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清明节宋词(唐宋诗词里的清明节)(1)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鬼节、秋千节等。它是融合了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寒食节、上巳节等节日若干元素,至唐朝时,正式形成的一个节日。唐宋时期,诗词繁盛。很多诗人、词人,也在清明节日元素中,寻找到了创作的灵感,一首首激情澎湃、嬉戏悲伤、传诵千古的诗词,就这样被诗人词人们创造出来,浓墨重彩、酣畅淋漓的描绘出一幅幅风情万种的清明节日画卷。

一、恩赐荣耀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冬至后的第105天,是“寒食节”。寒食节期间,禁火冷食。虽然曹操等历代统治者,都曾颁布禁令,严禁冷食。但是风俗习惯、宗教迷信的力量,却并没有遵从统治者的禁令,而发生丝毫的改变。它依然沿循着传统的轨迹,缓慢而坚定的被维持下去。

即便到唐代,寒食节期间,朝廷、民间依然严禁烟火,人们靠吃事先煮好的冷麦粥、冷饧(xíng,糖稀),维持生命。三天后,清明节来临,才可以钻燧取新的火种,点燃一年的新火,来炊煮、取暖、照明,恰如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诗所说:“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身份不同,人们取火的方式也不相同。遵照礼仪和传统,皇宫先取本年新火。钱易《辇下岁时记》描述唐代宫中取新火的风俗说:“至清明,尚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榆木取火,先得火者进上,易绢三匹,金碗一口。

皇帝点燃新火后,再将新火赐予王公贵戚、元勋重臣,以示尊崇。韩翃(hóng)的《寒食》诗,就描绘了这一礼俗:

写清明节宋词(唐宋诗词里的清明节)(2)

韩翃《寒食》

获得皇帝赐予新火的达官显贵,引以为荣。他们或如欧阳修那样,赋诗纪念此殊荣云:“桐华应侯催佳节,榆火推恩忝侍臣。”或将传火的柳条插于门前,炫耀于人。后人争相仿效,相沿成俗。五代时,江淮间寒食节时,家家杨柳插门。宋代以后,这一风俗更流行。只是,普通人家也尽可折取柳枝,插在自家或谁家的门楣上了:“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宋 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雨声哗》)

至于普通人家,就只能自行钻燧取火了。技术不佳者,无法自行取火,只好到邻家乞取火种,点燃家里冷冷清清的锅灶。再将一缕灯火,用来点燃灯盏。用黎明前的微弱灯亮,陪伴形影相吊的人读书,藉此来打发冷清无聊的时光,正所谓“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二、悲伤感怀

自先秦秦汉时起,寒食、清明节日期间内,扫墓祭祖风俗即颇为盛行。唐代此风俗依然盛行不衰。世人熟知的杜牧《清明》诗中所说的“路上行人欲断魂”,就是这一风俗的写真。鉴于此俗流传已久,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732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每逢清明节,“田野道路,士女遍满,卑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白居易《寒食野望吟》,即形象而生动地描写了当时人们扫墓祭祖的风俗,和悲伤、寂寥的情感:

鸟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写清明节宋词(唐宋诗词里的清明节)(3)

而在黄庭坚看来,什么轰轰烈烈的功名事业,什么锱铢必较的钱财利禄,身后都不过是一堆黄土荒冢。是非成败,千载之后,任凭后人评说罢了。

写清明节宋词(唐宋诗词里的清明节)(4)

黄庭坚:《清明》

三、踏青郊游

清明节时,正值春回大地,草木皆绿,自然界到处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因此,人们纷纷外出踏青郊游。人喧马嘶,热闹非凡。

写清明节宋词(唐宋诗词里的清明节)(5)

《虢国夫人游春图》

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也描画了一幅清明节时,人们到西湖边踏青游春的热闹景象: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写清明节宋词(唐宋诗词里的清明节)(6)

西湖美景

对于王公贵族们,清明节外出踏青、游玩,自然是纵情玩乐、炫耀富贵的绝佳时机;而对于忧国忧民的诗人来说,即便身处喧闹的游玩场所,心心系念的,依然是国家的破败丧乱,人间的悲欢离合。惆怅悲伤的心境,只能借助外界的喧闹,暂时得到些须的派遣和慰藉罢了。

清明 杜甫

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

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

此都好游湘西寺,诸将亦自军中至。

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

金镫下山红粉晚,牙樯捩柁青楼远。

古时丧乱皆可知,人世悲欢暂相遣。

弟侄虽存不得书,干戈未息苦离居。

“哪个少男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青年男女们趁清明节风和日丽、春风轻拂之际,外出踏青游玩时,难免会经常摩擦出爱情的火花。传诵千古的唐德宗时诗人崔护所作《题都城南庄》诗,据说就是他一次清明节踏青郊游而获艳遇,终发生一段传奇爱情故事的真实写照。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写清明节宋词(唐宋诗词里的清明节)(7)

