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是入选了中学课本的一段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范进从一个穷秀才到突然中举,前后经历简直天上地下,难怪连他自己在听到好消息的时候都发疯,那是长期的心理郁结猛然间看到释放出口的一种欣喜若狂。那么除了范进,《儒林外史》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人物,可以说是奇葩,现在说奇葩好像大都理解为像范进这样的人是奇葩,是贬义,但是其实迥异于平常的食物都可以称为奇葩,有的语境下奇葩也是个褒义词。本文所说的奇葩,既包括像范进这类人,也包括异于常人高于常人的人。

归结起来,《儒林外史》描写了正反各三类人物。作为作者否定的形象有迷信八股、笃信礼教的迂儒,装腔作势,厚颜无耻的无聊名士,以及以权谋私、虚伪狡诈的无耻官绅。

范进中举为什么会疯了?范进中举不是最惨的(1)

.

除了马二先生,还有周进,范进,王玉辉等。他们都是出身清贫,本来保留着淳良的天性,但却深受腐朽的统治思想和朝廷功令的腐蚀和毒害,成为令人痛心的可笑人物。作者对他们的笑也是含泪的笑。

王玉辉更是深受八股之害。他真诚信奉“殉夫是青史上留名的事”的信条,竟鼓励女儿绝食殉夫。当他得知女儿死讯时,竟说“她这死的好”当缙绅们摆宴庆贺他女儿“为伦纪生色”时,他却“转觉心伤,辞了不肯来”,并时常“悲悼女儿凄凄惶惶”。他笃信礼教,忍苦殉教,结果成了中毒最深,受害最烈的牺牲品。

在无聊的那些所谓“名士”中,无论是杨执中、牛布衣、娄氏公子,还是赵雪斋、匡超人、胡三公子,还是杜慎卿、季苇萧等人,都是用高雅的外表包装猥琐,用无所事事的忙碌点缀空虚,梦游在虚无缥缈的梦幻世界,装腔作势,呼朋引类。把封建士大夫的游手好闲而又自鸣风雅的传统作风发挥到了极至。

而最无耻的官绅如王惠、严贡生、匡超人等。他们要么结党营私,拉拢新进;要么蓄意做恶,横行乡里;要么依势为非,良心丧尽。尤其是匡超人,他本是勤谨淳良的农家青年,经过无聊名士濡染而步步堕落,最后甚至不顾发妻在家吐血夭亡而在京城与官僚之女结婚。

范进中举为什么会疯了?范进中举不是最惨的(2)

.

儒林希望何在?

与以上三类形象相对照,书中写了三种人:贤人、奇人、下层人。

贤人如虞博士,庄绍光等,他们不汲汲于功名富贵,十分注重文行出处,保持了相对独立的人格。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贤人君子在政治黑暗、当政无道的社会中,只能遭遇厄运。这同时又归因于他们的主观局限:他们是儒家正统文人,其政治理想及道德规范没有冲破儒家藩篱。

贤人无补于世,散诞的奇人又如何呢?杜少卿与贤人为伍而又有区别,是“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他出身世家,却不守祖业家声,鄙弃八股功名,骂官迷是“匪类,下流无耻极矣!”当安徽巡抚荐举他赴京应试时,他竟装病辞征辟,认为不如在南京“逍遥自在,作些自己的事。”因此他连生籍都放弃了,再不参加科举考试,背离了科举世家和封建阶级为他规定的人生道路。成了“杜家的第一个败类”。

他清高脱俗,对钱财持超脱的潇洒态度。他一心追求恣情任性、自由不羁的生活,甚至敢于在众目昭彰之下携着妻子的手在姚园走了一里多路,使两边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杜少卿的形象带有离经叛道的色彩,他的叛逆行经引起世俗的訾议、卫道者的反对,表现了与封建环境不协调的异端倾向,闪烁着民主主义思想的火花。

“奇”女子沈琼枝,被盐商宋为富骗娶为妾。她不甘“伏低做小”,携带宋家财物逃奔南京,靠卖诗刺绣,独撑门户,自谋生计,什么礼教清规,妇道戒律,人言围攻,官府迫害,他都夷然不服。会写字的季遐年,卖火纸筒的王太,开茶馆的盖宽,裁缝荆元合称“市井四奇人”。王太去看下围棋,被大老官鄙夷轻贱,他偏要杀败不可一世的“大国手”,把大老官惊的目瞪口呆。他认为这才是天下最大的“快活”。

季遐年不修边幅,傲视富人。施乡绅请他写字,他仰脸大骂道:“你是何等之人,敢来叫我写字!我又不贪你的钱,又不慕你的势,又不借你的光,你敢叫我写字!”请他写字要看他的高兴,他若不愿时,任你王侯将相,大捧银子送他,他正眼都不看。奇人的叛道为世所不容,奇人形象里确有与封建主义相抵牾的民主主义因素在闪光,即使是奇人,也找不到社会更新,儒林解放的历史前途,只能像魏晋名士那样,以纵逸肆志的人生态度,违世抗俗的傲岸性格,在令人窒息的封建暗夜里左冲右突。

范进中举为什么会疯了?范进中举不是最惨的(3)

.

第三种是下层人。既然奇人也找不到出路,那就返朴归真,到野老中去鉴赏古风。于是我们看到:秦老对王冕母子,乡邻之间至诚相待,情真意实,表现的淳朴厚道,古风可鉴;开小香蜡店的牛老儿与小米店的卜老爹,街坊之间鱼水相帮,敦厚善良。作者写他们诚挚动人的友谊,温煦之气,直拂人面。鲍文卿与倪霜峰,同是市井平民,危难相助,温情可掬……凡此都表现出温润的人情美,包含着对淳朴淡远的生活情趣和朴实敦厚的道德品性的向往和追求。但那毕竟是一曲古老的田园牧歌,听不到时代的强音。

《儒林外史》所写的一组组人物,一个个场景,表层情节似乎不相连属,其实都是有机的序列。透过表层情节,从其结构框架深挖下去,我们可以发现吴敬梓是在对儒林命运做深沉的历史反思,企图从中提炼出新的因素以改造儒林的性质,建构新的儒林。他的努力虽然受到历史的局限,同我们的认识有很大距离,但他为建构健康的民族灵魂而辛勤探索的伟大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崇敬的。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李文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