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骏声老师,粤剧文武生、国家一级演员、有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目前最年轻十大粤剧名伶?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目前最年轻十大粤剧名伶(著名粤剧文武生黎骏声有着怎样的粤剧人生)

目前最年轻十大粤剧名伶

黎骏声老师,粤剧文武生、国家一级演员、有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相信当时的前段时间大家都有通过媒体网络报纸留意到广州粤剧院改制之后推出第一个节目就是“广府华彩”,广府华彩就在他们广州第一间旅游剧场上演,黎骏声每晚都在那里驻场演出。广府华彩当时的演出情况是怎样的,广府华彩当时这段时间主要为了迎亚运,迎亚运市里有搞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因为会有来自全亚洲的嘉宾客人,观众外国人多吗,暂时还不是很多,可能过几天就会多一些,而且这还有个知名度的问题,因为他们的旅游剧场从当时7月份才开始,而且毕竟对于广东粤剧市场来说是个新生事物,所以他们认为还需要一段时间慢慢推广,就算外地来的朋友、国内国外都好,来了之后肯定会向当地人询问有什么地方特色的东西,慢慢地他们在当地造成一定影响之后到那时候可能就会多一些人来,目前来说还是、不过当时这几晚演出效果还是不错,观众的上座率不错。

黎骏声出生于粤剧世家,父亲黎树权、母亲林玉梨都是茂名市粤剧团的主要演员,受到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影响,他从小就喜爱粤剧,从7岁起,他开始练功、压腿、下腰、打翻,这成为了每天必做的功课。不久之后,黎骏声就正式拜团里一位文武生为师,从此训练更加严苛,这时候的黎骏声吃的苦是同龄人难以想象的,但是这为他日后的艺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说到他可以同时驾驭那么多不同行当的角色,这和他小时候打下很坚实的基本功是分不开的。黎骏声声哥的爸爸妈妈都是粤剧演员,所以在他七岁时就开始学戏,他有两位启蒙老师,一个须生一个花旦,其实一位是他爸爸、一位是他妈妈。是不是耳濡目染喜欢上粤剧。小时候会排斥吗,不会排斥啊,那他真的很神奇,包括伍燕她之前采访的许文杰,如果爸爸妈妈干粤剧,很多都很不喜欢,他言不一样,这是有区别的,这是由于他们生长的年代不同,他们那些、“像我们现在可以大言不惭叫他青年演员”,他们生长的年代都是80后,有的甚至是90后,那时候已经是文化娱乐非常丰富了,黎骏声说,但“我们"小时候成长的时候,没有,要不就是电影,要不就是戏曲,就是很黄金的时候,那时候是文革后期,他们小时候看的就那些,没别的了,电视也没有。他们接触最多就是粤剧,由于他是世家,他父母都从事粤剧工作,你整天看到的都是那些,再加上当时样板戏也很精美,样板戏的舞台形式已经很精美。要是你整天看着,就会很喜欢。会不会自己向爸爸妈妈提要求“教我做戏吧”,那时候他记得不是教我做戏这么说的,是叫他教自己翻跟斗,就是男孩子调皮。那时看别人在样板戏里打翻,像《杜鹃山》、《沙家浜》,那些打翻很厉害,还会用弹板,好羡慕哦。那是他爸爸教他的吗,不是,反而是妈妈教吗,不是,说的是开山师父,他还有一位开山师父,他当时是茂名市粤剧团的文武生他叫黄玉星,他才是黎骏声他所谓的开山师父,黎骏声他的跟斗全是他兜起的。他爸爸主要教他那些最基本的,最基本的压腿、踢腿,每天起床第一时间谷鱼,也就是俯卧撑,还有开一字(劈腿),爸爸肯定下不了手,肯定要交给别人来开,但还是很痛苦的一件事。觉得他是从很专业很系统的方向培养他,像是奠定了他日后肯定是吃这碗饭,也不是的,当时来说还是读书为主,一边读书一学学戏,每天早上天蒙蒙亮五点多起床,练功练到六点多,拿着个包子或者馒头就上学了。童年的时光真是很开心,不仅是开心,还很辛苦,他练功的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好的环境,还有排练场,那是大人排戏用的,他师父带着他又不想去些人多的地方,要是去公园,一练功就会很多人围着看,这就会妨碍练功,所以他们就会去些很偏僻的地方,那时候70年代,尤其茂名人口还比较稀疏、人不是太多,很容易能找到个偏僻的树林、有块草地那种地方,他练功只有一块小毯子,大概1x2米,那是他爸很早以前不知从哪儿找来的像是边疆那边少数民族地毯似的,铺上了就在那上面跳,练着练着就会烂了。他在上面走虎跳、翻跟斗之类,走着走着就会走出一条“路”来,那些草都被自己踩死了,都踩死了,就剩下那张毯子,打在毯子上,打着打着毯子就烂了,烂了就折起来,反正只要起撞脚时脚撞在毯子上就行,不用撞在砂石地上,毕竟小砂子会硌脚,都是这样练,那时很艰苦,但很感谢他老师,因为难得有人这么认真用心地教。他真的很用心地教、很负责任,而且他当师父很吃亏的,练得好还要奖励,要买糖啊饼干啊,有零食吃的。

