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期待您点击关注!带您读杜甫夔州诗歌,看唐时奉节风物,观杜甫日常生活,感诗人心路历程!

帝国双璧指的是谁(帝国双璧封常清)(1)

封常清像,图片来源网络

封常清走马赴东京

公元755年十二月十六日,华清宫,愁容满面的李隆基正在接见入朝觐见的封常清,李隆基眼神空洞,似乎在自言自语地说:朕视安禄山如腹心,有求必应,岂知此人狼子野心,辜负朕恩!李隆基长叹了一口气,眼神忽然变得犀利,又有意无意地看了一眼瘦弱的封常清说:何人可以帮我平定叛乱呢?封常清脑子一热,脱口而出道:禄山领凶徒十万,侵犯中原,太平日久,人不知战,然而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着马杖和马鞭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献于阙下。

李隆基的脸色转忧为喜,一是感慨、感动于封常清身虽残疾、言语却是豪壮,语气亦是胸有成竹,二是封常清虽然斜眼,但其一贯思路清晰、判断准确,如果叛军被其挫败呢?洛阳被其守住呢?到时叛军困于东都洛阳之下,进退不得,跟随安禄山反叛的将领是非常有可能反正的,安禄山说不定会死于其部下之手,那时自己识人不明的人生污点不是马上就给抹掉了?李隆基岂不是又是李永远正确的伟岸形象?自从接到安禄山范阳起兵的消息之后,李隆基的心情一直非常郁闷,直到今日听到封常清所言,慌张的心理才有些放松,李隆基的心情甚至变得有些愉悦。第二日,李隆基诏令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命其至洛阳募兵平叛,但,李隆基也留有后手,即安排高仙芝为讨贼副元帅,在长安募军五万出潼关屯驻陕州(今河南三门峡),万一,封常清吃了豹子胆,吹牛呢?

十天后,封常清在洛阳如愿募兵六万,但,史书称呼帝国双璧之一的封常清此时的手下皆为“佣保市井之流。”佣保,雇工也,市井,百姓也,总而言之,乌合之众也。封常清面对这样的部下也许曾经问过自己这个问题,这是能够杀人平叛的军队吗?或许连维持治安的警察都不是。

封常清在洛阳五战五败后,才意识到当初在玄宗面前夸下海口是多么愚蠢!才认识到出城浪战是多么莽撞!“计日”两字封常清做到了,不过是四天之内就丢失了洛阳,计算和叛军接战的日子一只手都不用,可谓计日;“取逆胡之首献于阙下”封常清差点做到了,其遣胡将荔非守瑜潜伏在罂子谷准备斩首安禄山,荔非守瑜占据高处,蹲而射杀数百人,其中一箭射中安禄山的乘舆,如果运气再好一点点,也许真得就取了安禄山之头。可是,后悔有用吗?现在一切都晚了,但是,如果保住高仙芝,一是可以报答高仙芝对其的知遇之恩,二是也许高仙芝吸取自己的教训之后,打败安禄山,自己的欺君之罪或许尚有转圜的余地。

于是封常清率余众退谷水,西投陕郡(三门峡)高仙芝部,见到高仙芝后,封常清顾不得休息、连忙说:“累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狂寇奔突,则京师危矣。宜弃此守,急保潼关。”封常清话里有三个意思,一是自己已经尽力,即所谓连日血战,二是凭借目前两人手中将士的战力根本无法与安禄山叛军作战,三是放弃陕郡、河南,退保潼关。高仙芝沉吟不语,旁边的监军边令诚听闻之后,脸色铁青、眉目狰狞、厉声说道:“你们两位要不战而退,无故弃地二百里吗?”封常清站了起来,正欲争辩,高仙芝看着封常清示意其不要再说,并提议明天再讨论,让封常清先去歇息。

帝国双璧指的是谁(帝国双璧封常清)(2)

高仙芝影视剧像,图片来源网络

高仙芝失地二百里

是日晚,封常清找到高仙芝,再次建议其退保潼关,高仙芝问理由呢?封常清看着高仙芝那张既熟悉又刚毅的脸庞说:“虎牢关失守后,我退至葵园(今河南荥阳),为争取时间收拢溃兵,我派出了跟我一起入朝的安西军和地方精锐骑兵迎击追兵,本来我想着能够抵挡一到两天时间,不料没有几个时辰,跟随我入朝的安西军全部战死,据逃回的地方部队的人说,安禄山派出的先锋部队是柘羯。”“柘羯?”高仙芝的脸色变得异常凝重,又问:“你说这些骑兵的战力可以媲美西域诸王的贴身卫队和突厥可汗的近卫亲军?”

