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殿于明代嘉靖年建,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紫禁城的建造者只把养心殿作为一座为皇帝临时休息而设的宫殿,仅此而已。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心殿,清初顺治皇帝病逝于此地,康熙年间,这里曾经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专门为其制作宫廷御用物品。

清朝末年皇宫里的人都去了哪(清朝皇帝所呆的地方)(1)

1772年,雍正命人打扫了养心殿,搬到这里就寝办公,自此,养心殿名声日隆。时至今日,许多影视作品中都出现了“养心殿”,使这座宫殿的知名度水涨船高。实际上,雍正并不是第一个到养心殿中办公的,一百年前,养心殿正是魏忠贤的秉笔值房,也就是所谓的办公室。

1589年,一个河北青年背井离乡,拿着亲戚朋友凑来的一包碎银,不远千里来到京城,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成为一名太监,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这个人就是魏忠贤。此时,已经22岁的魏忠贤并不适合当太监,毕竟太监均在年幼时入宫,22岁早已过了太监的“黄金年龄”。

清朝末年皇宫里的人都去了哪(清朝皇帝所呆的地方)(2)

可是,魏忠贤偏偏凭借出众的外表和高大的身材得偿所愿,成功去势成为宦官,在宫里混得顺风顺水。魏忠贤在宫中扎根后,被人随便取了个名字叫:李进忠。由于,这个新来的太监不拘小节、十分豪爽,深得主子宠爱。

可惜的是,魏忠贤此时只是宦官集团的最底层,想要爬到巅峰难于登天。但是,上天似乎特别眷顾这个年轻人,在东宫侍奉了一段时间王才人后,女主人竟为太子生下魏忠贤此生最大的贵人——朱由校。

1620年,随着两任皇帝先后驾崩,魏忠贤从小带大的朱由校坐上了龙椅,此时的魏忠贤自然跟着鸡犬升天。魏忠贤得势,在朝中风头无两,据传,有许多官员慕名而来,拜魏忠贤为干爹,称其为“九千九百岁”。

清朝末年皇宫里的人都去了哪(清朝皇帝所呆的地方)(3)

那么,为什么不是万岁呢?毕竟,万岁是自己的主子朱由校,若被称为万岁岂不僭越?魏忠贤入宫之前,只有一个女儿,谁能想到年过半百失去生育能力的魏忠贤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子孙满堂,并且,这些子侄皆身居高位。

天启四年,内阁首辅顾秉谦领着儿子拜访魏忠贤,一进门就跪在地上磕头道:“本来我想要拜您为干爹,可我怕您嫌我须发皆白,所以,让我的儿子拜您为爷爷。”兜着圈子让魏忠贤当自己的父亲,内阁首辅尚且如此,何况朝中百官呢?

内阁中另一位高官则简单得多,因自己本身姓魏,所以,省去了许多麻烦,直接认魏忠贤为叔父,还时常与魏忠贤通气:“皆新笔行书,外题曰‘内阁家报’。”过了段时间,魏忠贤的儿子孙子越来越多,其中,最出名的被人们编成顺口溜: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

清朝末年皇宫里的人都去了哪(清朝皇帝所呆的地方)(4)

魏忠贤搬到养心殿中办公,自此,这座宫殿的热闹非凡,每天前来拜见的官员无数,与上朝不遑多让。当时,魏忠贤的走狗有多少呢?史籍记载某次有个朝中大员与魏忠贤意见不合,顿时几百个小官挤进内阁推推搡搡,破口大骂不绝于耳,其他人连声都不敢吭。

并且,每逢正月,养心殿外总会聚集数不清的达官显贵,因为魏忠贤的生日就在正月三十。往往到了正月中旬,全国各地的官员就已排着队前往京城祝寿,每天院子里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全都是向魏忠贤拜寿的孝子贤孙。

“千岁”、“九千岁”之声响彻紫禁城,连住在隔壁的朱由校都能听到。

没读过几天书的魏忠贤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学富五车的文官们排着队巴结自己,就连国子监的学生也要把自己与孔子并列供奉起来。魏忠贤连这些人写的东西都看不懂,得靠人翻译成白话后才能勉强理解。

清朝末年皇宫里的人都去了哪(清朝皇帝所呆的地方)(5)

魏忠贤没有学贯古今的文化水平,也没有心机城府,甚至,连野心抱负都没有。这个平日里大方豪爽甚至被其他人称为“傻子”的家伙,半推半就获得了旁人一生都得不到的权力。

既然说到了魏忠贤,那么,我们再说说明朝时期的“党争”。

文官集团随着张居正死后遭到清算,爆发了无数场明争暗斗,这些文官结成党派,自万历起愈演愈烈。那么,何为党争?实际上就是官员根据祖籍拉帮结伙,共同追求某种政治目的而与其他“帮派”明争暗斗。

这里面,最著名的官党要数齐、楚、浙三党。这些党派之争起初只是借着朝廷这一交流平台探讨政务,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了味道,就事论事辩论朝政的越来越少,意见不合人身攻击的越来越多。党争逐渐只论党派,不辩黑白。

清朝末年皇宫里的人都去了哪(清朝皇帝所呆的地方)(6)

随着党争逐渐发展到白热化,“东林党人”加入战局,一改先前党争的政治之争及派别之争,而是直接来了场用道德标准攻击的的“正邪之争”,将鸡飞狗跳的党争升华为血肉模糊的党争。起初,东林党的组织结构并不严密,与明万历之前曾出现过的三党相似,其实,就是东林书院毕业生的集会罢了。