12岁的他,得到了人生里面第一个踏台板的机会,他在《万水千山》当中扮演一位小红军,舞台上的黎骏声童子功十分了得,引来台下阵阵喝彩。说起他第一次踏台板12岁,演一位小红军,还记得吗,记得,很深刻印象呢,其实由于大家都知道他的家庭背景,所以学校的文艺活动经常会找他参加,但都是歌舞一类,那只是玩儿,但真正登台是在打倒四人帮之后,出现很多反映老一辈红军革命家的作品,其中一个就叫《万水千山》,这个既不是纯粹的粤剧,也不是话剧,是综合很多元素的。当时演出的阵容都很大,当时演员有120多人,对于茂名市这种地级市来说阵容很大,他是有份参演吗,黎骏声他是演其中一个小红军的角色,像是通讯员这样吧这个小红军,这角色戏份重吗,都还算蛮有戏的,不只是跟出跟入,有台调有场口的,那么上哪儿找这个角色人选呢,因为《万水千山》里有几场戏,像是大渡河之类的,他们就想找个小鬼、一个小红军,然后就看中了他。因为他们知道他平时练功,有打翻的功夫,可以打十来个级翻,导演说这功夫那里可以用上哦,渡河的时候可以安排他掉下水,可以设计动作一路打翻过去,再打翻回来。那这演出很出彩,所以这找谁呢,“那个谁的儿子不错啊",他那时还在读书呢,回来之后爸爸妈妈问他,愿不愿意去啊,他说“不知道啊,练功就是练功,不知道上台怎么样”,自己不知道能不能行的,你们说行就行吧,爸妈说还是先问老师吧,看看会不会耽误学业,一问老师,老师说好啊,赞成,于是剧团就写信给学校借用,用了一年。记不记得第一次出场的情形、紧不紧张,肯定爸爸妈妈在边上,他发现他们比他自己紧张,他那时真叫做初生之犊,什么都不懂,一点都不知道怕,他一心想的只有等下我的跟斗要怎么翻,千万不要失手,师父会关照,看好台口位置不要给翻下去了,关心的都是这些事情,但观众的概念当时真是一点都没有,因为太小了都不懂这些,比如万一我做错了观众会不会喝倒彩,这些都不会去想,没有心理包袱。因为他最重头的只有翻那排跟斗,所以他的压力只在翻跟斗上,当时演出有掌声吗,肯定有吧这么小的小朋友,有吧应该。不过不太记得有没有掌声了,那时也不懂享受,现在就会享受了比如演出后,只是庆幸没有做错,还好没有被老师骂。接着还有演出,一年中排了两个戏,另外还排了《蝶恋花》,黎骏声他在里面演毛岸英这个角色,演杨开慧被捕入狱那段,那段时间刚好毛岸英也很小,刚好合适,就一起演了。这个戏对他来说,表上就有要求了吧,不只是身段和打翻了。是啊有要求的,但别人都跟他说,不用想了长大肯定是做戏的。天生就学得快吗,因为他一上来就能入戏,该要哭就哭,该要开心就开心。他画也能在台上哭吗,因为戏会带着你的情绪啊。

黎骏声在1980年正式进入茂名市粤剧团当演员,无论什么角色,只要有开口的机会都不放过,直到1983年他主演了自己粤剧生涯中的第一部古装粤剧《庵堂认母》,在茂名市粤剧团里他先后担纲主演了《喋血情鸳》、《风雨泣萍姬》、《王化买父》等大型剧目,在粤西地区开始拥有稳定的观众基础了。

之前是小童星,小童星长大之后终于如家人所愿,就真的进入粤剧界了,第一个加入的剧团就是茂名粤剧团,记不记得当时的情形是怎样,当时进去不是马上让他担正的,是不是,他刚进去还很小才十几岁,因为刚读完初中、才十几岁的样子,因为读书不是那么聪明,是他比较喜欢做戏,是,演戏也有些分神。因为读书不太行,父母一般都会为子女日后打算,考虑之后说,要入行迟不如早,如果你决定要往这方面发展的话,那就不如早一些,早一点,好吧那就进剧团,当时进剧团还要名额指标,因为他不是读戏校的,粤剧学校毕业过来就是中专业,所以他只能先做临时工,当时只有十几岁不可能让你担戏,没戏给你演啊,只能做手下,做打仔(五军虎),一路往上做,做着做着就有些大一点点的配角,就是一步一步来。做到、他也不是很记得了,做到多少岁呢,大概是18岁的样子,好像是18岁,这个印象比较深刻,就做到一个比较大的角色了,有角色名了,不仅是有角色名,很多配角都有名字。那真的算早了啊,18岁担戏,这还不算担戏,他记得当时那部戏叫《庵堂认母》。那他觉得自己当时完成得好吗,不好,那时候的自我认知能力还是比较低,很多戏只是靠别人来讲,这方面他很感谢他的师父和父母,他们进来(后台)肯定都是说不好的,这不就会很打击吗,不会不会,他们说你三分,那么会有一分是好的,有两分是不好的,这样你才觉得总是不好,才不断去提高,这对你的提高是有好处的。

