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剧《猎罪图鉴》完结了,不晓得小伙伴们都看了没。
这部剧简单来说,讲的就是两名警察一边建立友情一边破案的故事。其中一个主角叫沈翊,是个警队的画像师,擅长从艺术角度分析案件,所以剧中就经常会提到一些艺术知识。
印象中这好像是国内第一部以艺术品为线索的悬疑破案剧集,所以咱们就顺便来聊聊剧里出现了哪些艺术家和画作。
第一集先说说第一集里名侦探小队到死者家找密室,看到墙上挂了一幅《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于是沈翊作为人群中唯一的专业艺术从业者,发表了一番言论。
咱就是说……你一个搞艺术的,为什么会觉得两撇白色颜料画不出一个珍珠耳环呢?
绘画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绝对复制,讲道理受制于分辨率,这一点连照相机也做不到。通常艺术家会通过自己的审美和经验,对笔下事物进行简化、概括、省略的处理。
比如杨凡艾克在《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只用两三笔就画出了镜子里反射出的自己的影子。而莫奈在处理《漫步在普维尔悬崖》的远处海景时,也将船和远山的形象进行了大幅度简化。
凡艾克《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局部
莫奈《漫步在普维尔悬崖》局部
解释了「能不能」,接着咱们再看看「是不是」。珍珠耳环真的只用两撇白色颜料画出来的嘛?
不是。
剧中使用的这幅画清晰度实在有限,咱们看看收藏这幅画的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官网截图。放大140倍的珍珠耳环,可以很清晰的看出,维米尔确实勾勒出了耳环的弧形轮廓,上色也是有层次的,用笔虽然精炼,但绝不止「两撇」颜料。
之后沈翊又提出了第二个证据,珍珠耳环与耳垂之间没有连接物。
但凭这一点,同样无法推断这不是耳环。因为像耳环钩子、发丝、小树枝这类东西,现实生活中不凑近了看,都是很容易忽略的,在绘画时被省去是很常见的处理方式。维米尔其他作品中的珍珠耳环,大部分也都没画出耳环钩子。
沈翊想表达的可能是画家技术好,用最少的笔画欺骗观众的大脑,让我们觉得看见了一个很写实的珍珠耳环。但直接说珍珠耳环不存在,就很容易让人误解了。
这幅画里的珍珠项链也没有画出连接物
这集一开头,就出现了雅克·路易-大卫的《马拉之死》。
其实大卫的画,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小伙伴都见过。老版初三历史课本里,讲法国大革命那一页,就用了大卫的《拿破仑加冕》作插图。
这幅画其实有两个版本,一个在卢浮宫,一个在凡尔赛宫,两版最明显的区别是画中拿破仑妹妹的衣服,卢浮宫的是白色,凡尔赛宫的是粉红色。
当时拿破仑擅自删去了加冕仪式中教皇为他戴上皇冠的环节,改为自己给自己戴。但严格来说也不是戴上,而是把象征王权的冠冕在头上晃一圈,这个动作怎么说呢……就有点不太好看。
电视剧《拿破仑战争》对这一幕的还原
于是大卫就选择了拿破仑为自己加冕后,亲手为皇后加冕的瞬间,姿势优雅皇权高贵,不管从艺术角度还是政治角度都堪称完美。
除此之外,拿破仑最著名的骑马画像,也是出自大卫之手。细心的小伙伴们可能会发现,这幅画像里的斗篷和马的颜色总是变来变去的,是不是山寨得也太不用心了。
别误会,因为大卫确实画了5个版本,并且从上到下都给领导美颜了一遍。这两幅画里还有许多细节和有趣的历史小知识,这就不展开了,可以去之前的文章里看。
这一集的结尾,众人进入死者家密室后,短暂的出现了19世纪奥地利分离派代表人物: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作品《吻》。不过剧方也许是为了让亲吻姿势更明显,把画做了裁剪。
克里姆特的画放在这样一个变态密室里,其实是蛮合适的,可以说伴随他一生作品的主要标签之一就是「色情」,《吻》算是里面相当纯情的一件了。像什么《金鱼》啊《水蛇》啊,挂墙上剧就别播了。
为了节省空间我把《水蛇》竖起来了
但是《吻》也就是看着纯情,里头隐形车不少。
