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转载自网上,作者暂不详,如作者或利害相关人认为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帖。

高州袁姓从哪里迁来(高州黄塘韦姓的分布和迁移)(1)

高州黄塘韦姓的分布和迁移(节选)

高州黄塘韦姓的分布和迁移,其形成的原因与别的姓氏有一定的差别,包括了军事迁移、农业迁移两个主要部分,这与高州韦姓在历史上的民族成份、军事身份以及地方的历史事件有关。家族的迁徙史在地方史的研究中一直不占重要的地位,我认为,在一个长时期的地方史当中,综合分析纷繁复杂的地方家族迁徙史,我们可以观察到历史某些有价值的真相。

高州韦姓起初是军事性的迁移,但实际上,军事中又包含着农业性质,我们的祖先和一大群来自于广西西部的军事农业人员,来到高州北部,一边耕种,一边守御,是一种半农半军事的特殊社会成员。他们在历史上特殊的身份赋予了他们特殊的历史际遇,首先使他们比全职的流动军事人员有更多的定居机会,因为他们携带了家属并且从事耕种,拥有土地;另外他们又比单纯的农业人员有更多的迁移机会,这种机会就是军事上的调动。

高州袁姓从哪里迁来(高州黄塘韦姓的分布和迁移)(2)

据明朝万历《高州府志》卷二记载,高州北部的十二个狼寨分别为大屯寨、李观寨、石壁寨、黎垌寨、大桑寨、甘竹寨、牛皮寨、周垌寨、清湖寨(位于现高州市大坡镇清湖村委会)、鹤垌寨(位于现高州市大坡镇鹤垌村委会)、军堡寨(位于现高州市大坡镇军堡村委会)、双花寨、近周寨(位于现高州市大坡镇芹州村委会)、寨背寨、莲塘寨、潘龙寨、平眠寨。另据清朝光绪年间《茂名县志·卷三经政·兵防》记载清朝初年茂名县的狼寨有:大屯、牛反、李观、石壁、黎峒、大桑、甘竹、周洞、清湖、鹤洞、军堡、双花、近周、寨背、莲塘、潘龙、平眠等。这些狼寨主要分布于今日高州的大坡、平山、长坡、马贵、深镇、古丁、东岸、荷花等地。而今日高州韦氏的的分布主要也在大坡、平山、马贵、古丁、深镇、东岸等地,我们的祖先就是这些应征来狼寨戍守的广西狼兵。

据族谱及其他资料记载,现在高州黄塘韦氏的后裔分布为:......(略)。

建国后,韦氏的迁移受到高州水库建设的重大影响,水库移民使高州韦姓到达了阳西、阳春、斗门、恩平、海南岛、遂溪、雷州、信宜等地,加上工作调动的原因,韦姓分散分布更为广泛,这里我不再详细论述,主要是分析研究在建国前的迁移原因和分布状况。

据族谱记载,明朝成化二年(1466年)始祖韦昊从广西归德州(今平果县)迁移到广东茂名县鹤洞堡黄塘甲朗韶乡双花村(今高州平山镇大仁庙附近),他的长子韦岳生有九子,三子道琏迁高州木头塘(今荷花镇)后再迁化州文楼镇的白梅、平和定居,道琏有后裔迁移到广西北流市的六靖镇沙冲和居住;韦岳的八子韦韬、九子韦稔则迁居阳春。由于此时仍然在明朝,因此我认为这两次迁移主要是军事移戍的原因,化州北部以及阳春也是当时的瑶族聚居区,至今仍然有不少高州韦氏的后裔,化州北部有约一千多人,阳春约有八百多人。韦岳长子韦顺居住在长坡镇新坡、旺坡山,其后有八世韦现良号储明迁深镇镇横溪三进石,九世韦祖烈号可贵迁古丁镇龙马村大盏、新龙村端杰和西塘、龙湾村龙湾,十二世韦定富号达贵迁均墟西山村,这里面有军事移戍的原因,也有农业移民。

韦昊的二子韦健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东岸(原大潮镇地区,族谱没做详细记载)。

高州黄塘韦姓后裔发展得最为庞大的分支是韦昊的三子韦容。韦容的长房至十世韦有才从高州黄塘(今平山镇大仁庙附近)迁居信宜大成镇丽沙塘、梨坑、宁埇、丽乡、沙埇坑,经估算,迁移时间大概是在清初,由于此时仍然存在狼兵,因此我认为此次迁移是军事移戍。而大成也是瑶族的重要聚居区,至今大雾岭上还有两三户自认民族成份为瑶族的居民。

