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语句排序题(考2-3道题)

(一) 提问方式: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序,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二)解题方法:从选项入手,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确定首句,根据选项提示,对比之后确定首句

首句的特征:1.下定义:…就是/是指…(不是所有的下定义都做首句,通过对比来确定是否合适做首句)2.背景引入:随着…、近年来、在…的大背景下/环境下(先看形式,还要注意内容)

非首句特征:1.指代词:这、那、他、其、该、此(并不是所有指代词都不能做首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关联词的后半部分:但、却、而且

第二步:确定捆绑集团,找突破口,结合题目灵活运用

1.确定捆绑集团:找到指代词(这、那、其、他、该、此)指代的内容进行捆绑;关联词要配套使用,单独出现关联词的时候要分析句意。

2.确定顺序

时间顺序,要从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排序,多考朝代(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逻辑顺序,观点 解释说明

3.确定尾句:结论性语句,因此、所以、看来、这;表示对策的语句,应该、需要等。

第三步:验证,验证锁定的答案,选出正确选项。

例子:1五代至北宋时期,人们用丝线或马尾线所设计的图案编在抄纸的珠帘上

2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李建中《同年帖》,纸面上就有波浪纹图案。

3在唐代染黄黄檗、涂蜡烫平加工而成的硬黄纸,防蠹防潮,能长久保存

4因为有图案的地方抄纸时纤维层较薄,所以制出来的纸“水印”赫然。

5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工艺技术不断推陈出新。

6初唐写本《万岁通天贴》摹本,用的都是这种纸。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246531

B.236541

C.536142

D.536214

第一步,从四个选项中得知,首句为2或5,其中5是为“造纸术”下定义的句子,较适合作为首句。2中的“就有波浪纹图案”可知前文有提过波浪纹图案,所以2不适合作首句,排除A和B两个选项。第二步,C与D项前三句的排序一样,需分析124三句的顺序。2句应接的“波浪纹图案”这一概念之后,4句中提到“水印赫然”这个词,所以2应该在4后,应排除D,初步认为C是正确选项。最后一步,论证C选项,发现语句通顺,因此 C项是正确答案。

二、 语句填空题(考2-3道题)

提问方式:填入划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关键在横线的具体位置

(一)横线在结尾(分-总结构)

1. 总结前文(核心内容)

2. 提出对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横线在开头(总-分结构)

1.需概括文段的中心内容

2.提出观点/对策 解释说明

(三)横线在中间(承上启下)

注意与上下文联系,把握好主题词,保证文段话题一致

例子:陨星体冲入地球大气圈的速度各有不同,这取决于——。如果它正对着地球运动,那么冲入的速度是最大的,可达到每秒70公里。这种迎面而来的陨星体,即使有几万或几十万吨重,也会在地球大气圈中被完全破坏。相反,“追赶”地球或被地球“追赶”的陨星体的冲入速度最小,每秒大约11公里,这种相对“慢”的陨星体的残体,就能到达地球表面,成为陨石。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 陨星体在星际空间的运动方向

B. 陨星体的主要组成成分和质量

C. 陨星体与地球大气圈的摩擦面积

D. 陨星体在星际空间中的初始速度

横线在于文段开头部分,应对后文进行概括,后文位于并列结构,分别从“正对着地球运动”和“追赶地球或被地球追赶”两种情况进行解释,首句应该是这两段并列复句的全面概括,A项正确。B项中的主要组成成分和质量,C项的大气圈的摩擦面积,D项中的初始速度均对文段意思的理解错误,排除。

三、 语句衔接题(考1-2道题)

(一)提问方式:接下来最可能讲述的是

(二)重点关注文段最后一句话

1.仅有一个选项与尾句话题一致时可直接选

2. 有多个选项与尾句话题一致,很难排除时,需结合前文,判断出正确选项

(二)干扰选项特征:

1. 文段已经论述过的内容出现在选项中,这容易成为出题人设置的坑,如果只看尾句就会出现选错答案的可能,所以当看尾句选不出正确答案的时候,需要结合前文排除错误选项。

2. 理解要紧紧依托文段,不能无中生有。

例子:凤,作为百鸟之王,自古与龙纹相合成为华夏文明鲜明的文化符号。传说百鸟取下身上最漂亮的一支羽毛插于凤身,凤编成了世上最美丽的鸟。凤戏牡丹、鸾凤和鸣、游龙戏凤。这些耳熟能详的凤纹题材无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彰显着某些吉祥寓意,这在我们的丝织文明中有着最直接的体现。

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A. 中国丝织文明中的凤纹题材

B. 古代凤纹题材的种类及图样

C. 中国丝织文明如何向西流传

D. 凤纹题材象征意义的演变史

文段一直在说凤、凤纹、凤纹题材,在最后一句话中提出“我们的丝织文明中有着直接的体现”,接下来很有可能会讲丝织文明。再看选项,A项中提到了中国丝织文明和凤纹题材,有可能就是正确答案,保留。B项中凤纹题材的种类和图样,与丝织文明这一话题不连贯,所以排除。C项中的向西流传在文段中没有提及,无中生有,直接排除。D项中的象征意义与丝织文明不连贯,所以亦可以排除。只有A选项与文段最后一句有连贯性,所以A 是正确选项。

言语表达与分析词语积累(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词语表达)(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