这个故事广泛流传。也是后世形容女子年轻貌美的成语“人面桃花”的典故由来。

四、竞技娱乐

唐宋清明节时,无论是显贵,还是百姓,都盛行荡秋千、蹴鞠、斗鸡等竞技或娱乐活动,这在唐诗宋词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唐玄宗时,清明节荡秋千尤为兴盛,时人称之为“半仙之戏”。《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年间,每年寒食清明节来临,宫中都要竖立起秋千架,令嫔妃宫女们尽情玩乐。宫女们欢欢喜喜登上秋千,上下凌空,彩衣裙迎风扬,体态轻盈优美,宛若仙女从天上飘飘而降。唐玄亲非常高兴,呼其为“半仙之戏”。长安市民竟相仿效,风靡一时。

写清明节宋词(唐宋诗词里的清明节)(8)

诗人王建的《秋千词》,仅用寥寥的98个字,就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一场激烈的荡秋千赌赛:秋千被用长长的紫绿色的绳索高高地悬挂在横枝上,少男少女们盘牢固头发后,踩上秋千,用力将秋千高高荡起。踩在秋千上的人,就象空中飞翔的鸟。因为有的人衣服没系结实,荡秋千时,衣服散开,颇为不雅。于是秋千上的人赶紧将秋千止住,停下来后,他/她站在地上,重新将衣服系好;还有人因为畏惧,不敢荡高秋千,而被同伴嘲笑。经过一番喧闹,少男少女们决定打赌约赛。由于赌物的刺激,站在秋千板上的人用力踩蹬,秋千板每次都被蹬到与大树顶枝齐平的高度,有些女孩子头上戴的宝钗,都因此坠落到地上。激烈的赌赛,似乎一时难以停止下来了。荡完秋千的人,站在一边观赛,却又因为后面的参赛者荡得比他/她好,而产生了丝丝惆怅失望的愁绪。

长长丝绳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

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结带分两边。

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

下来立地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

傍人送上那足贵,终赌明珰斗自起。

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

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始为愁。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是唐代无论男女老幼都喜爱,并经常举行的竞技、娱乐活动。

写清明节宋词(唐宋诗词里的清明节)(9)

唐玄宗《初入秦川路逢寒食》诗中,就以不无遗憾的口吻,提到因为赶路的缘故,耽误了寒食、清明节日的蹴鞠、秋千等娱乐活动:“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马上废秋千。

击鞠,又称“打毬”,即马球比赛,是唐代人喜爱的竞技娱乐项目。唐中宗李显好击鞠,击鞠活动开始勃兴。唐玄宗更是一位击鞠健将。在他带动、影响下,击鞠风靡全国。张说《奉和圣制寒食作应制》诗中,就提到了“斗敌鸡殊胜,争球马绝调”。此后的唐穆宗、敬宗、宣宗、僖宗、昭宗等都擅长击球。唐僖宗曾自诩说:“朕若应击球进士举,须为状元。”

唐代清明节盛行斗鸡之戏。唐太宗时,杜淹《吟寒食斗鸡应秦王教》一诗,详细地描述了雄鸡搏斗的情景:

寒食东郊道,扬鞲竟出笼。

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

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

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

飞毛遍绿野,酒血渍芳丛。

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

唐玄宗时,斗鸡风靡长安。唐玄宗在宫中专门修建鸡坊,选养“金毫铁距高冠昂尾”雄鸡千余只,并选六军小儿五百人专门负责驯养。其时,一名叫贾昌的少儿擅长训鸡,玄宗对其宠幸无比。当时号称“神鸡童”。时人作《神鸡童谣》讽刺此事曰:

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

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

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治道挽丧车。

文史君说

唐宋时期,是清明节的正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这一时期主要的文学体裁的诗词,对这一节日,自然有诸多的记载和描述。诗/词人们因身份不同,境遇不同,心态不同,……在创作的诸多千古传诵的清明节日诗词中,给时人及后人留下了一幅幅逼真的节日风情画面:有恩赐、荣耀、悲伤、孤寂、奢侈、感慨、喧闹、艳遇……。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首首清明节日诗词,描绘出了唐宋时期一帧帧生动鲜活的清明节日生活画卷,让后人去咀嚼、回味、体悟、反思。

参考文献

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2. 唐圭璋编:《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3.吴玉贵:《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4. 徐吉军:《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5.钟敬文主编:《中国民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6、焦晓云:《从古典文学看唐宋女子的清明节情结》,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