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物象特征(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1)

活动一 分析物象特点与情志

物象,就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物象与景物形象有所不同,从描写对象上看,物象是咏物诗中的主体形象,而景物形象在其他诗中无主次之分;从作用上看,物象是作者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景物形象在诗中主要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同一种事物,可以是事物形象,也可以是景物形象。如柳,在贺知章的《咏柳》中是事物形象,而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则是景物形象。

(2020·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苦 笋

陆 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鉴赏 食粗茶淡饭之时,被藜藿占据的盘中,剥开的苦笋如退去襁褓肤白如玉的婴儿,让诗人眼前为之一亮。面对盘中白而有节的苦笋,诗人不禁想到了性情耿介之人,笋之节与生俱来,人之耿介又何尝不是?诗人定然读过黄庭坚的《苦笋赋》,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耿介敢谏的魏征。魏征与苦笋确有诸多相似之处,二者品性相似,都正直清高:魏征刚正不阿,直言进谏;苦笋如同白玉般高洁的品格也是与生俱来的。经历相似,都备受磨难而后成才:魏征命运多舛,先后侍奉过多个主君,最终才受到唐太宗的赏识,成为国之栋梁;苦笋自小在林间长成,虽然历经风雨吹打,但是仍保持着坚韧的品格。价值相似,都各尽其功用:魏征辅佐君王,直言劝谏,奠定了唐朝盛世的基业;苦笋可做食材,被人食用,长成后还能制作成各种竹器被人使用。将苦笋与魏征类比,既贴切自然,又相得益彰,既是对魏征刚直又充满智慧的才干的赞赏,也是对苦笋清淡苦涩的节操的赞扬。无论是苦笋还是魏征,都与诗人自己有着相似之处。这位“位卑未敢忘忧国”,至死还在告诫儿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诗人在官场也是耿介敢谏的,只是生逢南宋,报国无门罢了。

同时苦竹还具有“苦节”等象征意蕴。对苦节的崇尚,让诗人发出了“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的感慨。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把抱怨抛掷而去,努力修身,磨炼自我,积极而为的陆游。

精做试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答案 C

解析 “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分析错误。“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的意思是“我看到苦笋想到了魏征美好的品行,就管束儿童不要过多挖取苦笋”。

2.(原创题)诗的首联表现了苦笋的什么特征?是如何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洁白鲜嫩。(2)主要是通过对比(衬托)、比喻手法表现的,以藜藿作比(衬托);把苦笋比作脱去襁褓肤白如玉的婴儿。

3.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 这是一首托物抒怀诗,借歌咏苦笋告诉人们做人应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由物及人,找出苦笋、魏征二者的相似点进行分析,组织语言作答即可。如:苦笋“苦节乃与生俱生”,口感苦涩,一些人不喜欢;魏征常常“犯颜直谏”,其言行常令人难以接受。“极知耿介种性别”的意思是“深知苦笋耿介的性格与别的品种不同”,苦笋象征耿介性格,魏征方正不阿,二者相似。

赏析咏物诗中的物象的方法和步骤,关键在于因物寻志,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把握其特点。

1.抓住描写、抒情、议论的关键词句,把握物象本身的特点,尤其注意其外在特征和内在神韵。

2.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在阅读古代诗歌时,对于诗歌中经常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一定要注意其特定的文化内涵。

3.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的阅历作答。很多诗歌作品有着较深的时代背景,作者情感的抒发与其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鉴赏物象时,还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及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的物象的意义。

活动二 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一是自我形象(主观形象),即作者自己;二是他人形象(客观形象),即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它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寄托。每首诗都有自我形象,但不一定有他人形象。

(2017·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鉴赏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尽管兄弟情谊颇深,乐观旷达的苏轼却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子由要不辞辛苦。“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句鼓励子由要不辱使命,要让契丹国王认识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不要失大国风范。

颈联思念。上句要身居沙漠的子由,时时回望故国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之景。

尾联嘱托。这里用李揆代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很高,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契丹,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契丹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弟弟子由出使契丹的复杂心理,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精做试题

