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国家,国宝都是一个国家的骄傲。当国力弱时,它们可能会被外族夺走;而在国家够强时,它们则会以不同的方式回归。对于这一点,最好的例子就是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的陆续回归。

为了能保护好祖国的诸多宝物,我国出现了很多“护宝能手”,很多收藏家、专家学者都为保护国宝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些护宝能手中,有一个人不该被忘记,他就是:敬爱的周总理。

周总理一生识宝、爱宝,深知国宝的重要性,对于国宝文物,他曾在上世纪50年代对陕西文博的工作人员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到哪个地方,都爱看这些东西,因为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可以了解这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文化。

国宝九龙杯丢失惊动周恩来 国宝九龙杯丢失惊动周恩来(1)

图:周总理

全国还未解放前,周总理带领将士们作战时,就已经很注意对文物和古建筑的保护了。比如解放宁波前,他就曾再三要求三野的同志们在攻城时,一定要保护好当地天一阁的藏书楼。

而在建国后,得知有大量流失出去的文物古画被带到了香港,周恩来在国家不富裕的情况下,毅然成立了文物收购小组,开始对流失至全世界的文物进行收购。此后,大批重要文物通过各种方式被运回了国内。

受到周总理保护过的国宝数量甚多,其中有些宝物是从外国人手里要回来的,有些是他在民间发现并保存下来的,有些是他宁可得罪人也要保的。本期笔者就跟大家说一说周总理为国护宝的事。文章较长,但笔者相信大家在耐心读完后,会对总理的智慧有更深的了解。

一:与蒋介石抢《五牛图》

在周总理保护的宝物中,唐代书画名家韩滉的《五牛图》是最珍贵的之一。1950年年初,新中国成立还不到一年,日理万机的周总理收到了一封来自香港的匿名信,信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告诉总理两个信息:

其一,是说当年被八国联军抢走的千年名画《五牛图》,近日会在香港拍卖行进行公开拍卖。

其二,这位爱国人士本想自己买回来捐给祖国,但自己的钱不够,画价将高达10万港元,所以他希望周总理能介入此事,由政府出资让宝物回家。

收到这封信,周总理一刻也没迟疑。他当即向文化部下达了3条批示:

第一,立即派专家赴香港鉴定画作真伪,若是真品,立刻收购;

第二,收购后,派专人护送回北京,务必保证它的完好;

第三,今后此画要由条件好的文物单位好好保管。

作了这3条批示后,周总理还不放心,毕竟派专家去香港还需要时间。所以他当即又给新华社香港分社秘书黄作财发了一封急电,电报上只有8个字:不惜代价,抢救国宝。

国宝九龙杯丢失惊动周恩来 国宝九龙杯丢失惊动周恩来(2)

图:周总理

周总理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他很清楚这幅画的价值。韩滉是我国唐代最有名的画师之一,他画的牛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神作,赵孟頫称其为“稀世名笔”。而这幅《五牛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同时它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纸本中国画,它的价值不言而喻。

这幅《五牛图》本来一直藏在皇宫里,八国联军入京时,与众多宝物一起被老外抢走了。到这次现身香港前,很多收藏家都以为它已经被毁了。

谁知,此画被带到海外后,一直被外国收藏家收藏。上世纪40年代,中国民间收藏家吴蘅孙辗转把它买了回来,一直秘密保存当成了传家宝。由于近期吴家企业破产,吴蘅孙才不得不忍痛割爱:拍卖《五牛图》。一时间,香港文玩界都热闹了起来。

接到周总理的急电,黄作财也不敢耽搁,他找到了哥哥黄作梅。黄作梅是当时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在周总理的指挥下秘密负责为国收购各类文物,周总理对黄家兄弟十分信任。

两兄弟觉得此事重大,不敢对外声张,决定一起秘密行动。但事还没有开始办,他们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10万港币的钱从哪儿来?凭他们自己凑,是凑不出来的。

与此同时,对于这幅《五牛图》,还有两股势力想抢:

一股是一些老外收藏家,他们一个个“财大气粗”,志在必得。上世纪50年代的香港,还在英国人的统治下,这些老外在古玩市场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如果国宝被他们买下,那就意味着它又一次将流失海外。

另一方是蒋介石,对于这幅名画,老蒋也很有兴趣。他专门组织了一队“抢画小组”,还专门拨了巨款。对于这次抢画他显然是信心满满,甚至已经准备好了护名画去台的船只。同时为了配合抢画小组的行动,他还派了在香港的专业特工出手。

对于这一情况,周总理也早就预料到了。他随后就给黄家兄弟写了封亲笔信,信中表示:只要画是真迹,马上可以去香港的中国银行拿钱!

