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稻香村匠心传承(匠人之乡姜仁村的记忆)(1)

刊头题字 江苏著名书法家 丁宏俊

(敬请关注本头条号,欢迎阅读、点赞、转发)


第十一章 村庄建设

据村中老辈人讲,建国前,大户人家都是宽宅大院。一般家庭,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基本上是人多房少。建国后,实行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大户人家多余的院落房屋,按需分配给其他穷苦家庭。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但是,宅基地宽窄不一,村庄建设缺少规划。

随着生活越来越稳定,人口日益增多,村庄慢慢向村外扩展,村庄建设逐渐有了规划。先由村民写出书面申请,经由村生产队、村委会、乡政府等逐级审核,同意后由生产队划拨庄基地。每家每户一般是两间宽的宅基地,个别人家有三间宽的宅基地。地基的高低,房屋的样式,基本是大同小异。家家相连,户户对门,连排成巷。

村中民房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为界,之前都是土木结构的瓦房,之后都是砖混结构的楼房。一般家庭,前有门房,中间有厦房,后有上房。中年人住门房,老人住上房,年轻人住厦房。

第十二章 道路交通

百年稻香村匠心传承(匠人之乡姜仁村的记忆)(2)

东街 摄于2021年6月

以村委会为中心,分为东、南、西、北四条主街道,每条主街都与纵横交错、长短不一的街巷相通,交通十分便利。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所有街巷道路是土路,坑洼不平。遇到雨季,道路泥泞不堪,无论是生产还是出行,都极为不便。

夏季来临,人们吃过晚饭,习惯在街巷铺上竹席,摇着蒲扇,乘凉聊天。

百年稻香村匠心传承(匠人之乡姜仁村的记忆)(3)

南街 摄于2021年6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村民相继拆掉了瓦房,盖起了楼房,路面也用混凝土进行了铺设,变得平坦起来。街道两旁,绿树成荫。

百年稻香村匠心传承(匠人之乡姜仁村的记忆)(4)

西街 摄于2021年6月

最近几年,几乎所有街巷都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即便是晚上,也是灯火通明。可是,街巷里很少有人,不是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就是在麻将馆打牌。

百年稻香村匠心传承(匠人之乡姜仁村的记忆)(5)

北街 摄于2021年6月

东门、南门、西门、北门都有出村的乡道,与邻村相连。东与细训路、南与328乡道、北与韦斗路相接,都是土路,遇到雨雪季节,道路泥泞不堪,生产和生活都极为不便。最近几年,出村道路修成了混凝土路。

百年稻香村匠心传承(匠人之乡姜仁村的记忆)(6)

街巷夜景 摄于2021年6月

第十三章 通讯网络

建国后,国家百废待兴,通讯网络不发达,通讯联络主要依靠电话、电报、信件。电报虽然很快捷,但费用很高,不到十万火急,一般不用。电话费用虽然比较便宜,但电话还不普及,联络起来很不方便。

百年稻香村匠心传承(匠人之乡姜仁村的记忆)(7)

电报稿件 网图

改革开放后,个体经济得到充分发展,个别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装上了电话。随着经济发展,电话逐渐得到普及。二十一世纪初,出现了PP机,人们之间联系较以前方便了一些,但要到电话亭去才能回电话。后来随着手机的出现和普及,才实现了及时通讯。

百年稻香村匠心传承(匠人之乡姜仁村的记忆)(8)

固定电话

百年稻香村匠心传承(匠人之乡姜仁村的记忆)(9)

pp及,也称呼机

百年稻香村匠心传承(匠人之乡姜仁村的记忆)(10)

智能手机 网图

信函投递尽管用时较长,却是所有通讯中最便宜的方式,也是人们的最佳选择。投递信函要到细柳邮局,贴上邮票,通过邮局邮寄。回信则由邮递员送到大队部,村民到大队部取回信件。如果是挂号信,邮递员则直接送到家门口。

百年稻香村匠心传承(匠人之乡姜仁村的记忆)(11)

信件 网图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家户户都有有线广播。可以收听新闻,了解国家大事,也可以收听戏曲、小说等文艺节目。尽管有线广播的音色不是很好,节目种类也少,又缺乏选择性,还是丰富了当时人们枯燥单调的业余生活。

百年稻香村匠心传承(匠人之乡姜仁村的记忆)(12)

有线广播 网图

记得七十年代末期,从西安电机厂毕业的长兄,在细柳机械厂上班,利用业余时间安装了一台可以调频的收音机,令隔壁对门的发小们羡慕不已。后来随着收音机的普及,有线广播退出了历史舞台。

百年稻香村匠心传承(匠人之乡姜仁村的记忆)(13)

自制收音机 网图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村中没有一台电视机。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村民为了缅怀一代伟人,前往细柳医院,在一台黑白电视前观看追悼大会。

百年稻香村匠心传承(匠人之乡姜仁村的记忆)(14)

黑白电视机 网图

当时,电视信号很不稳定,常常看着就没有了信号,荧屏满是雪花,只能听到发出滋滋的响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出现了彩色电视,信号稳定了许多,电视节目也丰富了许多。年轻人结婚,除了自行车、风扇,彩色电视机也是必备的家电。

百年稻香村匠心传承(匠人之乡姜仁村的记忆)(15)

显像管彩色电视机 网图

百年稻香村匠心传承(匠人之乡姜仁村的记忆)(16)

液晶彩色电视机

二十一世纪初,随着电脑的普及,村民相继拉上了网线。由于网络的方便与快捷,信号传输稳定,家家户户都可以上网,网上购物、看网络电视。

百年稻香村匠心传承(匠人之乡姜仁村的记忆)(17)

台式电脑 网图

百年稻香村匠心传承(匠人之乡姜仁村的记忆)(18)

笔记本电脑 网图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