到了万历22年,吏部郎中顾宪成被贬谪回老家无锡,仕途无望的顾宪成索性当期教书先生,在东林学院讲学。顾宪成在无锡学子中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此后东林学院出身的官员活跃在朝堂上,这批官员被称为“东林党”。顾宪成始终强调学识、政务与伦理道德密不可分,这也就成了东林党官员们的“核心价值观”。

由于,东林学院出身的官员向来自诩为君子,所以,所有与自己理念背道而驰的人全部被划分到小人、奸邪的行列。在政治场上,意见相左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可东林党人将自身视作正统,而其他言论一律一竿子打死,很明显这种政治理念存在极大的问题。

清朝末年皇宫里的人都去了哪(清朝皇帝所呆的地方)(7)

万历皇帝驾崩后,东林党在朝中的势力越来越大,其他官员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在当时的官场中只有两条路,一是投靠东林党;二是继续坚持己见被视作异端。一时间东林党在朝廷的风头无两,就连袁崇焕这样的挂按原也被其视作奸邪。

东林党的作风有些类似于如今的“道德绑架”,东林党人以自己的道德准则约束所有官员,被扣上奸邪帽子的官员被逼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本来身为统治者的皇帝此时应该站出来,可是,朱由校一心一意只热衷于木匠事业,无暇顾及官场乱象。

此时,走投无路的官员们不得已之下,纷纷选择投靠东林党,或是追随当时势力极大的魏忠贤。

清朝末年皇宫里的人都去了哪(清朝皇帝所呆的地方)(8)

依照东林党人的价值观,魏忠贤无疑是朝中奸党的首脑,也是东林党的首要敌人。在这样的背景下魏忠贤只能选择与走投无路的“小人”们联手,铲除东林党。政治格局中并没有绝对的崇高与绝对的卑劣,是无绝对,走上两种极端的政治思想都是极其危险的。虽说,绝对崇高的政治观冠冕堂皇,在表象上代表绝对正义,但是,这群人对政治的威胁堪比奸佞。

很快,“奸佞”们列举了一份东林党名单,将这份名单转呈给魏忠贤。为了让文化水平不高的魏忠贤能够读懂这份名单,这份花名册的形势效仿了《水浒》中天罡地煞的排位,分别由重及轻的列举了奸党们要铲除的对象。魏忠贤虽说大字不识一个,但是,平日里坊间评书还是听过不少的,他兴高采烈的将这份黑名单递送到皇帝手里。

朱由校也是个文盲,他的文化水平比魏忠贤更糟糕,连《水浒传》都未曾听过,于是,魏忠贤耐心的将水浒传的故事讲给朱由校听。朱由校听了梁山好汉们曲折离奇的故事后拍手叫好,高呼:“原来东林党是一群梁山好汉啊!”搞得魏忠贤哭笑不得,最终,只能将这份名单雪藏起来,不再向朱由校提起这件事。

清朝末年皇宫里的人都去了哪(清朝皇帝所呆的地方)(9)

虽说,诛杀东林党得不到皇帝的支持,但是,魏忠贤仍按照名单上的顺序将东林党人依次惩处。史籍记载:“当忠贤横时,宵小希进干宠,皆陷善类以自媚。始所击皆东林也。”到了后来魏忠贤的动作越来越大,在东林党人周围设下层层埋伏,但凡触及这些陷阱的官员全部当成东林党人迫害。

天启四年,几十名官员被打入大狱,其中,有十几人死在狱中,朝中被贬官者多达二百人,降职的更是不计其数。那时候,东厂的缉捕人员四出横行,凡他们缉访过的地方,不管情况是虚是实,都被整得稀烂。外戚李承恩,是宁安大长公主的儿子,家中藏有公主赐给的器物,魏忠贤诬告他盗窃乘舆服饰等禁物,将他判了死罪... ...

... ...中书吴怀贤读杨涟的奏疏时,击掌赞叹,家奴将他告发,结果怀贤被杀死,家也被抄了。武弁蒋应阳为熊廷弼讼冤,立即被诛死。民间偶有言语触犯了魏忠贤,便被捉拿杀戮,甚至,被剥皮、割舌... ...被杀者不可胜数,人们路上相遇,只能以目传意,不敢言语。原本是朝中官员之间的竞争,最终,却让一个太监渔翁得利。

清朝末年皇宫里的人都去了哪(清朝皇帝所呆的地方)(10)

魏忠贤原本只是个皇帝身边的红人,不明不白的被一群投靠自己的官员推上权力的巅峰,无限的权力使魏忠贤越来越膨胀,就像是吸食了过量的鸦片一样,目光涣散飘飘然。

1627年夏末,当了七年木匠的朱由校卧病在床,病情日渐严重,眼看着靠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魏忠贤心急如焚。一个月后,朱由校驾崩,未留下一子半女(朱由校总共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均夭折),按照祖训应该由朱姓的兄弟继承皇位。朱由检继承了哥哥的皇位,是为崇祯。崇祯上位后还不到半年,魏忠贤就被新主子一脚踢出皇宫,奉命去皇陵守墓了。

魏忠贤启程后,自京城出发,从河北收到崇祯追杀自己的消息。那夜,魏忠贤一个人守在驿站中,将亲随遣散,等着自己的宿命,此时,隔壁传来一首小曲:“势去时衰,零落如飘草… …”听完这首小曲后,魏忠贤用一卷白绫结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

清朝末年皇宫里的人都去了哪(清朝皇帝所呆的地方)(11)

之后,朱由检诏令将魏忠贤肢解,悬头于河间府,并且,将客氏鞭死于浣衣局,魏良卿、侯国兴、客光先等都被处死,并暴尸街头,还抄了他们的家。

参考资料:

『《养心殿》、《酌中志》、《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