1.(改编题)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C.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 C

解析 结合诗歌题目“送子由使契丹”和苏轼兄弟的生平可知,苏轼兄弟与李揆非常相似,声名卓著,举世皆知,故化用此典。故可推知,苏辙如果被单于知道自己家世第一,很可能被扣留。所以苏轼用此典,一是嘱咐苏辙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二是暗含对远行的弟弟的担心,希望他能小心谨慎,平安归来。可知A、B、D三项正确。C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3.(原创题)从本诗颔联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是一个重视亲情、有家国情怀的形象。对子由的担心表现了他重视亲情;鼓励子由要不辱使命,不失大国风范,则表现了他对国家的大爱。

解析 子由要“远适”,“不辞驿骑凌风雪”写出了诗人对子由出使的担忧。但出使契丹是为国出力,故诗人嘱咐子由要不辱使命,不失大国风范,这是诗人爱国情怀的表现。

4.(原创题)该诗除了塑造诗人自身形象外,还塑造了另外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塑造了一个与自己兄弟情深、不畏艰辛、富有才华、热爱国家、堪当大任的使者形象。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要从四个关键处阅读、思考:

1.借助诗作,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借助诗题、正文、注释等信息,大致了解他是何人、有何事,为“解人”做铺垫。

2.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征。即紧紧抓住诗中关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装束等描写语言,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借助环境描写(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揣摩人物形象特点。

3.结合技巧,归结人物形象。即由诗歌人物多侧面、多素描、多背影的特点,借助铺垫、烘托、反衬等手法,归结人物形象。

4.联系诗人处境,辅助理解人物。诗人在异地他乡、羁旅途中、贬谪路上,也许有着一些牢骚和不满,在其他处境中诗人的内心也许充满正能量。选入高考的作品,大都体现了古代诗人的正面形象。联系时,一定要将此处境兼顾到理解人物形象中去。

另外,要关注分析概括两类人物形象的“大同小异”。

“大同”指的是上面四种方法。“小异”指的是分析概括诗中人物形象(客观人物形象),更多要借助其自身的描写;而分析概括诗人自我形象(作者),还要借助诗人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及缘由等外部因素。

随堂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古 松

王安石

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

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

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

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

作者笔下的古松具有怎样的特点?松与人形成了一种怎样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松之特点:①古松枝叶繁茂,躯干挺拔,高耸入云;②得天独厚,气势不凡,卓然独立,高洁脱俗。(2)松与人之关系:以松喻人,松实为人的写照。

巩固学案

一、物象综合练

(一)(2021·天津)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念奴娇 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

[宋]朱熹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注]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和”,即和韵,是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这首词就是朱熹依照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花词的韵而创作的。

B.词的开篇运用拟人手法,并以问句提起,将梅花与“群芳”比较,突出梅花的清香与洁白。

C.词中写梅花美艳无比,与姑射山仙人相伴;“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

D.“画角”“绿阴”数句,写梅花宁愿休歇凋零,也不愿结出青青的梅子而被人折断梅枝。

答案 C

解析 “‘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错。“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是说梅花天生具有不同寻常的韵致,与“风露冰雪”无关。

2.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人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天性高洁,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鹦 鹉

罗隐①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②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鹦 鹉

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①罗隐:唐末诗人,虽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半生,无所遇合,晚年投奔割据江浙一带的钱镠,才得安身之地。②陇西:陇山以西,旧传为鹦鹉产地。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隐在江南见到的这只鹦鹉,已被人剪去了翅膀,关进雕花的笼中。诗人劝慰:切莫感叹自己的命运,这个地方毕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

