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乎,治乱之理,岂非系于人君之用贤与不用贤哉!当昭烈之狼狈奔走,以未得孔明故也。后主之克守前烈、为敌国所畏者,以孔明在相位故也。其用黄皓、陈祇而丧国败家者,以孔明既殁故也。贤人为国家之宝,岂不信哉!”

乾隆的能力有多强(乾隆是如何用人的)(1)

​上面这段话出自乾隆皇帝的《乐善堂全集定本》卷四《蜀汉兴亡论》,从中可以看出乾隆帝早在当皇子的时候,就充分意识到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即位后,他十分注意人才的选拨、任用,认为国家治乱兴衰在于用人是否得当。人存则政举,人亡则政息。

那么乾隆帝的人才观是怎样的?他又是如何驾驭人才的呢?

乾隆十五年五月,登基多年的乾隆帝已经有了相当的治国经验,他对用人方面说了下面这段话:

“安民在于察吏。各省民风,淳漓不一,政务繁简各殊,而随时整饬,必专其责于亲民之官。古称监司择守令,一邑得人则一邑治,一郡得人则一郡治,督抚有表率封疆之任,不在多设科条,纷扰百姓,惟在督察属员,令其就现在举行之事,因地制宜,务以实心行实政……有治人,无治法,诚探本之论也。”

乾隆的能力有多强(乾隆是如何用人的)(2)

也就是在这一用人思想的指导下,乾隆帝执政过程中十分注意考察官吏。他开辟了种种渠道,了解高级官吏的性格、才能、学识于政绩。甚至还把各省的督抚藩臬道府以及将军、参赞、提督、总兵的姓名写在宫殿的墙壁上,时常注意他们的言行动态。

在以一人治天下的封建时代,皇帝要想对高级官吏都能熟悉了解,确实不易。但乾隆帝做到了,他对高级官吏都很熟悉,他们的缺点优点可谓是了如指掌。从这一点看,乾隆应该是胜过康熙和雍正的。

比如乾隆四年(1739年),他告诫四川巡抚方显:“朕观汝一派实质,是以不次擢用,但抚臣须有抚臣之体。若任气偏狭,不识大体,则不可用。汝临去时,朕未曾训及此,恐汝忘忽耳,汝其勉之!”

乾隆对高级官僚在谕旨中经常加以训斥,提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并勉强改正,每一次训斥,给被训者极大的震慑,益增敬畏之心。有一次,乾隆帝指出官场中调和模棱的风气,评论了几乎所有的现任督抚,他说:

乾隆的能力有多强(乾隆是如何用人的)(3)

“今日督抚办事,有所谓上和下睦,两面见好之秘钥,貌为勇往任事,以求取信,而阴市私惠,谓有旋转乾坤之力,使属员心感。尹继善(时任两江总督)惯用此术,方观承(时任直隶总督)及巡抚中一二能事者趋而效之。惟策楞(时任四川总督)、喀尔吉善(时任闽浙总督)、黄廷桂(时任陕甘总督)尚存本色。阿里衮(时任两广总督)亦不至此,硕色(时任云贵总督)更复不能。诸臣心术才具,日熟复于朕胸中,任术取巧皆洞见肺腑,其何益之有?大臣中有以取巧的利益者乎。”

由于乾隆帝明察秋毫,洞悉情伪,官僚们不能不谨言慎行,故而在他统治的前期,吏治颇为整饬。为了驾驭群臣,乾隆帝还时常施展出出人意料的手段,或小过重责,罚非其罪,或破格提拔,一月数迁。生杀予夺,出自朕躬。大臣们天威莫测,既感自己头顶上时刻悬挂着皇权的利剑而战战兢兢,又希望沾得一点皇恩,幸得终南捷径,便可加官进爵,封妻荫子。

乾隆的能力有多强(乾隆是如何用人的)(4)

乾隆初政时在用人方面常有破格提拔之举,傅恒就是典型的例子。按说,乾隆刚即位的时间不长,理应选拔一位有资历又有威望的大臣辅佐,但他却提拔了一个比自己还小十几岁的小舅子当首席军机大臣。一个不见经传、年仅二十五六岁的青年后生,独冠朝班。这一任命,显示了乾隆帝乾纲独断,不受干扰的无限权力。

尽管乾隆帝有着过人的精力和才智,又会玩弄各种权术,但政务繁重,日理万机。一个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官僚机器,操作驾驭,常常也有疏漏和失误。一位御史曾大胆指出他明察太过、师心自用的弱点:

“臣以为自古人主患不明,惟皇上患明之太过。自古人主患不断,惟皇上患断之太速。即如擢一官,点一差,往往出任意表,为拟议所不及。此则皇上意见之稍偏,而愚臣所谓圣明英断之太过也……要使天下服皇上用人之至当,而不必徒使天下惊皇上用人之甚奇。”

乾隆帝积极提拔新人,督责群臣,形成了自己的班子。但他是绝对的专制主义的身体力行者,牢牢抓紧最高权力,不使稍又分散。他说:“我朝纲纪肃清,皇祖皇考至朕躬百余年来,皆亲揽庶务,大权在握,威福之柄,皆不下移,实无大臣敢于操窃。”又说:“盖权者,上之所操,不可太阿倒持。”

乾隆的能力有多强(乾隆是如何用人的)(5)

​乾隆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所遇到的问题,使他只体会专制集权的必要性,因而迷恋皇权至上、皇权万能。他把政治比作军事一样,必须高度集权,由君主一人决策裁断,连咨询和讨论也没有必要。

事实上,乾隆时,中国的专制体制已发展到登峰造极,即使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决策,影响作用也很微弱。曾在军机处工作过的赵翼说:“雍正以来,本章归内阁,机务即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无论宦寺不得参与,即承旨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乾隆帝始终认为,天下的治理,只能由皇帝一人负责。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大臣们都成了棋盘上的一个个棋子,只能凭皇帝摆布,而不可能有独立、主动的开拓精神。

乾隆的能力有多强(乾隆是如何用人的)(6)

乾隆帝不但很注意选用和督责高级官吏,就是一般的官吏,也不厌其烦帝亲自考察。清代原有考核官吏的三年大计,每次都要剔除一批不称职或是年老有疾的官员,但是这个制度行之日久,积弊很多,甚至徒具形式。

乾隆帝沿用雍正时的做法,轮流引见文职知县以上、武职守备以上官员,引见内外各官,一日多至百余员者,从来不严烦劳。现存的清宫引见履历单上,有很多乾隆的朱批、朱圈或写有评语,都是他点评引见的这些官员的。

不过,乾隆也很清楚,仅仅凭借一次引见是很难考核人才的。为了弥补引见时临时考核的缺点,乾隆还要求高级官吏保举人才。可以说,乾隆在用人方面是十分重视的,他通过各种渠道和办法,长期考察甄选,培养出了一大批新一代的官僚队伍。

乾隆的能力有多强(乾隆是如何用人的)(7)

​对人才恩威并施,操作驾驭,乾隆帝可谓驾轻就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手段,才使得乾隆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建功立业,形成了乾隆时期的统治风格,达到了乾隆统治前期和中期的鼎盛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