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话叫做“宁死不在大明为文官,此生不投大宋做武将”(对不起,这句话是我编的)。很好理解,这话说的是明朝的文官是最危险的职业,因为动不动就被砍头。特别是贯穿几乎大半个明朝的党争,每每都是拿文官开刀,又加上朱明的皇帝十个里面八个戾气非常重,特别爱杀文官,以致于本身拿着微薄薪水的明朝文官成为了中国古代性价比最低的职业之一。

青瓦台在韩国是什么地位(唯一可以比肩韩国青瓦台的存在)(1)

对的,这里说“之一”,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还有比明朝文官更为恐怖的存在,那就是宋朝的武将。相对于脾气怪异的朱明皇帝,赵宋的皇帝那就懂事知理多了,本身就各个都是才华满满的文艺青年,说话又好听,脾气好到爆炸。按理说在这种朝代当官都是非常爽的,文官确实如此,工资又高,生活还滋润。然而在宋朝做武将却非常悲剧,比如众所周知的北宋狄青、南宋岳飞,都是名将,英雄、官至枢密使这种武将巅峰职位,可最终依旧没有过好下场。

青瓦台在韩国是什么地位(唯一可以比肩韩国青瓦台的存在)(2)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在宋朝做武将这么悲剧呢?真的仅仅只是重文轻武么,还是例如秦桧这种奸相当道,今天我们就拿两宋的那些悲剧英雄,来谈一谈这个问题。因为他的背后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

毋庸置疑,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杯“杯酒释兵权”,然后实行文官节制武将的朝政制度,将所有军权集成到皇帝名下就是为了防止藩将作乱重演唐朝之事,这点几乎是世所公认的,并没有什么好谈。然而我们纵观两宋时期,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有的武将纵然到了功高盖主的地步,以武将的身份出任宋朝最顶级的官职—枢密使,依旧可以得到善终,比如曹彬。而有的武将,坐上这个位置之后面临就是“革职冤死”,比如狄青、岳飞,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

青瓦台在韩国是什么地位(唯一可以比肩韩国青瓦台的存在)(3)

宋朝第一个以武将身份坐上枢密使位置的应该是宋太祖朝的吴廷祚,虽然吴廷祚最后是安稳病逝,但是给北宋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吴廷祚,似乎并没有让赵匡胤那么信任。其仅仅就任枢密使一年以后,赵匡胤就把其支去了秦州任知州,还美其名曰是其“太过于辛劳,驻守秦州,以便轻逸”。同样情况的还有北宋第二个武将枢密使李崇矩,当时李崇矩门下有个阴险狡诈的门客叫做郑伸,由于李崇矩对其疏远,于是便心生记恨告发李崇矩心怀阴谋。赵匡胤听闻之后,什么都没问,也不调查,就把李崇矩贬谪出京。

真可谓:太祖心思,昭然若揭。

不过不管如何,从太祖朝到太宗朝,再到真宗朝,曹彬、王显、楚昭辅、王继英这些武将任枢密使的人,虽说受到君主的提防,但都是善终,并且死后荣誉不断。但这就可以证明赵宋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了么?

青瓦台在韩国是什么地位(唯一可以比肩韩国青瓦台的存在)(4)

实际上并不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宋朝初立,北宋的江山需要这些武将去拼命,所以不能做的太绝。第二则是由这几个枢密使为人都是非常鬼精,是非常会藏挫的人。比如李崇矩就以散财闻名,把自家的金银器皿拿来散给三军;像曹彬这种开国功臣,功劳几近无人可及。但就算其任职枢密使,在马路上遇到文官之首(宰相),依旧会下车问候。要知道在宋神宗“元丰改制”之前,枢密使的权力是大于门下平章事(宰相),更别说曹彬这种人物,可见其机智是得意保全善终最大的功劳。

当年辅佐越王勾践灭吴的范蠡有一句名言: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从太祖朝、太宗朝到神宗朝,然后是仁宗朝,北宋不仅已经完成一统,再加上澶渊之盟的签订,整个朝政稳固“蜚鸟已尽、狡兔已死”,则正是“良弓藏,走狗烹”的时机。而谁都不曾料到,那个连被包拯吐了一脸唾沫,都不生气的宋仁宗,是第一个向武将枢密使下手的宋朝帝王,对象正是北宋大将—曹利用。

青瓦台在韩国是什么地位(唯一可以比肩韩国青瓦台的存在)(5)

根据《宋史》记载,武将曹利用一手促成“澶渊之盟”,并于公元1014年就任枢密使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来因为其侄儿曹汭酒后穿黄衣喊万岁被牵连,官职一路剥削至崇信军节度使,宅地家产也一并没收。当他到襄阳驿站的时候,被宦官杨怀敏刺激,便上吊自杀了。

其实从这段《宋史》之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满满无数的吐槽点和疑点,曹利用为人确实有点跋扈骄傲,并和当时的章献太后有怨隙。但是曹汭当时仅为赵州兵马监押的一个小官,居然穿黄衣喊万岁?而且还是被一个州民所举报,甚至包括最后出场的杨怀敏,这一切都说明曹利用之死是被人安排的。如果说曹利用之死我们还可以用性格来解释,那么整个仁宗朝除去性清慎寡言的武将枢密使王贻永算是善终,其余皆跌宕起伏,包括名将狄青最后的含冤去世,则完全可以证明我们之前“有意为之”的推测了。

青瓦台在韩国是什么地位(唯一可以比肩韩国青瓦台的存在)(6)

狄青算是北宋第一个从微末起家的顶级大将,是真正从无数尸体上一刀一刀砍出来的荣誉。皇祐四年(1052),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建立“南天国”,公然反宋,并迅速占领广西东部和广东西部的大片地区,北宋蒋偕、张忠等皆败阵而亡,此时已经位居枢密副使(军部二把手)的狄青主动请战,大获全胜。回京之后,宋仁宗便封其为枢密使,累累军功,终至北宋第一人。

然而,正如我们前文所见,武将位及枢密使的,要么就曹彬这种六十多岁,要么就像吴廷祚一年就被调任,而狄青却仅仅40多岁,并且在这个位子上一坐就是四年,最终惹起了宋仁宗赵祯的担忧。

青瓦台在韩国是什么地位(唯一可以比肩韩国青瓦台的存在)(7)

1056年,京师发大水,狄青全家搬到相国寺避水,赵祯借口此事将狄青免去枢密使之职,逐京出判陈州。从天堂一瞬又回到起点,狄青哪受的了这样的打击,次年三月便嘴生毒疮,抑郁而终。实际上,狄青就任枢密使时,就有人示意狄青主动请辞调出京师,不过狄青并未把此事放在心上,宋仁宗也客套了下没有答应。想来,或许换了谁都不愿意把自己双手打下的一切,因为“抑武”就放弃掉吧,这不得不说是狄青自己性格上的悲剧,同时更是整个宋朝武将的悲剧。

只是这个悲剧,并没有引起后人的注意,还有另外一个鼎鼎大名的宋朝武将步了狄青的后尘,这个人就是岳飞。

青瓦台在韩国是什么地位(唯一可以比肩韩国青瓦台的存在)(8)

或许是之后的南宋加强了控制,更或许是觉得老是这样杀武将出生的枢密使对民间舆论不利。毕竟宋孝宗继位之后就给岳飞平反了,顺带又追封赐谥号什么的,相当于打宋高宗赵构的脸。于是自宋宁宗开禧年间始,宰相兼任枢密使,“遂为永制”,宋朝再无一个武将能够位列枢密使。

索性不给你位置了,自然就不会再有冤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