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主任有话说

溺爱不是爱,是不爱,是更爱自己。

混淆这些的父母,总以为养孩子是在付出,总会感觉特别累。

是的,检验你是否在爱孩子,就看你嫌累不嫌累。成天喊太累的,多半是因为感觉一直是在付出,看不见孩子的幸福,更不会用孩子的幸福滋养自己。

彼此满足,彼此需要,彼此开心,让幸福流动起来,所有的累,很快就会消失,就像不曾累过一样。

马主任:家长们口中的“妇女主任”马迪,尹建莉父母学堂金牌讲师。

“溺爱”是“不爱”的伪装 来自尹建莉父母学堂

如果你看到孩子的真实需要,愿意满足,彼此开心,那就是幸福的流动,多多益善呀。

我身边的朋友和个案,他们的童年极度凄惨,差点自杀死掉。无一例外的是,他们从小到听到大父母最常说的的话是:我们最大的错,就是太溺爱孩子了!

而那些给了孩子很多爱和满足,把孩子养得很好的父母,最常说的是:养育孩子,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继续觉察成长。

溺爱不一定是害怕(溺爱是不爱)(1)

真爱与“溺爱”的区别

1

“溺爱”的家长看不到孩子真实的需要,而把自己内在缺爱的小孩投射给孩子,“溺爱”行为其实是在满足自己。

最极端的案例:有个孩子,他一吃茄子就呕吐,而这个妈妈呢,每逢孩子“滚”回家,就特意要做营养美味的茄子给孩子,而且指责孩子说“你怎么这么不领情啊,我特意为你做的,我做的茄子花了好长时间呢。”

这种“溺爱”其实是父母自编自演自我感动的一场戏,孩子只是在其中扮演一个接受“爱”的道具。而真实的孩子他需要什么,可能一直都是不被看见和不被满足的。所以,这样的孩子他感受不到被爱,在他心中也很难生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2

还有一种“溺爱”的家长,是因为怕麻烦怕失控,干脆控制包办一切,孩子无法通过独立探索和完成事情获得成长与成就感。

两个人格较完整的人之间会自然形成界限。如果妈妈的自我价值感特别低,就容易把孩子当成“自我”,很难拒绝孩子,常常过度地“牺牲”自己,甚至要包办孩子的所有决定。

然而,孩子有自我的需求,自然不会总是领情,妈妈就会有怨气积累起来,忍不住抱怨孩子没良心不会体谅妈妈。这样会使得孩子将来也很难感受到他人的界限,得罪人而不自知。

3

“溺爱”是父母自己没得到过的爱。没得到过爱就容易有两种心理:

一是,我都没得到过,凭什么给你?比如,自己在童年时渴求妈妈的怀抱而常被拒绝,现在就合理化成“经常抱孩子会惯坏的”。

二是,我没得到过,所以要加倍给孩子。可是,在冷漠中长大的人,往往会误以为控制就是爱,加倍补偿的经常是无界限的控制。

总的来说,“溺爱”和爱其实没有半毛关系!它跟对方的需要毫无相干,只是内心痛苦的自编自导自演。“溺爱”是家长自己的需求而非孩子的需要。

溺爱不一定是害怕(溺爱是不爱)(2)

溺爱不一定是害怕(溺爱是不爱)(3)

父母气定神闲,

孩子歇斯底里,

怎么回事?

“边缘型人格障碍”是怎样炼成的:如果父母的假自我极度脆弱,无法承受冲击,会把各种内心冲突投射给孩子,把它说成是孩子的。

比如,觉得自己受了某人冷落,转而对孩子说:“某某某其实讨厌你,但是碍于我的面子,他不说出来。”这样会使孩子的自我意识变得混乱。更严重的,妈妈在孩子精神崩溃甚至自残的时候嘴角无法抑制地露出微笑。

这样的家庭中,父母看上去情绪稳定宽容隐忍,孩子则经常无故暴怒崩溃,大家都说“都怪父母对孩子太宽容太‘溺爱’了!才惯成这样的。”所有人联合起来攻击指责孩子。孩子的自我不断破碎无法聚合成形,终成边缘或者精神分裂。

溺爱不一定是害怕(溺爱是不爱)(4)

真正的爱,

给再多都没问题呀

如果你看到孩子的真实需要,愿意满足,彼此开心,那就是幸福的流动,多多益善呀。这种彼此滋养的事儿,只会让孩子成长,也让父母成长。

如果不愿意满足孩子,清楚觉知:是我不愿意满足孩子。而不去评判孩子的需要是否合理。内在诚实,也就是首先对自己诚实,爱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溺爱不一定是害怕(溺爱是不爱)(5)

养孩子的幸福在哪里?在孩子开心的玩着食物,手舞足蹈时,你看见了他,你被他的喜悦和临在感染,你们相视一笑,就是幸福链接的时刻。妈妈的生命,被这样扩展和滋养了。

孩子的幸福在哪里呀?孩子的幸福在于自己手舞足蹈享受食物时,他被妈妈看见了!妈妈感受到他的开心,孩子的存在因此被确认。

养孩子的辛苦在哪里?在于孩子专注玩食物时,妈妈对孩子当下的感受视而不见。妈妈睁着眼,却是全盲的,焦虑地活在头脑想象的世界里,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他怎么没把勺子挖出食物放进嘴里,他今天才吃了一个蛋怎么就不吃了,他总是这么玩,不成规矩,会营养不良的,我该怎么训练纠正他的不良习惯…这样养孩子,真是一场酷刑。对父母和孩子双方,都是。

溺爱不一定是害怕(溺爱是不爱)(6)

当一个孩子的感受经常被父母看见,被父母重视,这个孩子天然的就会懂得体贴他人的感受,同时尊重自己的感受。这样的孩子,尊重规则同时温暖流动不僵硬,情商特别高。

而总是被说教管控的孩子,到公共场合会控制不住的“人来疯”,侵扰别人。

当孩子确认爸妈愿意回应他、保护他,愿意呵护他的感受,孩子遭受侵害才会勇敢告诉爸妈。否则很容易就被施害者吓住了。假如,被针扎的孩子哭闹着不想上幼儿园,父母却只是嫌他的哭闹烦人…

真爱,永远不会过多呀。

--推荐阅读--

尹建莉: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

答应孩子“买买买”,是真爱?还是溺爱?

我给孩子“爱与自由”,老公说必须“严厉点”,我坚定做自己

我也曾是“黄庄式育儿”的共谋者和受害者

作者介绍

李雪,心理学学者,从事心理学研究十余年,创办“初心心理”;畅销书作家,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亚马逊与当当网有售。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ID:lixuexinlixue),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