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创作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发表于1931年4月,后长期被中学语文教材选用。标题“济南的冬天”,简洁阐明了地点、节令。文章用细腻的文笔,对比的修辞让我们感受到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山水图画。

文章语言平移朴实,却异常生动确切,结构自然精巧,描绘山水,描摹神态与色彩,慢慢体会、细细品味文字里冬的韵味,如撞钟已止而余音缭绕不绝,乃一篇写景散文的典范之作,值得我们去学习其手法。

知人论世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小说家,戏剧作家,人民艺术家。

老舍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北京西城小羊圈儿胡同一个贫苦旗人家庭。老舍父亲是一名满族的皇城护军,在老舍一岁半的时候他在与侵略者的巷战中身全身被炸烂而身亡。老舍家被意大利侵略者劫掠,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老舍免遭遇难,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零活维持生活。从小在大杂院里生活使老舍熟悉车夫、小商贩等社会底层贫民,了解他们的生活与喜怒哀乐,这些都为他将来作品的京味儿语言与取材底层百姓打下基础。

九岁的时候老舍得到他人资助上学,1913年,成绩优异的老舍因为经济困难放弃了中学,转而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被派任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两年之后,晋升为京师教育局职员,但由于他难以与当时教育界以及旧势力共事,于是辞去了众人眼中待遇和地位非常高的工作,重回学校过着单纯的教书生活。

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同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从此开启了文学事业的起点。1924年夏,远渡重洋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1926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同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1929年夏,老舍在新加坡一个中学任教,1930年回到祖国,先后在山东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1936年,老舍从大学辞职专职写作,这是他一生中创作的旺盛期之一.他先后编了两个短篇集《樱海集》《蛤藻集》,收入《我这一辈子》《老牛破车》等17篇中短篇小说,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长篇杰作《骆驼祥子》。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老舍不顾幼小的孩子,前往武汉,投入到文艺界的抗日洪流之中,在1938年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中,老舍担任负责人——总务部主任,并完成《四世同堂》前两章写作。

抗战胜利后,1946年,老舍和曹禺赴美国访问和讲学。通过在美国的演讲,让外国人更加了解中国和中国的文学。1951年,创作了歌颂人民政府为普通市民办实事的《龙须沟》,获得了北京市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建国后,老舍先后担任多个文化领域的职务,同时还创作了大量不同类型的戏剧。其中话剧《茶馆》把老舍的话剧艺术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成为我国话剧艺术的一颗明珠。然而,笔耕不辍的老舍于1966年老舍自沉于北京太平湖,终年67岁。

作品与风格

老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

语言——幽默、充满浓郁京味儿。

老舍是北京人,从小在大杂院里生活,熟悉北京人常用语言习惯。他以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与底层百姓生活的社会画卷。

选材——市民生活。

老舍在大杂院里熟悉车夫、工人、小商贩等社会底层贫民的生活,见到他们的悲喜人生,加上他从小喜爱的京剧与街头传统表演,浸润了老舍的善良,他的作品大多取材百姓生活,表达着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部分作品简介

《老张的哲学》从他最熟悉的教育界写起,批判了教育界的乌烟瘴气。

《赵子曰》揭露了以新派青年学生的不务正业、醉生梦死。

《二马》的通过一个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在封建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闭塞守旧却可悲可叹的命运。《骆驼祥子》讲述祥子几次买车卖车,最终也没有过上自己最卑微的生活的故事,展现了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画面。

《四世同堂》约一百万字。讲述了北平“小羊圈”胡同以祁家祖孙四代为中心的众多人物在沦陷区的悲惨生活,最终觉醒抗战的故事。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汉奸的无耻,写出了知识分子的善良与懦弱,以及人民抗战的决心。

创作背景

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都伦敦回来的他见到温晴的冬天,瞬间觉得可爱迷人,他喜欢上山东的山水气候,亲切的称呼山东为“第二故乡”。抗战后,老舍最怀念的就是在山东教书的日子。该文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修辞赏析考点突破

《济南的冬天》这篇散文,作者大量运用拟人、对比、比喻、范文等修辞,却不显得华丽堆砌,依然情真意切,体现了济南冬天温晴、慈祥、可爱的特点,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文章的情感与意境在修辞的手法中完美融为一体,堪称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之一。

1、对比作用

答题模板:这句话用了对比的修辞,把……和……的(哪一方面)做了对比,突出了……(物、人)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

例: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答:这一段运话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济南冬天与北平、伦敦、热带对比,写济南的冬天既无风声、又无重雾、也无毒日,突出强调“温晴”这一特点,赞美济南是个“宝地”,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深深喜爱之情。

2、拟人作用

答题模板: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物)的……(心理、语言、动作、姿态等),把……写活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例1: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答: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晒”字写出了济南老城像一位安静祥和、与世无争的老者悠闲的晒着太阳。一个“睡”字深化了老城的悠闲。反问句用商量的口吻,好像是与人面对面的交谈,又像是在征求意见,答案却在文章里,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例2: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答: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围”展现出小山与济南城依偎在一起的亲密动作情态,“放”表现出了小山像人一样具有感情,懂得对济南城呵护和怜爱;“说”字写出小山具有人的语言。“小摇篮”则将小山写得像母亲一样慈祥与体贴,令人想起母亲在摇篮边低唱催眠曲时的安详场景,本来写济南的地理位置,却写出温情慈祥的一面。

例3: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答:这句话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把分布不均匀的雪比作“带水纹的花衣”,一个“穿”字,使山坡的静态的雪景富于动态,写出山坡富有层次的美感。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例4: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答:这句话用了拟人和拆词的修辞,把“害羞”拆开成“害了羞”,使整个句子音律和谐,也描绘出薄雪具有人的感情和神态,生动写出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体现出作者对“薄雪”的喜爱。

例5: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答: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不忍”一词使水人格化,把水写得脉脉含情,水的心理和神态得以完美展现,垂柳也像人一样有爱美之心,也会有照镜子的动作。体现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手写笔记

济南的冬天拟人的修辞手法含义(七上语文济南的冬天拟人修辞考点突破)(1)

济南的冬天拟人的修辞手法含义(七上语文济南的冬天拟人修辞考点突破)(2)

济南的冬天拟人的修辞手法含义(七上语文济南的冬天拟人修辞考点突破)(3)

济南的冬天拟人的修辞手法含义(七上语文济南的冬天拟人修辞考点突破)(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