封常清用力点点头,说安西军的能力您了解,哪一个不是以一当十,可我的卫队一上去就全军覆没,除了柘羯,还有谁能做到?封常清又说安禄山认了很多勇猛的胡人作为假子,这些人对其异常忠诚,战斗起来不死不休,且配合流畅。封常清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思索什么,高仙芝示意其继续说,封常清抬起头,诚恳地说:“不是我长叛军的威风,除非李嗣业的陌刀队全部在此,朝廷方有一战之力!”高仙芝听闻之后倒吸一口冷气,震惊地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一时间,两人都沉默不语,唯有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一声声敲打着仿佛凝固了一样的空气。

高仙芝首先打破了沉默,问封常清你的意思唯有放弃陕郡?封常清用力点了点头,说:“陕郡此地无险可守,一旦陕郡五万大军崩溃,潼关将无兵可用,且军心再破,到时即使有潼关天险,亦无所凭依了。”封常清喝了口水,润了润嗓子,接着说:“叛将先锋田承嗣、张孝忠、张忠志三人行动神速,我估计最慢也就这一两天即到陕郡,陕郡一崩,潼关无兵则必失,长安指日可下,那时天子播迁,罪过更大于失地。”高仙芝眼中精光一闪,显然封常清的分析已经打动了高仙芝,封常清最后又加了一根稻草,说我的荣华富贵,全是拜您所赐,怎么可能有害您之心。

至此,高仙芝被封常清完全说服,两人又商量了一下撤兵事宜,一致认定首先应连夜打开太原仓,一是赏赐激励将士,二是拿不走的全部烧掉,以免资敌。可惜的是,帝国双璧虽然分析敌情完全正确,但,偏偏两人忽略了监军边令诚易怒难消的性格和漏算了皇帝李隆基的面子和急迫,而当这两个因素汇合在一起时恰恰会给两人致命的一击。

一开始,行动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当每个人都无法再拿太原仓中的任何一样物品时,高仙芝下令坚壁清野,将太原仓焚烧一空。第二日凌晨,大军踏上撤往潼关的道路,边令诚无可奈何,只能随着众人一起行动,但心中恨意陡生,封常清和高仙芝两人背着自己私自打开太原仓,将国家库藏、钱帛私自分给众人市恩,在没有皇命的前提下又一把火烧了其余,虽说军情紧急,事急从权,但两人对自己视若无睹,连声招呼都不打,再想到以前两人对自己表面恭敬,内心轻视、鄙夷的态度,边令诚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忽然,后军一阵骚动,接着又是打打杀杀之声,又是哭爹喊娘之声传来,然后又见后面的军队不顾一切地超过自己向前逃窜,边令诚正欲呵止,亲卫骑马上前,快速说不知道哪里跑出来一股叛军,突然袭击了毫无防备的后军,现在所有人都在逃跑,大军全乱了。边令诚的愤怒达到顶点,什么帝国双璧?撤军时连个警戒卫队都不放?就这样每人兜里装得满满的国家的钱财,又是肩挑又是手扛,像农夫搬家一样的行军?边令诚正欲发作,旁边的亲卫不由分说拉着他的马就往前飞奔。

帝国双璧指的是谁(帝国双璧封常清)(3)

潼关古城位置图,图片来源网络

高仙芝凭险守潼关

一口气跑进潼关后,边令诚已是异常狼狈,手下又来添油加醋汇报说虽然大部分的军队撤进了潼关,但是甲仗资粮委于道,弥漫数百里,而且军士马匹相互奔腾践踏,死者甚众,边令诚脸色铁青,咬的牙齿咯咯作响,吩咐手下备马,说一个时辰后,出发去长安,我要觐见圣上,为国除害。