画中男人头上的绿点点,没有绿的意思,象征的是总带着葡萄叶头冠的酒神巴克斯,酒神也是狂欢之神,人设就是风流放荡。两人衣服上的图案也颇有深意。男的身上是长条条,女的身上是圆圈圈,用最直接的符号代表了男女szq,也暗示了画中男女的结合。
不过这幅画好像是一闪而过,没有密室中另一幅画镜头多。
沈翊盯着看的这幅叫作《金色眼泪》的画,在许多地方都被误认为是克里姆特的作品。然而实际上是个现代法国画家模仿克里姆特的风格画的。不晓得剧方放在这里是单纯觉得好看,还是也搞错了。
第三集
第三集整容女设计师家中,出现了20世纪初墨西哥画家弗里达·卡罗的《戴荆棘项链的自画像》。
弗里达算是女性艺术家中知名度最高的几位之一了,但把她放在剧中这位女设计师家里,真是有点讽刺。因为弗里达最大的特质就是我行我素,爱自己,从来不在意周围的人怎么看。
一个躺在床上动不了,还坚持给石膏胸衣画上美美图案的女人,一个明明得靠老公支付生活费医疗费,却毫不在意像大佬一样的女人,无论是对生活事业还是爱情,都有足够的自信和勇气,跟剧中这个因为怕丢工作就任人摆布的设计师并不相像。
弗里达给自己的胸衣画画
弗里达和丈夫里维拉
弗里达6岁得小儿麻痹症。18岁出车祸导致二十一处骨折脱位,钢管从腹部贯穿身体。22岁嫁了个43岁的老公,对方身边情人从没断过。在弗里达47岁去世之前,几乎每年都要进行一次手术,手术之外的时间也要经常佩戴矫正脊椎的器具,几次怀孕都以流产告终。
《受伤的鹿》
《破碎的脊柱》
画这幅《戴荆棘项链的自画像》时,弗里达刚刚和老公里维拉离婚。别看里维拉形象不怎么样,作为当时蜚声国际的艺术家,魅力可是很大的,和他传绯闻全都是女明星。
弗里达无疑是爱里维拉的,在许多画作中都把里维拉的头像画在脑门儿上,表达对这个男人的在意。所以此时的弗里达,想必内心正承受剧烈的折磨。
头上像蝴蝶和蜻蜓生物,两侧肩膀上的宠物猫和宠物猴,都是成双成对,只有她弗里达是孤零零的一个。脖子行带着荆棘项链,扎得鲜血直流。蜂鸟在墨西哥的古老传说中,是承载着灵魂的动物,象征生命和承诺,弗里达在胸口挂一只死蜂鸟,可见对这段感情多绝望。
不过这场痛彻心扉的离婚,也没持续多久,几个月后两人就复婚了。
沈翊家的场景似乎是第一次出现,他家比较有意思的是有个真人大小的骷髅骨架。骨架这个抱头沉思的动作,应该是出自梵高1890年的画作《悲伤的老人》,也叫《永恒之门》。
《永恒之门》的油画版创作于梵高生命最后一年,还有个素描版本,是梵高刚开始学画那两年画的。
据说梵高在这位老人身上,看到了一种珍贵、高贵、难以理解的感情。也许是这种感情推动了29岁梵高最初的艺术热情,而在37岁经历了人生起伏后,他依然被这样的情感所打动。
2017年的手绘油画电影《至爱梵高》中,也出现了对这幅画的致敬,算是梵高的人物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幅。
第五集
第五集在沈翊和学姐的回忆里,学姐为了劝说自暴自弃的沈翊,提到了16世纪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
卡拉瓦乔这人确实经典,你翻遍整个艺术史都找不出来几个像他这么会作死的。卡拉瓦乔最著名的自画像,就是《手提歌利亚头颅的大卫》中那个疯狂飙血的死人头。
不过卡拉瓦乔这么作践自己,不是因为什么恶趣味,而是非常非常现实的原因:他不想再逃亡了。什么艺术家恐惧中的兴奋,什么创作灵感,爱谁要谁要吧,我老卡颠簸半生,只想过两天舒服日子。
卡拉瓦乔当年刚到罗马时穷得跟要饭的一样,但架不住天赋极高,很快就攒了一批有权有势的金主,不到30就被称作「创造奇迹的画家」。
《鲁特琴乐手》
日子一过好了吧人就容易飘,卡拉瓦乔仗着有红衣主教当靠山,三天两头跑街上闹事。终于有一天玩儿大了,把人打死了,金主们也不敢管了,卡拉瓦乔被判了死刑,然后就跑路了。
刚开始,逃亡之旅还算舒服,卡拉瓦乔走到哪儿都有一堆仰慕者,后来他甚至因为拍马屁拍得好,获得了骑士头衔,得到马耳他骑士团的庇佑。一看安全了,卡拉瓦乔又开始作,把骑士团里一个前辈给打了,被关进了监狱。
然后又越狱了,然后又被仇家打了。然后卡拉瓦乔就想回家了。
《手提歌利亚头的大卫》是他准备回罗马献给靠山红衣主教的礼物之一,把自己画成死人头,是为了告诉主教:我卡拉瓦乔知错了,我自己把头主动砍了您老人家就别动手了成不?