B.罗隐劝诫鹦鹉说话不要过于明白,明白的话难以说出口,其实也是在劝自己,因为说话不慎,足以招致祸患。

C.白居易诗中的鹦鹉经过多年的人工喂养,更加鲜红艳丽,巧言善语,深得主人的怜爱。鹦鹉对其主人也是情深义重,不离不弃。

D.这两首诗均为咏物诗,罗诗借向鹦鹉说话来吐露心曲,话语平淡,却耐人咀嚼;白诗托物寄意,词浅意丰,形象生动,讥讽辛辣,力透纸背。

答案 C

解析 “鹦鹉对其主人也是情深义重,不离不弃”错。根据“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可知,怕鸟“高飞”先“剪翅”,喂食才开笼,说明主人与鸟不仅“意不同”,更是极端对立,水火不容,更谈不上“情深义重,不离不弃”。

4.这两首诗中的鹦鹉有何相似之处?两位诗人借鹦鹉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相似之处:①外表美丽(翠羽,红嘴);②能学人言;③被锁笼中。

(2)感情:①罗诗以鹦鹉自比,表达了诗人寄人篱下,无法畅言的无奈(悲慨);②白诗中,被困笼中的鹦鹉似富贵人家的歌妓,不得自由,表达了诗人对她们命运的深切关注与同情,体现了诗人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人物形象综合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章正字①道正新居

朱庆馀

独在御楼南畔住,生涯还似旧时贫。

全无竹可侵行径,一半花犹属别人。

吟处不妨嫌鼓闹,眼前唯称与僧邻。

近来渐觉青莎巷②,车马过从已有尘。

 ①正字:古代官职名。②青莎巷:唐代杭州城内的地名。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楼南畔”交代了章道正新居的位置,“独”“贫”二字点明了主人的生活状况。

B.颔联写新居行径无竹、花半属他人,渲染了“贫”,也暗示新居有一丝清雅之气。

C.颈联写新居的周边环境,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故生出“嫌”的态度。

D.末句化用陶渊明“而无车马喧”“户庭无尘杂”等诗句,反衬新居特点,含蓄蕴藉。

答案 C

解析 “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分析错误。吵闹来自御楼,与僧为邻恰显宁静。

6.新居主人章道正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安贫乐道、志趣高雅、宁静自适之士。①“生涯还似旧时贫”可见安贫乐道;②居处有花、“吟处”“与僧邻”看出其志趣高雅;③居处无车马、无尘杂看出其内心宁静。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幽兰操①

韩 愈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

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

子如不伤,我不尔觏②。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

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①《幽兰操》又名《猗兰操》,最早相传是孔子所作:“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韩愈亦仿而作之。本诗写于诗人因劝谏阻止宪宗迎佛骨而被贬潮州之后。②觏(ɡòu):遇见。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兰起兴,寄托情怀。兰花生于幽境,默默无闻,一旦开花,幽香满谷。这样的兰花与诗人的性情心志颇有相似之处。

B.“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写出了自己行走四方,积时累年,却事不遇知,行不得安的人生境遇。

C.孔子借兰草比喻“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的境遇,韩愈则三“伤”兰草的孤芳自赏,比孔子思想消极。

D.本诗具有音律美:四句换韵,音韵流畅。具有情思美:寓意深远,耐人寻味。今读起来仍可感其审美意蕴。

答案 C

解析 “比孔子思想消极”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的意思是:如果没有人认识它而不去采摘佩戴它,对兰草而言,又有什么妨碍呢?诗人借幽兰的清芳自足、甘于淡漠,表达一个人不管是做学问还是要

成就事业,都要能够承受寂寞和忍受别人的不理解,用达观、平和的心境去面对风雨人生的意思。所以诗人的思想不是消极的,而是乐观的。

8.诗中借助兰草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刚毅顽强。“兰之猗猗,扬扬其香”“雪霜贸贸,荠麦之茂”,诗人要像幽兰一样,不以无人而不芳;也要如荠麦一样,迎贸贸雪霜而萌发。②坦荡乐观(积极向上)。如“不采而佩,于兰何伤”,是指不采摘佩戴兰花,对兰花的高洁本身也没有什么损伤,自己虽然不被重用,却也心怀坦荡。③坚守节操。“君子之伤,君子之守”,君子的不幸遭遇,正是君子磨砺高尚操守的时候,表达自己积极的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