乐》是一次结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全新制作与探索,以适度的演奏形制与演出时长,在贯穿古今、合壁中西、光影交错的视听盛宴中,用符合当下的时代精神表达当代民乐,凸显“海派民乐”的精致、精巧和精彩,让来自古乐的声响与当代听众带来一次心灵的碰撞。同时,通过优秀的专业资源联动,结合数字时代技术的福利,达到“建筑 音乐 视觉”跨界融合的完美呈现,成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进程中又一个高品质的文旅驻演品牌。

民乐新时代元素 数字时代的海派民乐(12)

(作者为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