第六集
第六集沈翊被安排去监狱里画像,在准备去面见死刑犯的时候,提到了18世纪英国画家威廉·霍加斯为一名死刑犯画的肖像。
画中女人叫莎拉·马尔科姆,是个英国人。马尔科姆23岁那年,因为涉嫌谋杀抢劫三名女子被捕,其中最年长的80岁,最年幼的17岁。马尔科姆和剧中的褚英子一样,都在被捕后说自己有同伙存在,但调查人员没有采信。
陪审团只花了15分钟就将马尔科姆定罪,从她被捕到当街绞死,时间还不到一个月。马尔科姆到死都不承认自己参与杀人,审判过程如此潦草,真相如何还真说不准。
比起肖像画,霍加斯的连续剧式绘画更出名一些。他的很多作品,比如《妓女生涯》《浪子生涯》《时髦婚姻》,都是以6到8幅连环画的形式创作的。
《妓女生涯》第二集版画
当然也有两幅一组短小精悍的《诱奸》系列,反映的都是当时社会存在的日常现象,和现在的电视剧差不多,老百姓爱看得不得了。
《诱奸之前》
《诱奸之后》
因为这些画主题不怎么高大上,霍加斯没少被上流社会鄙视,准老丈人宁可跟女儿断绝关系也不接受他当女婿。所以沈翊后面给霍加斯戴的这些高帽,可能多多少少有点虚高了。
从监狱出来后,沈翊上了在逃罪犯的车。他打电话给杜城透露信息时,利用了19世纪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小路上的谋杀者》。
其中用来传递信息的这本作品集,封面使用的是蒙克在1895年创作的版画《呐喊》。蒙克一共创作过5版呐喊,这是其中的第四版。
第1、2、3、5版
《呐喊》中流动的红色天空,和1883年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有关。当时爆发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亿吨TNT炸药,是广岛原子弹的13000倍。火山爆发后一年时间里,全球温度下降,尘埃在大气中不断扩散,许多地方都出现了血红色的日落。
而画中那个超经典的尖叫男,可能代表了蒙克某次「惊恐发作」后的感受,蒙克曾在日记中描述过胸痛和发抖的症状,同时还有强烈的恐惧感和不真实感,与焦虑症的典型表现很相似。
尖叫男的形象据说是以秘鲁木乃伊为灵感。蒙克1889年在巴黎学习时,这些出土于查查波亚斯雨林的木乃伊,曾在巴黎世博会上展出。
第九集
这集里面沈翊在分析金店抢劫案的时候,提到了15世纪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岩间圣母》。
和沈翊说的稍微有点出入的是,这两幅画不同的地方挺多的,区别不止是后面那幅圣母头上多了个光环。而且你们要是看这里,已经知道很多画家都会因为各种原因重复自己的作品,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沈翊在这里的意思呢,是说抢劫犯第二次犯罪模仿了第一次,那肯定就是为了要留下栽赃别人的那滴血。达芬奇本来不用画两幅一样的画,但客户提了特殊要求「加光环」,所以他只能又画了一幅「有光环」版本。案中关键的「血滴」就相当于这个「光环」。
分析案情的部分能理解,但达芬奇部分的这个逻辑……咱就是说啊,要是客户只是想给圣母加个光环,那他完全可以让达芬奇直接往画上加,完全没必要另画一幅。
收藏这幅画的英国国家美术馆通过MA-XRF技术,发现第二版《岩间圣母》底层还有另一幅画,所以达芬奇一开始其实是想画成别的样子的。现在比较主流的说法是,达芬奇画完第一幅之后高价卖给了别人,原先的金主就有意见,非要他再画一幅一样的,达芬奇本想再创作一幅,草图都画了,但金主就是喜欢《岩间圣母》,所以芬奇大师只好画了幅差不多的给他。
其实这种涂涂改改的事儿,古往今来的大师们还见得少吗。米开朗基罗辛辛苦苦,拖着一把老骨头画完了《最后的审判》,刚咽气教皇就嫌太暴露,找人往上画了一堆「马赛克布」,把屁股都遮得严严实实。
《最后的审判》局部
伦勃朗的《夜巡》画完都过了八年了,金主们觉得亲戚朋友认不出画中的自己,还不是又跑去把所有人的名字全都写到了画上?
