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9日

北京琉璃河遗址公布最新考古发掘成果

西周贵族墓出土精美青铜卣

铭文记载三千多年前召公城燕

琉璃河燕都遗址就是最早的北京

北京的起源简介(发现最早的北京)(1)

琉璃河遗址M1902号大墓出土器物

2019

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重启琉璃河遗址考古工作

三年来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生深度参与

科学发掘 精细还原

文保先行 科技牵引

向中国考古百年交出崭新答卷

北京的起源简介(发现最早的北京)(2)

采用薄荷醇材料现场加固丝织品

从1962年起

北大考古就与琉璃河遗址结下不解之缘

位列“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凝聚几代北大考古人心血

新一轮发掘中

北大考古年轻团队接力传承

忠实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

在文明现场书写考古新篇

北京的起源简介(发现最早的北京)(3)

北大考古团队参与琉璃河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

“铭文实证三千多年北京建城史”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的琉璃河遗址是西周燕国都城和始封地,被誉为“北京城之源”。40年前,堇鼎、伯矩鬲、克罍、克盉等一大批国宝级青铜器的出土让琉璃河走进公众视野,也揭开了北京作为古燕国都城的面纱。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召公为西周宗室重臣,位列“三公”之一。武王灭商后,召公在燕地开疆拓土,抵御戎狄,使燕国成为周王朝在北方的重要战略屏障。

琉璃河遗址自1962年进行考古试掘以来,陆续发现古城墙、墓葬、车马坑、夯土建筑基址等丰富的西周时期文化遗存,不仅确认了琉璃河地区作为燕国始封地的重要地位,也为首都北京悠久建城史提供了珍贵物证。

2019年起,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多家单位重启琉璃河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2021年12月19日,北京广播电视台推出《2021琉璃河考古新发现》专题节目,对琉璃河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长达4小时的直播。考古文博学院两位前院长孙庆伟、雷兴山教授作为特邀嘉宾现场解读琉璃河考古新发现的学术意义。

北京的起源简介(发现最早的北京)(4)

雷兴山、孙庆伟教授解读琉璃河考古新发现

出土于M1902号墓的一件青铜卣引起了在场专家的高度关注。这件器物铭文中有“太保墉匽”的记载,是研究燕国早期历史的宝贵史料。

铭文可释读为:太保墉匽,延匽侯宫,太保赐作册奂贝,用作父辛宝尊彝。庚。

铭文大意为:“太保”召公在燕地筑城,随后在燕侯宫举行祭礼,“太保”将贝赏赐给名为“奂”的官员,于是“奂”为自己的父亲“辛”做了这件青铜卣礼器。

北京的起源简介(发现最早的北京)(5)

北京的起源简介(发现最早的北京)(6)

直播现场展示青铜卣铭文

雷兴山教授认为,铭文中的“墉”字是筑城之意,根据器型特征、遗址年代和铭文含义综合判断,“太保”召公亲自来过琉璃河遗址,并在此筑城。孙庆伟教授指出,这篇铭文以无可争议的文字资料为北京三千余年的建城史提供了最早的实物证据,在世界城市史研究上具有独特价值,堪称“北京之宝”。

发掘现场驻守着一群北大考古人”

在琉璃河遗址新一轮发掘工作中,汇聚着一股年轻的北大考古力量。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琉璃河遗址驻守的三位“女干将”王晶、安妮娜、盛崇珊都是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毕业的院友。2019级博士生王正原、2020级博士生肖奕昕和2018级本科生李月全程参与了发掘工作。另有多位师生参与了现场文物保护、科技检测和资料整理工作。

由于此次发掘地下水位较高、工期紧张,重点发掘时间又集中在北京十一、十二月的寒冬,发掘过程比想象中更为困难。谈到印象最深的发掘故事时,肖奕昕坦言,“这次发掘的几座墓葬都很深,为了在结冰冻土前抓紧时间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我们常常在室外加班到夜晚十一二点,错过饭点也是常有的事。有几个夜晚,我感觉自己浑身都快被冻透了,但土壤里那些触手可及的器物一次次点燃了我们的热情和希望。”

北京的起源简介(发现最早的北京)(7)

考古队员寒冬深夜在室外加班发掘

肖奕昕介绍,M1901号墓的发掘环境尤其艰辛:“这座墓比较深,地下水位又高,再加上墓壁经过冻融结构不稳固,可能有塌落的风险。发掘这座墓葬时,师姐们一直冲在我们几个在读学生前面,把更为安全的工作留给我们。”2018级本科生李月是此次发掘中年纪最小的小师妹,她回忆道,“发掘过程中,四位师兄师姐一直保护着我,主动承担起了最困难的工作,让我很受触动。”

北京的起源简介(发现最早的北京)(8)

