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是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组织的一种异常生长组织。

胃息肉通常无症状,但在罕见的情况下,可以伴随非特异性症状被发现,如腹痛、消化道出血、贫血或胃出口梗阻症状。

胃息肉通常分为三大类,最常见的为炎性增生性息肉,其次为胃底腺息肉,最少见的为腺瘤性息肉。

炎性增生性胃息肉怎么治疗(炎性增生性息肉)(1)

一、炎性增生性息肉

炎性增生性息肉占所有胃息肉的50%以上,可见于胃组织的任何部位中,于胃窦部常见,从几毫米到几厘米大小不等,常常多发。

这种息肉是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这种息肉的最主要病因。

这种息肉的癌变率非常低,据报道只有1%~2%的增生性息肉伴有上皮内瘤变,从而有发展为胃癌的可能。

炎性增生性胃息肉怎么治疗(炎性增生性息肉)(2)

二、胃底腺息肉

胃底腺息肉的发病率有越来越高的趋势。顾名思义,胃底腺息肉是主要发生在胃底部的息肉,一般直径都小于0.5厘米,扁平无蒂,表面光滑。

这种息肉在健康人和行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者中常常发现,在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的患者中出现率更高。

胃底腺息肉几乎没有癌变风险,只有在非常少见的患有家族性息肉病的患者中,胃底腺息肉有癌变的风险。

炎性增生性胃息肉怎么治疗(炎性增生性息肉)(3)

三、腺瘤样息肉

腺瘤样息肉的比例很低,常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中发现,息肉一般是圆形的,可以有蒂,也有些扁平息肉,常单发,多见于胃窦部。

此类发育异常的上皮细胞,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典型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肠化生的胃黏膜上皮上出现。

息肉常常伴有黏膜细胞的化生,有很大的癌变风险。其癌变率与绒毛成分的多少及息肉大小有密切关系。

炎性增生性胃息肉怎么治疗(炎性增生性息肉)(4)

四、发现息肉后,应该如何随访?

目前对于胃息肉的随访问题,尚无足够的指南或共识意见作为指导。一般而言,对于炎性增生性息肉,应取活组织检查,直径大于1厘米者应予完整切除,术后病理如发现上皮内瘤变者应密切随访,至少半年复查一次胃镜,如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应在确认幽门螺杆菌根除后3~6个月进行内镜随访评价,对于广泛肠上皮化生者应考虑长期随访。

对于胃底腺息肉,应取活组织检查,直径大于1厘米者应予完整切除,术后病理如发现上皮内瘤变者应密切随访,至少半年复查一次胃镜,另外最好停用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可以换用法莫替丁等H2受体阻滞剂。

炎性增生性胃息肉怎么治疗(炎性增生性息肉)(5)

对于腺瘤性息肉,因腺瘤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因此所有的腺瘤性息肉均应摘除,摘除后应密切随访,每年复诊1次,连续4年无再发,改为2~3年检查1次,如病理有上皮内瘤变,则应缩短随访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