凭达芬奇的水平,就加个光环真不至于重新画一幅。
《夜巡》局部
第十一集
这集里和艺术有关的,只有沈翊观察心脏组织切片时,提了一嘴的梵高的《乌鸦群飞的麦田》,和前后剧情没什么关系。
这幅画经常被误认为是梵高遗作,但事实上画于梵高去世前半个月,根据梵高与弟弟的通信可以得知,有好几幅画的创作时间都在《麦田》之后。
画中用明亮的黄色描绘出大片麦田,却被阴沉的天空死死压住,有种暴雨前透不过气的窒息感。向远处飞去的乌鸦没有带来活力,反而加重了画面的不安和焦躁。梵高选用了宽幅画布,让场景视野显得十分广阔,却没有安排中心视点。麦田中的三条小路分别向三个不同的方向延伸,但尽头都被遮挡,给人一种「无路可走」的绝望迷茫。
减速让行路标就是倒三角形 减速让行路标就是倒三角形
其实现在许多研究者认为,梵高可能并不是死于自杀,而是一场意外。具体过程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过,一些与梵高有关的传记和电影也采用了这种说法。
另外关于这幅画,经常被同时提到的还有一首波德莱尔的短诗:「他生下来。他画画。他死去。麦田里一片金黄,一群乌鸦惊叫着飞过天空」。据说是诗人在看了《麦田》后有感而发,但波德莱尔去世的时候梵高只有14岁,根本不可能看过他任何画。
第十二集
这集破家暴案,沈翊花了很大篇幅介绍「朱迪斯斩杀荷罗孚尼」这个主题,并且把重点放在了17世纪意大利画家阿特米西亚·真蒂莱斯基画的那个版本上。
1611年18岁的真蒂莱斯基被绘画老师塔西强奸,然而她受到的伤害远比强奸更可怕。当时发生这种事,女性想要保住名节只能嫁给强奸犯,所以塔西以会娶她为妻为借口,哄骗天真的真蒂莱斯基继续和他保持关系。几个月后真蒂莱斯基才知道塔西早就结婚了。
她把真相告诉了父亲,父亲二话没说就把塔西告上了法庭。
审讯持续了7个月,当时的法官不晓得什么毛病,觉得应该用给原告上刑的方式,来保证她没有诬告,确保所有指控都是真话。于是他们严刑逼供真蒂莱斯基这个受害者,给她戴上指夹板折磨她。
所以剧中沈翊这个地方说错了,真蒂莱斯基没有遭受「当众验身」这么侮辱人的事。后面沈翊说强奸犯因此被判盗窃罪,关了8个月,也是错的。
那起强奸案确实给塔西定了罪,被判流放,可是人家根本没管判决直接回家了。因为塔西当时在罗马也算是个有头有脸的画家,挺受尊敬的,而真蒂莱斯基就是个小姑娘。最后也没人过问塔西到底有没有流放,睁只眼闭只眼这事就过去了。
所以事实上受害者真蒂莱斯基忍受了7个月的屈辱和酷刑,而罪犯判决后一天牢都没坐,一点惩罚都没受,手皮都没破一点就没事了。
真蒂莱斯基自画像
渣老师塔西的画
后来是真蒂莱斯基的爸爸实在气不过,控告塔西偷他的画,法庭才当回事的认真判了塔西盗窃罪,关了他8个月。剧里应该是把两个案子搞混了。
真蒂莱斯基的《朱迪斯斩首荷罗孚尼》,其实也画了两幅,一幅是在强奸事件完结后不久,另一幅是在她被父亲草草嫁人后,接连遭遇孩子夭折,丈夫又欠了一屁股债,她下决心要离开丈夫时。也许在人生的两个关键时刻,真蒂莱斯基都从「砍渣男」中获得了勇气。
第十五集
这集中杜城的姐姐第一次登场,就在沈翊的课上和他来了一把互动。课上提到的画,是前面咱们聊霍加斯画的女杀手肖像时,提了一嘴的《浪子生涯》系列之一。
剧中沈翊说这幅画叫《疯人院中的浪子》,并且根据这个画名引导大家对画作进行了一番分析。
虽说网上有时候提到这幅画时,也偶尔用到「疯人院中的浪子」这种叫法,但沈翊是在课上讲解这幅画,按理说还是用原名比较严谨。
这幅画准确的名字并不是「疯人院中的浪子」,正确完整的画名应该是《浪子生涯:疯人院》,A Rake's Progress 8,The Madhouse,是《浪子生涯》系列的第八幅,也是最后一幅。这俩画名虽然关键词差不多,但意思还是有区别的,起码剧中沈翊的提问和姐姐的解读就都不成立了。