考古队员进行墓葬影像记录

考古工作从来不止于现场发掘,在这个年轻的发掘团队背后,北大考古还有一支科技和研究队伍为他们“保驾护航”。

文保先行、科技牵引是本次发掘的亮点之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崔剑锋老师团队和王恺老师团队分别深入参与了遗址出土无机质、有机质文物的样品分析检测和研究工作。年代学测定、古DNA提取、稳定同位素分析、残留物分析等科技手段齐上阵,第一时间反馈分析结果,为现场发掘和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除了科技手段的助力,还有理念方法的探索。在徐天进教授和雷兴山教授的指导下,本次发掘的M1902墓葬发掘打破传统方法限制,采用“反向破壁发掘法”观察墓葬整体结构,将“遗迹组合”理念落实到具体发掘中。孙华教授、曹大志老师也多次指导发掘工作,针对发掘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及时帮助前方发掘团队排忧解难。同时,整个遗址早在2019年就建立了Web-GIS地理信息系统,用于全面记录、分析发掘信息,并在张海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入利用。

北京的起源简介(发现最早的北京)(9)

考古文博学院徐天进教授、曹大志老师在发掘现场指导

“我们要把手上的接力棒继续传下去”

作为发掘项目的现场负责人和“大师姐”,王晶2018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就参与了琉璃河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谈起驻守琉璃河的原因,王晶说,“在北大学习时,我就从导师孙庆伟老师的课堂讲述中听说过考古文博学院与琉璃河的深厚渊源,老师们说起琉璃河都会带着一种温暖而崇敬的情绪。毕业后能够参与琉璃河遗址的工作,是十分幸运的。”

一代代北大考古人在琉璃河遗址践行着不畏艰辛、探索求知的优良传统,这座遗址不仅具有重大学术价值,更见证了北大考古的精神传承。

1962年,被誉为“商周考古第一人”的邹衡先生带领北大考古学生与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合作,在琉璃河遗址开展小规模试掘。1972年,邹衡等一批北大师生再次与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合作发掘了琉璃河遗址刘李店、董家林等处,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为探索西周时期燕国始封地提供了关键证据。

北京的起源简介(发现最早的北京)(10)

1972年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琉璃河实习合影

1995年,北大考古专业师生又一次来到琉璃河遗址,经过发掘,确认了琉璃河古城始建于西周早期,初步勾勒出居住区考古学文化演变序列,对墓葬族属、居葬关系等问题提出新认识。

1996年至1999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和社科院考古所三家单位联合在琉璃河遗址连续开展了多个季度的考古发掘,目前就职于考古文博学院的倪润安老师、何嘉宁老师、路菁老师以及北大考古1992、1993和1995级同学都曾在此参与田野考古实习。

琉璃河的田野是几代北大考古师生的摇篮,他们在这片京华大地上挥洒青春汗水、贡献青春力量。

北京的起源简介(发现最早的北京)(11)

1997年北大考古系实习师生合影

采访中,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提起不久前刚刚离世的刘绪老师。刘老师在上个世纪70年代曾以北大学子的身份在琉璃河遗址参与发掘,90年代又作为发掘领队回到琉璃河,为遗址全域进行分区规划,在董家林古城内进行多次发掘,极大地深化了对遗址布局和文化因素的认识,为推动琉璃河遗址考古做出了重大贡献。

90年代,正带领同学们在琉璃河进行田野发掘的刘老师犯了胃出血,到乡里诊所看病时,他想到有几名同学住的房屋窗上还没装玻璃,便赶紧一个人偷偷“溜”出诊所给同学们配玻璃。

北京的起源简介(发现最早的北京)(12)

刘绪教授生前赴琉璃河遗址指导发掘工作

“这次考古工作重启后,已是古稀之年的刘老师多次利用节假日时间来到琉璃河,手把手地指导我们工作,亲力亲为、细致入微,直到生命最后阶段仍在编写琉璃河遗址90年代的发掘报告”,王晶回忆道,“刘老师的精神会永远激励着我,我们也要把从老师们身上学到的精神品质不断传下去。”

北京的起源简介(发现最早的北京)(13)

从三星堆到琉璃河,从宁夏盐池到福建安溪,一代代北大考古人扎根田野,接续奋斗,熔铸了考古学的北大范式和北大风格。在建党百年和学科百年的重要节点北大考古共15项发掘项目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为“扬阐吾国文化,兼改定往史之计”的历史使命写下生动注脚。

2022年,北大考古迎来第一百载韶光。新一代北大考古人将继续在扎根中国大地的生动实践中坚守学术报国初心,肩负“赓续文脉、传承文明”的学科使命,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北大力量,书写北大答卷。

北京的起源简介(发现最早的北京)(14)

来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图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文字:陈芷君、隋雪纯

排版:唐儒雅

责编:戴璐瑶

北京的起源简介(发现最早的北京)(15)

北大未名湖冰场限时开放!

多图流量预警!北京大学首届滑雪比赛来啦!

免费!北大正版软件共享平台上新!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

北京的起源简介(发现最早的北京)(16)

北京的起源简介(发现最早的北京)(17)

一起见证北大考古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