高仙芝和封常清率亲卫打退小股叛军的突袭后,也安全撤回了潼关,到后,立即命各部整军备战,又命人专门修缮守城器具,作长久固守之计。两人坐于堂上,将紧急之事一一布置完毕后,高仙芝长舒一口气道:“幸亏听从了你的建议,及时从陕郡撤离,否则不仅要丢失陕郡,而且你我二人都要死于陕郡。”封常清说:“叛军兵锋甚锐,目前实在难以争锋,我们撤退路上遇上的这小股叛军,就已经打得五万新募之兵狼奔豕突,更何况安禄山的大部队?现在唯有利用潼关天险固守,一方面以待时变、另一方面训练士众,以战练兵。如果要决战的话,一定要等到安西和朔方的部队到后才行!”

高仙芝赞许地点点头,他现在已经亲身领教了叛军的战斗力,虽然已经安全到了潼关,却仍对撤退路上叛军的突袭心有余悸。高仙芝像突然想起来什么一样,转换了话题,问封常清丢失洛阳之事如何向皇帝李隆基交代?封常清叹了口气,说我已经三次派使者去往长安,像皇帝汇报战况,应该是圣上正在气头上,一次都没有接见。高仙芝心里咯噔一下,突然有种非常不妙的感觉,连忙说,事不宜迟,你赶快动身亲自去长安面圣说明情况。封常清说我今年已经六十五了,可谓风烛残年,我死不足惜,只怕国家不能从我的失败中吸取教训。高仙芝有些着急,说现在都什么时候了,利用此地险要地势守住基本没啥问题,现在最紧迫的应该是你的问题怎么处理啊?你自己不去解释,等着皇帝回心转意怎么可能?封常清当然知道其中厉害,站了起来说那我马上出发。

封常清才到渭南(今陕西渭南),就从中使骆奉先手中接到了长安来的诏书:范阳、平卢节度使封常清作战不力,着削去官爵,以白衣发往高仙芝军中效力。封常清又是忧虑又是害怕,在渭南作《封常清谢死表闻》带在身上,表中云: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一期陛下斩臣于都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表中主要意思有三点,一是表达对皇帝李隆基的忠诚,二是战败心有不甘,三是告诫皇帝李隆基务必不能轻敌,以免重蹈其之覆辙。

封常清回到潼关后,老朋友高仙芝向其伸出了援手,命封常清监巡左右厢诸军,以后的日子里封常清则穿着黑衣、拖着跛脚,铁面无私监督军队,尽心尽力帮助高仙芝。就当高仙芝和封常清以为洛阳战败、放弃陕郡之事已经揭过,两人一心备战,安禄山先锋进逼潼关见其有备而退时,帝国双璧的命运却朝着两人不可控制的方向急转直下。

帝国双璧指的是谁(帝国双璧封常清)(4)

边令诚影视剧像,图片来源网络

边令诚进谗李隆基

公元756年一月二十五日,长安,边令诚正在皇宫内向李隆基汇报前方军情,边令诚先汇报说封常清畏敌如虎,贪生怕死,前线将士在其言论影响之下,军心动摇、不敢接战。李隆基心烦意乱,正百思不得其解洛阳简简单单就如此失陷,原来是封常清在自己面前慷慨激昂,面对安禄山先锋却如此不堪,这么一个冒失懦弱的老头,当初自己怎么就听信了他的大言不惭之语呢?李隆基的神情变得及其厌恶,仿佛一块臭肉摆在面前一样。

