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发生在十年前。

那时候,刚刚有了微信,但只是个手机聊天软件,还没有支付功能。

有一天是星期天,张三到菜市场买菜,掏钱时,无意中将一张百元面钞掉到了地上,自己并未察觉。

他身后站着也准备买菜的李四。李四是捡起了钱,主动给了张三。

张三非常感谢。毕竟,十年前的百元,还不是个小钱。

致了谢,张三即将离开之际,李四支支吾吾,欲说还羞的样子,似有难言之隐。

张三很疑惑,心里话,是不是人家觉得,谢意不能只表达在口头上?得有实际行动?

想到这儿,张三没有犹豫,从口袋中掏出十元,说:“朋友,这是我的一点心意。”

谁知,李四不但没接,反而脸更红了,摆摆手,说:“不,不,我不要。”

什么意思?是嫌谢仪太少了?

“噢。那你是……什么意思?”张三更疑惑不解了。

“我想……我想让你帮个忙。”李四嗫嚅道。

颠沛流离故事(故事众叛亲离)(1)

原来,单位里正要提拔一名干部,而李四与其他两位总共三名后备人选。不用说,这正是他人生路上关键的十字路口。

张三听了半天,如坠五里云雾,越听越迷糊,问:

“你提拔的事儿,咱俩萍水相逢,也帮不上你什么忙啊。”

李四这才吞吞吐吐,说出了真实用意:

“那个啥,就是想麻烦老兄,写一封感谢信,张贴到俺单位,这样不是能给我加分嘛,至少能增加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印象分啊。”

“哦……”拐了这么大的弯,张三这才恍然大悟。

见张三并未立即表态,李四很不好意思,又小声说:

“你要是觉得麻烦,也就算了。从小到大,我做好事也从不图留名的。这次主要是竞争太激烈了,逼得没法子……”

“行!”张三打断了他的尴尬,“明天星期一,一上班我就给你贴上去!”

人家拾金不昧,毕竟是真有其事啊。李四的单位,又是自己上班路过的地方。送一封感谢信,给朋友升迁助一把力,只是举手之劳嘛!

于是,俩人互相留了电话。

张三回家的路上,顺便买来大红纸、笔墨。

回到家,他在草稿纸上详细写了丢钱、捡钱、还钱的过程,以及经“多方打听”,才得知了李四的姓名及工作单位,诚表谢意,云云。

在用毛笔誊写时,写到丢钱的数额时,张三有了活心思:既然要加印象分,一百元,说少不少,可毕竟是个小钱呀,干脆多加个0,送佛要送就送到西天呗。

正准备多画这个圈,张三又想,是不是给李四打个电话,征求一下他的意见,问问这样是否合适?

可这时候,张三的脑海里,又浮现出李四那张腼腆的面孔。是啊,还用问么?!

就这样,张三自作主张,整个事件过程实事求是,只是数额翻了十倍。下面,署着张三的名字与单位。

星期一,这张大红的感谢信,贴在了李四所在单位办公楼的大厅里,十分醒目。

一千元,在当时就是多半个月的工资哟。大家纷纷向李四抻出大拇指!

李四当然不会也站到大厅里,傻乎乎地读感谢信。那不是一种骄傲自满么!

他还是从别人赞叹的口气里,听出了异样。

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到了中午,趁没人之际,他悄悄地溜到感谢信前,瞄了一眼,果不其然,周吴郑王,分明就是一千元!

李四内心里很感激张三,这位朋友太给力,也太善解人意啦。

颠沛流离故事(故事众叛亲离)(2)

不久,单位里进行民意测验,李四还真是比其他两位多了几票,位居第一。

这中间,是否因为这封感谢信的推波助澜,或者,这封感谢信起了多少作用,谁也说不清。

但李四认为,这封感谢信就是及时雨,就像一根稻草,对于岸上的人没啥,可是,对于即将没顶的落水者,就是救命之恩哪。

吃水不忘挖井人。李四兴冲冲地给张三打电话,告知其民意测验结果,并约张三晚上出来坐坐。

张三闻听,也好高兴,满口答应。毕竟,自己没白忙活,这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助人为乐呀。

就这样,张三和李四成了好朋友,张三比李四大五岁,开始称兄道弟。

又过了一个月,李四给张三打电话,约他晚上出来再坐坐。

张三想推辞,毕竟,只是个举手之劳,岂能让人家一请再请!

可李四坚持说,一定得出来,还有要事相商。

俩人来到烧烤摊上,李四才道出原委。

原来,他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一传十十传百,就传到了县里。县里要把这件事作为季度文明新风新事,大力弘扬,要单位上报。今天,单位的宣传干事找到他,说,一千元,似乎太少了些,是不是后面再加个零上报?这样,更有说服力啊。毕竟,确有此事嘛。

李四听了,也觉得干事说得有道理,可是,毕竟心虚,这不,就把张三老兄给约出来,听听他的意见。

张三听完,哈哈一笑:“不就是加个零嘛!君子成人之美,我虽谈不上君子,但好事要做就做到底。”

就这样,李四捡了一万元现金不动心,最终原璧归赵的先进事迹就报上去了,在县里传为佳话。

颠沛流离故事(故事众叛亲离)(3)

又过了一个月,下午快下班时,李四又约张三:

“三哥,晚上出去坐坐吧?”

张三心里话,莫非又是那个捡钱的烂事儿?就问,有啥事儿啦?能不能在电话上说?

李四这才结结巴巴说,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原来,上午,市报的记者找到李四,说看到了宣传口的文明新事,采访他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想写一篇人物专访。

采访完了,记者说,放在全市的大格局下,一万元现金,就显得微乎其微了,能不能再加个零?

李四当时就说,不合适。十万元现金,谁信呢?放在那儿,一大堆钱啊。

记者说,不写成现金,可以写成存折么。这样,事件才更具有典型性嘛。

他也不好拂却记者的一番美意,可是,总觉得得跟张三打个招呼,毕竟,事件涉及到三哥啊。

原来如此!

张三心里尽管不悦,可对自己也没啥伤害,就不置可否,也算是默许啦。

一个星期之后,这篇专访就刊发出来,失主有名有姓,读罢让人很感动。

却说过了两天,张三接到一位好友的电话。

电话一接通,这位好友劈头盖脸,就是一通牢骚,说,真没有想到,你张三是这么一个人!我交首付,借你两万元,你说你一分存款都没有,原来,捂着十万元哭穷啊?我当年帮你的时候,你全给忘了吧?我再也没有你这个朋友!

说完,没容他解释,人家把电话摁断了。

这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啊。

下了班,张三垂头丧气回到家,想和妻子诉诉苦,你说这叫啥事儿?

可是,一进门,妻子杏眼圆睁,怒目相向:

“好你一个张三!隐藏可真深哪,还装模作样写感谢信,什么只丢了一千元!说,背着我还有多少小金库?这些钱,都给哪个狐狸精?是不是家外有家,养了小三儿?”

哎哟,我的妈呀!

张三腿一软,一屁股瘫坐到地上。

颠沛流离故事(故事众叛亲离)(4)

(图来自网,如侵立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