国宝九龙杯丢失惊动周恩来 国宝九龙杯丢失惊动周恩来(3)

图:周总理

能在国家经济艰难时期,直接让他们去提钱,此时兄弟俩自然明白,对于这幅名画,周总理是高度重视的,我方也一定要拿下。为了能顺利地拿到画,大哥黄作梅做了周密的安排。

他让弟弟黄作财在明,天天提着装有“巨款”的箱子,频繁出入拍卖行以吸引国民党特务们的注意,与他们在明面上周旋。

同时,黄作财还通过自己的关系,在拍卖界放出消息,称画有可能是假的。这一消息显然让很多个人收藏家对画作失去了兴趣,老外们个个将信将疑。

而大哥黄作梅自己则在暗,通过各种方式接触神秘的画主人吴蘅孙。他对吴蘅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吴蘅孙深知自己作为中国人该让国宝回归,便只以6万港币的价格悄悄卖出了这件国宝。

最终,这幅《五牛图》就这样没有经过拍卖,在老蒋的“抢画小组”还摸不着头脑时,就安全地回到了国内。如今,它被珍藏在故宫博物院里。传世名画终归来,周总理也松了一口气。可以说,如果没有周总理的重视和安排,这件国宝咱们很难夺回。

二:关键时候站出来,保护颐和园画廊

在周总理一生保护的国宝中,除了一些名画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古建筑。

上世纪60年代初,有人提出北京的交通很紧张,想在故宫中间建一条马路方便大家。这一建议,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周总理很清楚,这就意味着故宫的部分墙体要被拆除,他当即明确表示:决不能拆。

同时受到周总理保护的,还有恭王府。恭王府是清代建筑中的绝对精品,大量古代的建筑手法和艺术,都在这座王府里被发现。但在烽火岁月里,它和圆明园一样,都遭到了破坏。建国后,周总理亲自过问恭王府的重修事宜。1962年,在恭王府发现康熙题写的福字碑后,周总理十分高兴,将此碑命名为“天下第一福”。

国宝九龙杯丢失惊动周恩来 国宝九龙杯丢失惊动周恩来(4)

图:福字碑

1965年,北京市为了建地铁,专家们提议拆除正阳门。对于这一方案,周总理坚决不同意,但诸多专家都表示除此以外没有别的办法。周总理不死心,他叫来秘书说:“备车,去正阳门”。他仔细地看了周围的地势后,又把地铁设计师都叫了过来,让他们把路线向南偏,就这样正阳门被护住了。

当然,最让周总理挂心的还是颐和园的保护,为了护住颐和园他没少得罪人。

颐和园是清朝的皇家园林,共占地2.9平方千米,坐落在北京西郊。整座园林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模拟杭州西湖的样式建造。当年乾隆花了448万两白银来改建它,其中各种亭台设计都令人赞叹。

1900年,颐和园遭到八国联军的破坏,园内大量珍宝被抢。而后又在军阀混战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就算是这样,作为“皇家园林博物馆”的它仍然对我国建筑领域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所以在建国后,1961年3月份,颐和园成为了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了保护。

但在60年代,随着“破四旧”的提出,很多人扬言要:挖掉万寿山,填平昆明湖。如果真的这样做了,那整个颐和园的建筑将受到毁灭性的破坏,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这些人把颐和园东宫门外的过街牌楼,当成了首要拆除目标。他们找来梯子,准备登上牌楼下手。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周总理耳朵里,他立刻让秘书到现场,对这些人说了一句:颐和园的牌楼必须保护,不准拆除。这些人知道是周总理的话,当然不敢不听,只能作罢。就这样,这块牌楼就被保存至今。

牌楼是保下来了,但周总理生怕他们还会打其它文物的主意。于是不久,他就亲自来了一次颐和园。

以往总理出行时,都是极低调的,但这一次他却没有做任何掩饰,带着警卫就走进了颐和园。

他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想用自己的影响力,让所有人都明白他保护文物的决心。

在颐和园走了一圈后,他来到了长长的画廊前。这座画廊就是大家现在能在颐和园看到的,位于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的画廊。整座画廊全长728米,光是柱子就有548根,它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国宝九龙杯丢失惊动周恩来 国宝九龙杯丢失惊动周恩来(5)

