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1)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2)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3)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4)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5)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6)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7)

水碾和水磨是彝山拉乌历史最为悠久的、当时最先进的粮食加工工具,它利用水力作动能,把生产出来的原粮加工成成品粮,供人们制作各种食品。这些传统的工具,一直到1969年5月4日拉乌建起水电站开始发电,并用上了碾米机和磨面机等多种机械后,才陆续“下岗”淘汰,退出历史的舞台,慢慢被人们淡忘。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8)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9)

石臼

木杵臼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10)

水碾是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在石臼、脚碓、水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石臼、木杵臼是彝山拉乌人们七百多年一直用来把稻谷加工成大米最为普遍、最为原始的工具,它制作简单,经久耐用。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11)

一个石臼,根据每个劳动力的强度和个子的高矮,配上两三根长短不一、重量不等用坚硬的栗木制成的榜头(杵),榜头的中间较细也光滑,舂米人只要站着,双手紧紧握住榜头中间,用力往下舂就行了。石臼不仅用来加工大米,而且还可以加工核桃油,把核桃放在石臼中舂细后,再放到大锅中,加水煮涨,把上面漂浮着的厚厚的一层油沫打出来再煮,除去水份就是纯手工的核桃油了,这是最原始的加工核桃油的办法。记得拉乌村中,石臼三五户就有一个,有的一户就有一个。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12)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13)

石臼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14)

土榨核桃油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15)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16)

石臼是用手使力,而脚碓则是用脚使力,参与的人也多,少则一两人速度慢些,多则六七人,速度就快多了。脚碓也叫“干碓”,它震动大、噪音也大,往往是支在村边的闲房子中,大集体时就支在生产队的大院中。脚碓除了加工大米外,也是榨核桃油的主要工具,把核桃放到脚碓碓窝中舂细,放在甑子中大火蒸熟,选一块平整的大桌子,制作厚度约一寸,直径约25至30厘米的竹圈,将柔软的稻草细密均匀的铺到竹圈里外,趁热将蒸熟的核桃面放到竹圈内,将稻草沿竹圈边缘反包起来压平,一个接一个竖着放进特制的木榨中,用木楔不断挤榨,木榨底部就能淌出核桃油了。制作脚碓是用一根长四米左右的树干作为碓身,在它的根部凿一个眼子穿上碓嘴,在碓嘴下边的地上安一个石臼,在碓身三分之二的部位安上碓棒,碓棒两头斗在碓桩上,剩下三分之一的部分砍成平面作为碓尾巴,人站在碓尾巴的两边用一只脚不停的往碓尾巴上踏,这就叫“舂干碓”了。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17)

石碾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18)

干碓

与干碓不同,水碓它是用水作动力,因接水时间较长半天才能舂一下,所以人们也叫“懒碓”。懒碓的制作与脚碓唯一不同的,只是把树干调一个头,在树干的根部凿上一个能装水的大长槽作碓的尾巴,用木涧槽将水引到碓槽中,待水装满重力作用碓槽就往下倒水,倒干后碓槽起来,碓头就往下舂米代替了人力,1964年拉乌村子西边和东边两条箐中就有七张水碓。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19)

拉乌彝山水碾房旧址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20)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21)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22)

水碾龙窝伞盘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23)

水碾将军柱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24)

水碾扒棍

水碾的建造需要一定的地理条件,还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一般的农户难以建造。整个拉乌峨溪河畔屈指可数的只有新田达台、新兴村、桃园村脚、腾子地和拉乌村五座。清朝末年,由吴宪章在拉乌村子脚的河边建起了峨溪河畔的第一座水碾房,后来由他的儿子吴泽生加以不断完善,建成碾米、磨面、榨油为一体的加工作坊。西院的北面是水磨房,西面是放水关水出进的小门,南面有两座榨和一眼大灶组成的榨油房,东面是碾米房。东院的大瓦房是管理人住的地方,北面是照壁,大门从东厢房的正中出入,大门外还有关骡马的地方。碾房的下层是龙窝,龙窝里有将军柱、伞盘六角,水从外边通过水槽冲在伞盘上,带动上层地面上的碾子。碾盘直径有6米长的一个大园圈,石碾槽顺着大园圈的外围成360度布局,6米长的天平方木穿斗在将军柱上,有一根叫拨干的木头,一头斗在天平上,另一头斗在石碾砣上,在天平的另一头往下有一根扒棍,随时扒动石碾槽中的粮食,这就是碾米的运动方式。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25)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26)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27)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28)

加工作坊建成后,水碾一天一夜就能加工500多公斤稻谷,大大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方便人民群众的生活。1953年起国家对粮油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拉乌每年农民上交给国家的公粮和余粮几十万斤稻谷,就是通过这里加工成大米后,再通过马帮驮运往州城和乔甸,核桃也是在这里加工成核桃油后运往各地。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29)

水磨房,拍摄于1995年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30)

拉乌来凤溪村委会河底村水磨房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31)

水磨也是在手磨和腰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手磨有的支在板凳方木上,有的用木磨槽,而最完整又美观的是石槽磨,它与下磨连在一起,手磨可以一人完成,也可两人共同完成。一人使用时右手捏磨把手,左手还要负责下料。腰磨只是在大厂地区有,磨面时人要随着磨转,人会头晕,一般的人不能使用。由于峨溪河畔的水力资源丰富, 在拉乌,水磨上至核桃箐、响水箐,下至竹林坡箐,十多条箐,条条箐中都有大小不等的若干小水磨代替人力。一首打油诗形象的描绘了水磨工作流程:“水冲伞盘团团转,下磨不忙上磨忙,磨箩粮食匀匀下,催命鬼来当当响”。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32)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33)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34)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35)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36)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37)

随着时代变迁,新事物层出不穷,水碾、水磨、石磨等传统工具已经被碾米机、磨面机、榨油机等多种机械取代,慢慢变成一种美好的记忆。

吴宗伯/图文 杨宏毅/图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38)

农村古老的磨盘(人文宾川懒碓脚碓)(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