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5时4分

原武汉大学校长

空间物理学家侯杰昌

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因病去世,享年83岁

武汉大学第一任校长是哪位(武汉大学这位老校长逝世)(1)

侯杰昌,1937年11月出生于广东梅县,1996年10月至2003年7月任武汉大学校长,空间物理学家,博士生导师,在电离层与电波传播关系的研究方面成果卓著,其中部分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对高等学校创新,侯杰昌在任时极力提倡,他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据我的经历,高等学校从来都是搞创新的。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对人类的知识宝库有所贡献,这样我们人类才能不断地前进。如果都是人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对人类的知识宝库一块砖、一片瓦都不加的话,那么你这个大学便没有存在的必要。”

“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

他注重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武汉大学第一任校长是哪位(武汉大学这位老校长逝世)(2)

1998年4月以来,一场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在武汉大学展开。这场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大大促进了全校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

侯杰昌说,传统高等教育以灌输和传授知识为主,培养的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比较弱。比如我们的中学生,在数理化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上都可以拿冠军,但为什么我们拿不到诺贝尔奖呢?因为奥林匹克竞赛所使用的知识都是现成的,加上中国的学生非常勤奋和刻苦,他们可以将这部分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并且灵活运用,但诺贝尔奖强调的是别人没有搞过的东西,是有所发明和创造的东西,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什么是创新型的人才呢?侯杰昌认为,基本要求是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宽口径是指具有专业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和就业机会多的特点;厚基础是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高素质是指高境界、高智能、高稳定能力结构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侯杰昌说:“中华民族要在21世纪实现全面复兴,靠的就是现在的这些大学生。今后各行各业的骨干都应该是由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担任。这些人的能力和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以说,创新对于高等教育来讲太重要了。”

敢于怀疑才会去钻研、去创新

他鼓励学生怀疑权威、怀疑书本

侯杰昌说,武汉大学在实行学分制、双学位制、主辅修制和本科—硕士—博士连读的基础上,新近又推出了研究生与导师互选制、教学工作校长负责制、教学顾问督导制、任课教师聘任制等配套改革,设立了旨在鼓励学生创新的学术创新基金和近百项各类学科奖学金。

“现在我们有些学生,之所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主要是不敢怀疑权威,不敢怀疑书本。”侯杰昌说,“其实,书本上的东西和权威们的说法,都是在当时当地的客观情况下得出的结论,当客观实际发生了变化,就应该按照新的情况得出新的结论。如果爱因斯坦不突破牛顿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就不可能提出相对论。敢于怀疑,善于怀疑,才会去钻研、去创新,才会有好奇心。创新肯定是标新立异,肯定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创新的源泉就是好奇心。”

按照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武汉大学一直致力于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侯杰昌说,学校也出台了“吸引杰出人才来校工作办法”“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实施办法”“青年学术骨干工程实施办法”“教师业绩津贴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政策措施。

侯杰昌说:“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有创新型的教师,没有创新能力的教师绝对教不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据了解,武汉大学倡导创新目标后,学校的学术气氛越来越浓,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合越来越多。物理系和化学系可以联合申请课题,化学系的博士生可以到生物系做博士后。

侯杰昌说:“比如做一个雷达,既要有懂天线的人,也要有懂接收的人;要有懂发射的人,还要有懂电子技术的人;要有懂计算机信号处理的人,也要有搞理论物理的人。单一的个人不可能完成雷达制作的全过程。现在任何一个问题,都是多学科的协同作战。而没有提出创新的目标时,合作的想法就很少,即使你想合作,但可供申请的项目也很少。要么是你一个人能完成的你才敢搞,或者是夫妻两个人可以完成的你才敢搞。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综合是趋势。没有综合,就没有交叉的条件。”

长江日报出品记者:胡义华 部分内容来自武汉大学网站 海报:整理 | 陈智 制作 | 王语哲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