边令诚偷偷观察李隆基表情,见其如此,知道封常清必死无疑!但如果今天不把高仙芝拖下水,不能斩草除根,凭着高仙芝与封常清两人之间的生死交情,一定会在合适的时机帮封常清伸冤,自己可千万不能让此事发生,一想到这,边令诚又说:“高仙芝年老昏聩,听信封常清的胡说八道,一夜之间失地二百里,罪过同样不小!”对于这个问题李隆基也是恼怒,帝国的五万士兵让一小股叛军追着跑进潼关,帝国的脸面丢尽,在自己因为安禄山反叛而造成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但是,潼关毕竟守住了,李隆基一念至此,尽管脸色阴森可怕,但沉吟不语,没有对刚才边令诚提出的问题立即表态。

边令诚没有听到皇帝答话,心里感觉不妙,于是决定再添一把火,哪怕是栽赃陷害也要把斩杀二人的圣旨拿到,边令诚主动打破了沉默说:“老奴在军中,多次听说封常清和高仙芝二人合谋克扣将士们的军饷和皇上您给的赏赐。”此言一出,李隆基龙颜大怒,果然一触即溃的原因在此,什么狗屁叛军骁勇无敌,什么士气低落,真正的原因原来在此,这样的两位主帅,怎么让帝国的士兵心服口服?李隆基又联想到以前高仙芝在西域私扣战利品的前科,心里一下就完全相信了边令诚的一面之辞。李隆基腾地站了起来,咬牙切齿地对边令诚说你持朕诏书,在军中将此两人就地斩首。边令诚心中大喜,脸上却不露声色,匍匐而下曰接旨。

帝国双璧指的是谁(帝国双璧封常清)(5)

玄宗李隆基画像,图片来源网络

李隆基杀帝国双璧

一月二十七日,两天后,行动神速的边令诚冒雨连夜率亲卫飞驰进了潼关,一行人先到了驿南西街。刚坐定,神情冷峻的边令诚不顾满脸雨水就问高仙芝在哪儿,旁边有人说副元帅正在巡视,边令诚鼻子里哼了一声,冷笑道:“副元帅?”又吩咐人去把封常清立刻带来。封常清冒雨被带到驿南西街后,知道最坏的结果终于来了,自己在渭南写的奏表今日将会被人看见,然后送到皇帝李隆基那儿,至于李隆基认为是“诳妄为辞”,亦或者是“肝胆见察”,只有天知道,最大的可能李隆基认为是自己临死前的诳妄之辞,想到这儿,封常清一阵苦笑,但,自己已经做了所有该做的事,而且也以自己血的教训提出了对付叛军的方针大计,希望就用自己的死、自己的冒失提醒诸位忠于帝国的将领吧!

封常清将身边的《谢死表闻》交给边令诚,拜托他呈送给皇帝李隆基,跪在地上的封常清脑海中人生的经历一幕幕快速翻过,少时和爷爷相依为命、三十多岁时死皮白赖求着给高仙芝当侍从,从军后帮高仙芝写攻灭达奚族的战报一鸣惊人,接替王正见任安西节度使远征大勃律到人生巅峰,写信告知颜真卿“坚守”二字真诀,再到自己洛阳轻敌兵败受辱,哎!现在到了人生谢幕的时候。一阵剧痛和翻滚之后,封常清看见自己的脖子往上喷着鲜血,最终眼前一黑,一切都沉入无边的黑暗之中。

封常清死后,尸体被粗暴地卷在一张粗席子里带到高仙芝官署。高仙芝巡营回来时,边令诚正带着一百名陌刀手等着他,边令诚尖细的嗓音在电闪雷鸣中回荡:高仙芝,陛下对你亦有恩命。高仙芝看了眼边令诚那张既陌生又熟悉的脸,条件反射般地来到厅下跪地接旨,雨水打在高仙芝的盔甲上又溅落到泥水中,高仙芝仔细听着边令诚宣读的敕书中的一字一句,脸色越来越难看,越听越是愤怒,好不容易等边令诚宣读完毕,高仙芝忍不住大声说:“我退兵确实有罪,因此而死,我既不会推卸责任,也不会推辞就死,但是说我截扣军饷和皇帝恩赐的钱物,这是诬陷。”

边令诚冷冷地看着高仙芝那张愤怒到扭曲的脸,一言不发,心里说不出的快意,高仙芝盯着边令诚吼道:“上是天,下是地,兵士们都在,足下身为监军难道不知道真实的情况?”边令诚自然不会回答,也不能回答,正是因为自己在李隆基那儿下了截扣的眼药,才导致现在的结果,如果不指鹿为马,怎么能至你于死地?