图:颐和园长廊

可能很多朋友还不清楚它的价值,且听笔者细细说来:首先,它对我们研究建筑史很有价值,每一根柱子都做了精心的安排,明暗高低都极为讲究;其次,画廊上的每一根梁上都绘有彩画,一共有14000多幅,画师们把数千年的中华历史文化,都一一画了进来,所以它对咱们研究古文化和绘画史,都有极高的价值。

周总理看着这样的长廊,驻足了许久。旁边有人群众很快认出了总理,都纷纷围到他身边来,也都一起来看画。

正在此时,人群中有人大胆地提了一个颇为尖锐的问题:

现在要“破四旧”,这些封建主义的东西,我们是不是要把它改画一下?

群众们一听这个问题,都纷纷朝此人看去,周总理显然也不能当作没听到。他反问对方:”你说要怎么改?”

对方觉得自己说得占理,倒也不怕,直接说:“可以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事迹画在上边嘛!”听到有人这样说,人群里很多人都表示:“说得对!”

周总理很想保护画廊,但此时如何回答对方是很考验智慧的。我们来分析一下此时的情形:如果总理直接拒绝画长征,那自然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让群众觉得在他心里长征还不如这些所谓的“封建”的东西重要,这显然是不太合适的。而如果同意了,那这些画不出几天就会被毁。

对于这个尖锐的问题,总理的回答又一次让我们见识了他的大智慧,他很坚决地说:

让谁来画二万五千里长征?谁能画二万五千里长征?你知道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包含多少深刻内容吗?二万五千里长征,我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我都画不了,请谁来画?

国宝九龙杯丢失惊动周恩来 国宝九龙杯丢失惊动周恩来(6)

图:周总理

这样的回答,确实够绝!这样说,极大地肯定了长征的意义。确实,长征中的深刻内容并非用几幅画就能体现的。同时,他也坚决地拒绝了改画的提议。提出这一建议的人一听这话,也就再无法反驳了。

参观完这座画廊后,周总理又把颐和园管理处的同志也叫来了,他指着画廊上的彩画让他们一定要保护好,坚决不能改画。但管理处的同志却仍表示为难,怕将来还会有人来闹。

听到他们这样说,本来已经打算要离去的周总理,也就不慌着走了。他留下来和工作人作商量了许久后,想出了一个妙招:先用白灰把上面的画都给盖住。

这种用白灰保护文物的办法,古代就有人用过。这样做的好处是,等到需要它重现时,只需要轻轻洗掉白灰就可以了,对画作本身不会有什么损害。也正是由于周总理的极力保护,以及工作人员的负责,如今这间画廊才得以存世,上面栩栩如生的彩画每天都会吸引来自全世界的游客前来观看。

三:巧作安排,在外宾包里寻回九龙杯

在抢《五牛图》,保护颐和园的事情里,我们看到的是周总理的大智慧。而在1971年寻回九龙杯的事情里,我们看到的则是他在外交上的才华。

1971年春天,一架波音飞机降落在上海机场,飞机停稳后27位罗马尼亚工作人员走出舱门。这批工作人员是来上海考察的,因为不久后他们的总统齐奥塞斯库将来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届时他们将在上海待一段时间。

齐奥塞斯库是中国的老朋友了,他15岁时就加入了罗马尼亚共产党,任总统期间一直跟中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先后多次访问中国。所以对于这批工作人员,上海给予了热情的招待。

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的晚宴上,却发生了一件让所有人都颇为尴尬的事。

晚上7点钟左右,上海当地为这27位外宾安排了一次非常盛大的欢迎宴会,整个宴会是极为热闹的。对于桌上的美食,外宾们不约而同地表示:这是出生以来所吃到的世界上最美味的菜肴。

为了体现我们的友好,在宴会上我们还展出了一套国宝九龙杯。九龙杯是我国古代最具传奇色彩的一类酒杯之一,整个杯体由9条龙装饰,做工十分讲究。更令人惊叹的是,当杯体内装满酒时,能通过杯体内特殊设计的倒U形管,由头朝下的四条龙口中喷出。这种制作工艺,在古代只有我国的手艺人才能做得出来。

