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荷花何处归(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1)

夏天到了,故乡弯弯的小河里,清清的池塘中,就有了层层绿意、无限风光。一片片圆圆亮亮的浮萍,一株株亭亭玉立的荷叶,还有蔟簇菱角、丛丛芦苇,把夏日水乡渲染得清幽怡人。

那些绿青蛙、花青蛙从密匝匝的浮萍里钻出来,捉迷藏一般,忽地纵身一跃,跳到了硕大的荷叶上,“咯呱、咯呱”唱着欢快的歌儿。凉爽的夏风拂过,送来莲荷之香、青萍之韵......

浮萍是夏天水泽里的小精灵,它们生于水田、池沼或其它静水水域,小小的圆圆的,飘飘浮浮,随波逐流,自由自在。浮萍为多年生漂浮植物青萍或紫背浮萍的全草,种类达15种之多,常见的有青萍、圆心萍、苹果萍、微萍、紫萍、槐叶萍、水葫芦等,它们生于水长于水,无落地之根,或聚或散,随水漂流。

关于浮萍的谜语,小时候,我从村里老人所讲名医李时珍采药的故事里得来,印象特别深刻。相传李时珍出门采药,来到了河汊纵横的水乡,在一只小船上,老渔翁让他猜一种神奇的草药,说道:

天生灵芝本无根,不在山间不在岸。

始因飞絮逐东风,泛根青青泛水面。

两个小孙子也争先恐后要破迷,一个说:“有根不带沙,有叶不开花。最爱随风飘,江河都是家。”另一个道:“有根不着地,有叶不开花。整日随风飘,四海就是家。”他们猜谜的谜底都是浮萍。

从老渔翁那儿,李时珍知道了浮萍不仅鱼儿爱吃,也是优良的猪饲料、鸭饲料,而且它还是一种草药,有发汗、利水、消肿毒之功,以带根全草入药,可治风湿脚气、风疹热毒、衄血、水肿、小便不利、斑疹不透、感冒发热无汗等症。

借问荷花何处归(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2)

从这三则谜语中可以看出,浮萍终生漂浮在水面上,随波而动,古人常以此来比喻飘泊无定的身世或变化无常的境遇。魏晋时期文学家曹植作有《浮萍篇》,首句:“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诗人以浮萍起兴,比喻荏弱的女子命运如浮萍,飘忽不定,任人摆布,孤立无助。其兄曹丕作有《秋胡行.其二》,首句说:

泛泛绿池,中有浮萍。

寄身流波,随风靡倾。

意为男子所爱恋的女子身世像绿水之中半塘浮萍,随波微动,娇弱可人,一场风来,就会翻卷漂浮。正因为浮萍的柔弱轻浮,古人认为,浮萍为杨花柳絮所化。魏晋时期文学家傅玄在《杂诗》中云:

浮萍蔽绿水,杨柳何依依。

繁华正葳蕤,浮云含愁气。

虽然浮萍长势茂盛,遮蔽了脉脉绿水,可它那杨柳之态蕴含无限清愁。元末明初诗人胡奎在《浮萍词》里说得更明晓,诗曰:

半随波浪半黏沙,漂泊东西不恋家。

莫怪生来无定迹,只缘根本是杨花。

浮萍这种漂泊无定、无家可依的秉性,原来它的根本就是杨花所化。晚清词人蒋春霖在一首《卜算子》中说得更干脆:

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

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

借问荷花何处归(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3)

对总在路上、聚聚散散的诗人来说,浮萍恰是匆匆过客、惺惺相惜的象征。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洪州写下了千古名赋《滕王阁序》,文中有:“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之句,意思是说,关山重重,攀登实属不易,谁能理解攀登人的艰辛?我们如浮萍一样,都是聚散有时之人,都是匆匆而过之客啊!

南宋布衣诗人谌祜有《句》云:“天地浮萍云聚散,江山罨画月西东。”也十分直白的用浮萍抒发了内心的情感,正应了《红楼梦》第七十二回的一句俗语:“浮萍尚有相逢日,人岂全无见面时。”旅人也好,情人也罢,飘飘忽忽一生,总要见面的。

清初诗人施闰章在其《浮萍兔丝篇》中,便有关于浮萍、菟丝子缠绵悱恻的情节:

浮萍寄洪波,飘飘束复西。

兔丝罥乔柯,袅袅复离披。

兔丝断有日,浮萍合有时;

浮萍语免丝,离合安可知!

男女情感之事,谁也说不清、道不明,正如诗中所言,“浮萍语免丝,离合安可知!”

借问荷花何处归(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4)

在壮志未酬、宏愿难遂的仁人志士眼中,浮萍又成了别样身世的象征。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名篇《过零丁洋》中说: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述说诗人漂泊无定、碌碌无为的际遇,表达志愿不得展、报国空无门的无奈。清末秀才、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采桑子》词中,表达的愁怀更令人刻骨铭心,下片为: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

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人生如浮萍,由命不由己,悲也好,喜也好,漫天飞舞之后,都归于沉寂了,都化作了一江碧水上那点点随波逐流的浮萍。

不过,浮萍所营造的意境并非都是凄凉悲愁的,它还是夏日一道清新迷人的小风景。夏天河渠边、池塘畔是孩子的乐园,可赤着脚丫戏水,可光着身子游泳,还可撑着船儿采莲,眼睛所见、俯身可摘的,就是光光滑滑、圆圆亮亮的浮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池上》一诗,最为形象地描绘了孩提时戏水采莲拨青萍的情景,诗云: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孩儿撑船偷采人家的白莲花,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上原先厚厚密密的浮萍,却留下了一道船儿划过的痕迹,暴露了孩子的行踪,好有生趣啊!

借问荷花何处归(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5)

炎炎夏天,坐在河边、水塘旁的林荫里或竹林下,大人们还可以消夏纳凉,望着一泓碧水,两片浮萍,几处荷影,一丝丝凉意油然而生。北宋诗人周邦彦和古代许多士大夫文人一样,在仕途不得意时,总是想回归故乡。他在《隔浦莲近拍·中山县圃姑射亭避暑作》词中,通过描写园圃中优美的夏景来寄寓思乡之情,消解夏日燠热和心中苦闷,词曰:

新篁摇动翠葆,曲径通深窈。

夏果收新脆,金丸落,惊飞鸟。

浓霭迷岸草。

蛙声闹,骤雨鸣池沼。水亭小。

浮萍破处,帘花檐影颠倒。

纶巾羽扇,困卧北窗清晓。

屏里吴山梦自到。

惊觉,依然身在江表。

词中的水亭畔有新竹摇曳,有曲径通幽,有岸草迷离,有骤雨后蛙鸣虫唱,有浮萍划破后留下的水道,倒影着檐影帘花......一帘幽梦酣畅淋漓,可梦醒时分依然是躲不开的现实啊!北宋后期诗人谢逸也爱做“萍风”梦,他在《千秋岁·咏夏景》的诗句里云:

梅雨过,萍风起。

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

诗人的夏梦被青萍风吹过,被黄梅雨打过,倒是酣然,一梦到湘江之边、到吴山之顶......

-作者-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