后来沈翊又提到了这幅画背后的故事。
大学生继承遗产 → 赌钱破产 → 当天自杀 → 被送疯人院。沈翊说浪子是因为自杀被送进疯人院,给人一种制度很不合理,有点被冤枉的感觉。接下来有学生提出这一点,沈翊也对他的质疑表示了肯定。
但《浪子生涯》系列中,并没有明确说过浪子被关疯人院是因为自杀。
主人公浪子继承遗产后立马抛弃了怀着孕的未婚妻,天天花天酒地跟妓女鬼混染了一身病,后来钱花完了,找了个年纪能当他奶奶的富婆结婚。
婚后浪子跑去赌博欠了一堆债,富婆也不想管了,任由别人把浪子关进了监狱。其实浪子这会的状态已经不太正常了,当初那个被抛弃的未婚妻还带着孩子来看这个负心汉,看到他现在的样子就吓晕了。
最后一幕中浪子被关进疯人院,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并不是闹个自杀这么简单。至于自杀这个说法,可能是因为《疯人院》的版画版中,浪子胸口可以明显看到一处伤痕,有人推测可能他在监狱曾经试图自残或自杀,但沈翊所使用的油画版中并没有出现这处伤痕。
所以并没有证据表明浪子是因自杀被关进疯人院,他的经历也不仅仅是有了钱赌博这么简单,从第一幅中浪子抛弃怀孕的未婚妻就能看出来,霍加斯从头到尾都认为这家伙不是啥好人。
顺便说一句浪子被关的这个疯人院,是英国的贝特莱姆皇家医院,欧洲第一所专门收治精神病患的医院。现在英语中表示混乱疯狂、精神病的单词bedlam,就是从这个医院的名字缩写而来。
第二十集
大结局中杜城和沈翊终于抓到了人口贩卖案的背后大boss,审问时,沈翊提到了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画家威廉 · 透纳和风景画家约翰 · 康斯太勃尔。
康斯太勃尔的画有个特点,就是尺寸特别大。因为早年他的风景画不被重视,总是被安排在画展角落卖不出去。康斯太勃尔就想了个办法,把画幅尺寸放大许多,让人想不注意都难。
沈翊说的这件透纳和康斯太勃尔pk事件,发生在1832年的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沙龙展上。当时康斯太勃尔选择参展的是他的新作《从白厅楼梯看滑铁卢大桥的开通》,依然是一幅大尺寸的画作,长度超过两米。
而和这幅画紧贴着放在一起的,是透纳的《海景》。两幅画在尺寸上相差太多,人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就被大的那幅吸引去了。电影《透纳先生》中还原了这个事件,左上角的就是透纳那幅还没有点上红点的《海景》。
透纳看到自己的画被抢了风头肯定不乐意,心想年轻人你不讲武德。于是找人拿来笔和颜料,在自己的画上涂了一笔红色,就转身走了。康斯太勃尔一看气得都不活了,可又没办法像透纳一样一笔定胜负。只能感叹:这家伙真是 ♪在我心上用力的开一枪♬啊(狗头)。He's been here and fired a gun 。
因为透纳的画整体色调清新笔法简炼,衬得那一抹鲜艳的红色非常突出。可康斯太勃尔的画色彩浓郁内容丰富,就算想添一笔也没地方添了。
后来透纳把这笔红颜料润色了一下,变成了画中一个非常自然的红色浮标。
OK《猎罪图鉴》中的画就聊到这里,看片尾应该还有第二季,到时候咱们继续。小伙伴们等剧的时候,可以多逛逛「短颈鹿瞎说画」,说不准到了下一季,咱就可以一起在剧里找名画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