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很多人看来,同理心和同情心是类似的概念,它们有相同的词根,有基本相同的情感生发和触发,但是,从心理学角度看,两者是完全不同的。

同情心好比一瓶发酵的米酒,虽然也是经过外在干扰因素的催化发酵而成,但时间却不用很长。而同理心好比一瓶高年份的陈酿,历经时间长,过程弥久而悠长,底蕴气质完全不同。

并且,很多时候,同理心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人情商高低的标准,同情心则不然,具体而言,两者到底有何不同呢?

有同情心的人是什么心态(从心理学角度看)(1)

心理过程和心境历程

心理学上,对于同理心的认知和认识是一个深入发展的动态过程,初步结论是:有同理心的人能够理解、预知别人的情感,并且能够将自己代入对方的处境,客观而冷静的去感知对方的感知,关怀对方的需求,从这个角度看,同理心的心理历程是相当复杂而有序的。

具有同理心的人的大脑在定义和处理信息的时候相当繁忙,他们普遍具备解读别人感情变化和起伏的能力,在解码分析以后,他们还需要让自己进入到对方的处境,抛开自己固有的情感和观点,代入对方的思考方式和感情色彩进行思考和体验。

最后,再用对方的感受来输出关怀、安慰和提供切实帮助的方式。这个心理过程对于脑运作处理信息量、心理分辨率和速度是有极高的要求,心境历程长而繁琐,情感体验也是多而复杂的。

有同情心的人是什么心态(从心理学角度看)(2)

相比之下,同情心通常情况下是与道德感挂钩的。我们以仗义行为为例,仗义是一种自我情感和他人情感共鸣的表露,是对别人的不幸处境所表达的一种情感,或者付诸于行动的关怀和支持,广义上还包含了对于正面、正义的支持。

所以,同情心包含了情感触动和行为付诸两个层面,而付诸于行为则没有必然性,有的时候即使触动情感,也仅仅是停留在情感层面,不会发展为行为。

有同情心的人是什么心态(从心理学角度看)(3)

内在气质阈值

心理学上认为,同理心是亲社会性的重要表现,具有同理心人内在气质阈值更高,在情感感知、社会情感洞察力方面也更加敏感。他们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

他们注定是天生的聆听者,他们在聆听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对方的痛楚,感受对方的欢乐,感同身受。因为这种客观而切肤的深度感知和感受,让他们不会随便开口去论断和批评别人,“no judge”就是他们的原则,尊重是他们处事的核心。

同理心是一种内在气质,是一种稳定的、不容易改变的心理状态。而同情心因为是感情层面的,是每个人都所具有的。只是不同人的情感出发点不同,触发程度不同罢了,同情心是带有很强的个人感觉感情能力,比较主观,不会遵守:no judge原则,是以当事人的思考方式和好恶程度来表达的。

有同情心的人是什么心态(从心理学角度看)(4)

更重要的是,同理心是一种与别人共情的能力,这也是现在很多人将它作为衡量情商高低标准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共”字上面,他们对待别人情感态度是有深度的,并且,在情感和思考方面的代入感非常强烈,在心理咨询等方面,是需要这样的共情能力和同理心的。

而同情心更强调的是移情能力,通俗来说,就是在被外界环境和人、事物触动情感以后,将自己的情感转移给别人,是将自己的直观感受和外在表象结合起来,然后生发出的主观的情感。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同情心人都有,而同理心则不一定了。

作者

第一心理主笔团 | 神奇小小

参考资料:

《同理心》

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