1992年,因为机缘巧合,黎骏声得到红线女老师的赏识,将他从茂名市粤剧团调到广州红豆粤剧团,遂改艺名为小新马,在红豆粤剧团的八年表演生涯里,黎骏声又得到了进一步的长进。在茂名团干了几年之后,接着就被我(他)们的粤剧大师红线女发现了,是啊,她是来看他做戏吗,她不是,这又是一个幸运,所以说有很多幸运集中在自己身上,当时黎骏声他是因为怎样的机缘来到广州呢,就是因为当年粤西粤剧团的孔雀屏老师,由于她团里有些变动、想找人,就找来他们团,因为她和他父母都是老交情,都是从粤西粤剧团出来的。说:“你能不能让你儿子来我们这儿啊”,“不行,我们还打算培养他慢慢在团里上来呢”,“就算我们肯放他,上级单位也不肯啊”,于是没有办法就搁置了。后来有次她来广州跟红线女老师交谈,那时候已经是90年了,红线女老师组建了小红豆粤剧团,小红豆粤剧团以青年演员为主,闲谈中说起,你们粤西有没有好的青年演员可以介绍过来,“哦有一个啊,介绍给你看合不合用吧”,这种情况下就介绍过来了。一看之下,红线女老师也很厚爱,把他调了过来小红豆粤剧团,她过去看他吗,不,是黎骏声他来广州,就是他去拜访她。会不会要唱一段,要啊、要“过堂"啊,要唱两段,做一下手脚(身段),因为有句话叫做“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人家一看就知道你有多少斤两。他都做了那么多年了,她一看之下觉得还可以。就这样调过来小红豆粤剧团,这就很幸运来到小红豆,得到红线女老师不断的教导,对他整个艺术各方面是个比较大的提升。说到红线女老师把他调到小红豆之后,还给他取了个艺名,叫做“小新马”,为什么会给黎骏声他取这个艺名,他言,红老师她比较注重流派传承,他们平日闲谈,她也亲口提及,其他外地剧种包括京剧,流派传承是做得非常好的,一派一派是做得非常好。红线女老师一直很希望粤剧也能做成这样,系统化一些、严谨一些,当时小红豆几个她都希望可以传承流派,包括有学老马、马师曾的,学马、红他俩的肯定有的,她见到他之后,感觉他的声音条件可塑性比较强,她便纵览当时粤剧界的大老倌,看哪一家比较适合他,当时她是比较倾向他去学何非凡的,但可惜何非凡已经去世了,想来想去,她还是想到新马师曾,取小新马这个名字她有征求过新马师曾老师的意见,征求意见,经他同意才用了小新马这个艺名。

进入红豆团之后他得到了很多锻炼的机会,那时候他真是什么角色都做,什么都做,首先他做过《搜书院》,《搜书院》他肯定不会演谢宝,《搜书院》他就演张逸民,那个书生。还有《苦凤莺怜》,演那个将军。其实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做其他行当时候很多东西是可以融会贯通的,是的,他认为任何角色对演员都是锻炼。如果你能完全驾驭这些角色,对你而言绝对是一笔财富。要说一个很有趣的插曲,很多人说黎骏声声哥的模仿能力非常强,有次伍燕她在南方剧院听他唱,好像是B腔,不知道是《西楼恨》还是别的,他连B哥(陈小汉)什么时候跺脚都学去了,在台下他们都笑得不行。其中一句“神伤意懒”,他记得B哥跟他说过,他说这里怎么处理呢,神伤意懒,这是一个大反差,神伤,就是伤神、内心比较激动,所以神伤要这样,接着“意懒”就真要唱出“懒”的意味。广东粤剧院院长倪惠英说,声哥当然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文武生,他已经在舞台上当时摸爬滚打了二三十年了,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舞台经验,她觉得他是一个很有天赋的演员。人很聪明,特别是他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她觉得他真是有点“玉喉"的感觉,他的唱腔很有韵味,很醇厚,她觉得这是他的优长,所以也得到很多观众的追捧和爱戴。近几年他创作的角色她觉得都是非常精彩的,她比较喜欢他有一定深度的,比如《花月影》、《三家巷》等等一些戏,都演得非常有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