士兵们知道消息后都自觉来到高仙芝的官署,将士们越聚越多,边令诚的脸上闪过一丝恐慌,随即又恢复镇定,凭他对高仙芝的了解,绝对不会干出聚众造反之事,最多自证清白而已。高仙芝环视围在四周站在雨中的将士们说:“我在京师长安招募你们从军,虽然朝廷赏赐的东西不多,装备也不齐全,但大家渴望消灭这些反贼,从而获取高官和厚赏,但这些反贼兵锋正锐,不得已我才带领大家来到此地,,同时也是因为要坚决守卫潼关的原因。如果诸位觉得我高仙芝真的贪污军饷和赏赐,你们现在可以揭发,如果没有,请为我大呼冤枉!”士兵们听到之后一起异口同声地高呼道:“冤枉!冤枉!冤枉!”士兵们的声音惊天动地,盖过了天上的雷声,又越过潼关的城墙,最终消逝于长安的雨幕之中。

边令诚看着愤激不已的高仙芝,心中没有任何同情和涟漪,高仙芝啊高仙芝,你因我一言而兴,却不知感恩,平日对我多有轻视、鄙夷;现在又因我一言而死,可谓报应不爽,可惜你不识抬举,以后到阴曹地府学着做人吧!边令诚阴阴一笑,说:“高仙芝,皇命不可违,请吧!”高仙芝看了看死去的封常清,叹息着说:“封二啊封二,你从默默无闻到天下皆知!我提拔你成为判官,后来又接替我为节度使,今天我和你一起死在这里,这大概就是命中注定吧!”说完,高仙芝俯首受刑、从容就死。

一道闪电划过夜空,照出潼关险峻的轮廓,风越刮越猛,雨越下越大,帝国的士兵站在城墙上,在风雨飘摇中颤抖!

平叛的重任交到了享有“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美名,但目前中风过后、行动不便、歇养在京的老人哥舒翰肩上,这个曾经的英雄能为皇帝李隆基解决烦恼、重铸辉煌吗?

帝国双璧指的是谁(帝国双璧封常清)(6)

张议潮手书《封常清谢死表闻》局部,图片来源网络

封常清激励张议潮

封常清死后六十年,一位十七岁的少年因仰慕封常清为人,抄录其《封常清谢死表闻》以激励自己,这个少年就是少有大志,后在河西驱除吐蕃,领四千余里河西、陇右之土回归大唐的民族英雄张议潮。

安史之乱后,帝国边防虚弱,吐蕃逐步吞并河西诸州,从758年至776年,廓州、凉州、兰州、瓜州等地相继陷落,781年时,坚守多年的沙州也最终失陷,至此河西、陇右之地不复为唐所有,汉族子孙壮者沦为奴婢,老弱惨遭杀害。848年,张议潮乘吐蕃内乱之机,率众驱逐沙州的吐蕃镇将,遣使向唐廷告捷,唐宣宗任命其为沙州防御使,此后张议潮逐步收复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州之地,派使者携十一州地图户籍入朝,宣宗于沙州置归义军,授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866年,张议潮收复西州、轮台、清镇等城,至此,吐蕃势力被彻底逐出河西、陇右之地,史书载其之功绩为“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归国家”。

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在敦煌莫高窟整理某处洞窟的淤沙时,无意中发现一处暗室,此暗室中存放着自十六国到北宋近五百年间的各种文书、画卷、刺绣等文物五万余件,法国汉学家伯希和闻讯而来,以白银六百两,从王圆箓手中买下一万余件文物,运回法国,其中就有张议潮手书之《封常清谢死表闻》,此奏表现珍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中。一千五百余年后,静静躺在柜中,供后人阅读、领会、瞻仰!

注:封常清、高仙芝遇害日期采用旧唐书记载

点击关注看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