我家为河口韦姓,到我已经十九世,以七世韦秋登为分支始祖,韦秋登为清初世袭千户(狼兵首领),是韦容长子韦通的后裔,韦秋登后裔主要分布在平山镇河口、垌尾田、柴坡,建国后水库移民高州石板、南塘,阳西塘口镇、儒洞镇,珠海斗门六乡镇等地。原平山镇的定居点基本为军事戍守的原因。韦通的后裔还有定居合水口、根竹垌等地。

韦容二子韦江起始定居茂坡村,到六世有韦兆志移居信宜东镇竹山湾角村,韦兆略及后裔移居信宜怀乡镇西垌和东镇佑英村瓦屋、竹山更口村、樟坡单岭头。此次迁移仍然是在明朝,而这些地方是瑶族的聚居区,因此此次还是军事移民......

茂坡六世韦兆礼为明末世袭千户(狼兵首领),至八世有韦邦宁迁东岸镇坡心,再至十世韦兆琳迁东岸镇大应塘......;十世韦兆锦则迁东岸镇大双,大双(大桑)也是明清狼寨之一,也能明确为军事移民......;坡心韦姓至十五世韦元龙迁均墟均良乡石镜,建水库后移民至东岸木居坡;茂坡韦姓九世韦儒伟,其后裔则定居大坡镇的清湖、田坡、利坑、河口,清湖是明清狼寨之一,因此这个支系最能明确为军事定居,其余村落可能为农业扩展式移居......韦文伟后裔则定居平山镇的荔枝根、术坑、乐泗、大番田。韦仁伟后裔则定居大坡镇的清湖、军屯、贺坑、田坡,东岸镇大应塘、木居坡、桃子坡,军屯也是狼寨身份无疑。韦魁伟后裔定居平山镇的茂坡、西塘。韦仲伟后裔定居大坡镇的清湖、利坑。

据族谱记载,高州韦姓后裔有分支居住于信宜高坡镇。1993年出版的《信宜县志》记载,明嘉靖四年(1525年),韦昊从福建经广西迁到高州黄塘朗韶乡双花村,有六个孙,幼孙韦鹏(号庆高)于明朝末年先迁信宜县北界镇雷坡,复迁高坡镇六利,是为雷坡、六利等地韦姓始祖......高坡也是明清信宜瑶族的聚居地,并且存在着狼寨。

明清时期高州韦姓的迁移,多迁往瑶族的聚居区,比如迁得距离比较远的信宜的大成、怀乡、东镇(圳)、北界、高坡,高州荷花,化州文楼,北流六靖、清湾等。高州境内的居住地区也是如此,多为瑶族聚居区,因此我认为这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军事移戍。清朝雍正十年高州狼兵制度淘汰后,移民方式则由军事移民转换为农业移民,主要是为了获得土地耕种和建房居住。

古代人的迁移也受到户籍的限制。明朝狼兵属于军户,迁移必须要得到地方省都指挥使司的同意。其他民户则有严格的里甲或保甲制度管理,政府藉此控制户口、田亩、赋役;而清朝废除了明朝分兵、民、工、匠的户籍制度,只继承民户户籍管理的保甲制度,狼兵制度虽然存在,但已经不同明朝有地方省都指挥使司管辖,可能已经归属于地方府县管理。到狼兵制度淘汰后,狼兵及家属归入地方户籍,纳入保甲制度管理。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流动,但是,古代农耕技术落后,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即使整体人口不多,但土地产出有限,农民由于为了生存,为了获得土地,某个村落内的人口增长后只有向外迁移拓展新的土地空间,因此农村的人口迁移流动性仍然非常大。这种流动应该要得到政府的批准,但我认为,政府要限制起来是非常困难,有时候政府还主动推行人口强制迁移。政府可以在善后的行政管理上下功夫,加强设置里长、保长等基层官员来完善对基层民众的管理。

社会动乱更是人口迁移的一个大因素和大机会,在政府管治无法有效进行时,平民的流动性变大,原因有逃避战乱、逃避剥削、寻找居住地和耕地等,我想这是许多家族有如此广阔分布地域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