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百川


方孝孺,男,汉族,公元1357年生,寿命46岁。属相鸡,星座约为天蝎座,浙江台州人。方孝孺以一介书生,反对朱棣称帝,被诛“十族”,忠则尽命。《明史》的记载中,关键之处为何选择“忽略”?

《明史·方孝孺传》记载“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宁海人。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传。”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是朱元璋时期的山东济宁市长,廉洁正直,爱人律己,因“空印案”诬告被杀。

方孝孺刚正不阿以身殉国(百川论道方孝孺)(1)

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方孝孺幼时机警敏锐,两眼炯炯有神,读书每天超过一寸厚,同乡人都称赞他为“小韩非子。”

方孝孺年少时,师从父亲好友,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宋濂门下知名人士,学习成绩都在他之下。即使先辈也自谓弗如。方孝孺视文学艺术为末位,始终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方孝孺曾经卧病在床,正好赶上家中绝粮,家人告诉他没有吃的只能挨饿。方孝孺不恼怨,笑着说:“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文圣孔子、贤君重耳,都曾经三十天吃九顿饭,贫穷岂独我一人?

1382年,在大臣的推荐下,25岁的方孝孺得到朱元璋皇帝的召见。朱元璋欣赏他形端表正,对太子说:“这是才子,要重用到老。”后来因仇家连累,方孝孺被逮捕,朱元璋看到他的名字,下令释放他。

方孝孺刚正不阿以身殉国(百川论道方孝孺)(2)

到了1398年,由于朱元璋的长子太子朱标早逝,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继位,成为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即明惠帝。明惠帝召方孝孺为翰林侍讲。第二年升为侍讲学士,国家遇有大事常常向他咨询。

1399年8月,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在朱允炆削藩的压力下,起兵抵抗,史称“靖难之役”。明朝商议征讨,诏令、檄文等,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1401年,朱棣侵占了河北大名。方孝孺建议:调动辽东诸将进入山海关,进攻北平,前后夹击。皇上觉得很好,采取缓兵之计,命令方孝孺草拟诏书,免去朱棣的反叛之罪。但是,朱没有遵奉诏令。

五月过后没多久,朱棣侵掠沛县,并烧毁粮船。当时黄河以北的军队疲累而无战功,而德州的运粮道路又被截断。为此,孝孺深感忧虑。方孝孺想离间燕王两个儿子,挑起他们内乱。

方孝孺向朱允炆皇帝禀明计划,并派锦衣卫千户张安,带着盖有皇帝印章的书信,赐封燕世子。可是燕世子拿到信函并不拆封,并将张安一起送到燕王朱棣的军帐里。于是离间之计失败了。

方孝孺刚正不阿以身殉国(百川论道方孝孺)(3)

1402五月,朱棣打到了长江以北,皇帝下诏书征集全国的军队。方孝孺说:“事情已经十分紧急。可派人前往说和,许以割地,争取拖延几天时间。”

朱允炆派人前往朱棣军中,陈说了方孝孺的意思。但是,朱棣不听。朱允炆命令众将率水师汇集在长江上,但重要将领陈蠧率领战舰,居然向朱棣投降了。朱棣乘胜渡过了长江,当时是六月三日。

朱允炆忧虑惧怕,有的劝说迁都,再图复兴大业。方孝孺力请皇上坚守京城等待援兵的到来。即使失败,也是为社稷而亡。十三日,南京都城的金川门被打开了,朱棣率军入城,明惠帝朱允炆自焚而死。

当日,方孝孺被抓进监狱。这以前,朱棣从北平发兵时,其大臣姚广孝说:“兵临城下那一天,孝孺一定不会投降,请不要杀他。如果杀了方孝孺,就会断绝天下的读书人。”

朱棣点头答应。攻下南京后,想让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被召到宫殿后,嚎啕痛哭之声响彻大殿。朱棣走到方孝孺的身边,安慰他说:“先生不要为难自己,我不过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

方孝孺刚正不阿以身殉国(百川论道方孝孺)(4)

方孝孺问:“周成王在哪里?”朱棣回答说:“他已自焚而死。”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周成王的儿子为皇帝呢?”朱棣回答说:“老百姓信赖年长的君王。”

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周成王的弟弟为皇帝呢?”朱棣回答说:“这是我们家庭内部的事。”要左右把笔和纸拿给方孝孺,说:“诏告天下,非先生起草的诏书不可。”

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上,又哭又骂说:“死就死吧,诏书我是不会起草的。”成祖大怒,命令在街市凌迟处死示众。方孝孺从容就义,临死前做绝命词一首: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鸣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当时,方孝孺年仅四十六岁。弟弟方孝友与方孝孺同时被杀,临死前也赋诗一首。方孝孺的妻子郑氏及两个儿子方中宪、方中愈先后上吊身亡,两个女儿也投秦淮河而死。

方孝孺文章清纯深邃,雄伟豪迈。每一篇文章问世,海内都争相传诵。朱棣当政的永乐年间,凡藏有方孝孺文章的,都论以死罪。方孝孺的学生王禾余,冒死编辑其文为《侯城集》,因此得以流传后世。

国学名篇《千字文》有言“临深履薄”,直译为如临深渊履薄冰。《明史》并未记载方孝孺被灭十族,牵连受死873人。只是其他文献多有此说。后世渲染夸大,以至耸人听闻。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方孝孺刚正不阿以身殉国(百川论道方孝孺)(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