国宝九龙杯丢失惊动周恩来 国宝九龙杯丢失惊动周恩来(7)

图:九龙杯

我国古代的诸多皇帝,都对这九龙杯情有独钟,都命御器厂打造过一些九龙杯。史书上还记载着朱元璋、康熙等皇帝,因九龙杯发生的趣事。

此次宴会中的这套九龙杯,就是我国在建国后寻得的,属于现存九龙杯中的精品。要不是当这些罗马尼亚人员是贵客,我方是不会拿出来的。此宝一出,当然是四座皆惊。罗马尼亚的这27位外宾都觉得开了眼了,个个是啧啧称赞,爱不释手。

本来看了就看了吧,偏偏就有位外宾管不住自己的手。他趁着大伙儿没注意,假装自己喝醉了,打开公文包,将其中一个九龙杯“顺”了进去。然后,他又假装若无其事地继续和大伙儿喝酒。

这一切,被会场上的一名服务员看在了眼里,她不知该如何处理,马上汇报给了上级。这下可把此次接待工作的负责人急坏了:当场把他揪出来吧,会伤两国和气,极有可能连罗马尼亚总统的访问都会受影响而取消;当没看见吧,那咱们的国宝岂不是就此要丢失了!

这可怎么办?“要不然去问问周总理吧!这两天他也在上海!”旁边一位小同志的话,提醒了这位负责人!

对呀!怎么没想到周总理。此次接待活动虽然总理没有参加,但他是很关心的。而且大家都知道,在处理这些棘手的事件中,周总理总是很有办法。不过,当时负责人也有疑虑,虽然是国宝但毕竟只是一套杯子中的一个,也算不上是什么重大的国事,日理万机的总理真的会管吗?

思来想去,负责人还是将九龙杯丢失的事一五一十地汇报给了总理,并做了深刻地反思,希望总理批评。

周总理本来在处理公务,一听这事立马放下手里的工作,非常坚定地表示:

九龙杯是国宝,一只也不能少,一定要追回来!

国宝九龙杯丢失惊动周恩来 国宝九龙杯丢失惊动周恩来(8)

图:周总理

这就是周总理对国宝的态度:一只也不能少!但如何追回,周总理在房间走来走去,他表示:“要在不伤感情,又不影响国与国的友好关系的情况下追回来”。

想了许久后,他又问负责人:“接下来,你们还为这位贵宾安排了什么活动?”负责人如实地表示:“宴会结束后去上海杂技厅,看杂技表演”。

总理听到他这么一说,愁容立马就消失了,显然他有了主意。他让负责人走近,然后对他说了自己的一系列安排,负责人听了也抿嘴笑了。

接下来的事,就让大伙儿拍案叫绝了!负责人按照早前定好的安排,把这27位外宾都带到了上海杂技厅。一个个精彩的节目,让外宾们看得目瞪口呆。到了最后一个节目时,一位魔术师登场了。

他拿出了3只九龙杯,放在了台上的桌子上,请大家仔细看好,称:“我一会儿要让其中一只杯子消失!”。然后又拿出一把假“枪”,只听“嘣”地一声,桌上的九龙杯由3只真的变成两只了。

台下的观众个个都在猜,杯子去哪儿了。只见魔术师缓缓地走下台来,来到那位偷九龙杯的外宾面前,笑着请他打开公文包。这下,那位偷杯子的外宾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他红着脸配合着打开包,拿出了九龙杯。观众还真以为这就是一场魔术,都鼓起了掌。

就这样,这场偷杯事件圆满解决了。此后,这件事就成了最经典的外交案例之一。从这件事,我们不难看出,要护住国宝是要讲“战术”的。

国宝九龙杯丢失惊动周恩来 国宝九龙杯丢失惊动周恩来(9)

图:周总理

除了以上笔者和大家提到的九龙杯、《五牛图》、颐和园、正阳门、恭王府之外,周总理还为国护住了许多珍宝文物,可以说他确实是我国最牛的“护宝能手”。正因为他识宝、爱宝,所以很多民间的收藏家要献宝时,都很信任他。这些人但凡是得了什么珍贵文物,都愿意第一时间汇报总理。

“我到哪个地方,都爱看这些东西,因为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周总理上世纪50年代说过的话言犹在耳。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宝都陆续回国,这一切正如总理所愿。谨以此文纪念周总理,以及所有默默无闻的护宝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