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 《庄子·齐物论》【原文】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今译】万事有所分散,必有所生成,一事物的分解,即另一事物的形成;有所成,必有所毁,一事物的形成,即另一事物的毁灭。所以,一切事物从通体来看,总体来说并没有形成与毁灭的区别,都归复于一个整体,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只有通达大道的人才能了解这个通而为一、事物浑然一体的道理,即物之本然而不要人为地去加以分别,因而他不用固执自己的成见而寄寓于各物的功分上;这就是因为任其本身的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道理。能了无是非,顺物忘怀,浑然一体,顺着自然的路径行走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就叫做“道”。未得大道追求名和实的人,总是耗费心神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竭尽心力求得事物的一致,而不知万物本来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最后不免像“朝三”故事中心中有偏见容易上当的猴子们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暮四朝三所蒙骗(其实总数一样多),这就是所谓的“朝三”。什么叫做“朝三”呢?养猴老人给猴子喂食小栗,分发橡子时,他对猴子们说:“早上给你们三升橡子,晚上给你们四升橡子。”这群被养的猴子听了便大怒,都非常生气,吵吵闹闹。养猴老人于是就改口说:“那就早上给你们四升,而晚上给你们三升吧。”这群猴子听了都非常喜悦,高兴了起来。三四之名,都是每天七升橡子,总数都是一样多,猴子们每天得到的橡子其实没有变化,名和实都没有亏损,只是改变一下分配方式,而猴子们喜怒却因而不同,它们迷惑于颠倒的现象而妄施喜怒,养猴老人也就顺着众猴心思,顺应猴子们主观的心理作用罢了。所以“圣人”不执著于名相分别,是与非之争,而任凭自然均调,保持自然均衡,悠然自得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做物我两行,物与我各得其所、并行发展。【赏析】“朝三暮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注重实际,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要为了眼前利益,被花言巧语所蒙骗。同时要认准目标,不要经常改变目标,有恒心一直为目标奋斗。“朝三暮四 three in the morning and four in the evening”原指实质不变,改变形式,耍花招骗人,愚弄人。

后“朝三暮四”多用以比喻办事没有主见,主意不定,变来变去,反复无常。change one's mind frequently.“朝三暮四”也用来形容数目众多。capricious.

庄子齐物论详细解读(朝三暮四庄子齐物论)(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