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跨文化传播呼唤文化共享、文明交融。2019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在北京举办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方向和路径”为主题的“一带一路”高端智库论坛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会第五次会议。会上,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于丹教授提出“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保育合作的新思路。

来源:澎湃新闻

记者:汤琪

于丹近期讲座(于丹教授谈一带一路)(1)

2019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在北京举办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方向和路径”为主题的“一带一路”高端智库论坛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会第五次会议。

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于丹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题为《创新文化遗产保育合作,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致辞。

于丹近期讲座(于丹教授谈一带一路)(2)

于丹首先谈起了“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框架下跨文化传播案例的研究。她表示,世界上有很多文化中都存在相似性,我们今天说“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那么,什么才是中国故事真正在西方的落点?讲出去容易,落地难,文化是“文而化之”,我们缺的不是文明的对比,而是文明的融合。

于丹列举了大众熟知的生活领域中的案例。比如,“现在到了过节的季节,圣诞节刚刚过去,我们的春节也快要到来,圣诞节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性节日,春节是世界上最大的伦理性节日,西方很多节日是从天上下来的,是人向神的致敬,而中国很多节日都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是人向伦理的回归,向祖先的致敬,这中间有很大的比照性。”

“再比如,西方有十二星座,中国有十二生肖,马上又到了从鼠年开始新一轮的轮回,都是‘十二’。加上中国的十二时辰,人体的十二经络,以‘十二’为密码能不能开启东西方比较的桥梁,打开一个对话的契机呢?”她说。

于丹近期讲座(于丹教授谈一带一路)(3)

比较以后,于丹认为,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话语权上有太多可以去和世界完成链接的点,在这种撞击之中可以产生新的文明,这是我们“文而化之”的思路。唯有传播才有文化之间的相遇和交互的影响,唯有对话才有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和包容,而这是合作的基础。

基于这种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于丹提出,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展开文化遗产保育合作。“中国作为文化大国,我们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受到了那么多国家的支持,在文化方面可以进行共同的保育的项目。”

于丹近期讲座(于丹教授谈一带一路)(4)

那么,如何创新文化遗产保育合作,推进“一带一路”沿线人文交流?于丹呼吁,有更多单位一起来做相关的保育和修复。比如,利用“一带一路”资源,特别是财政、艺术、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援助和合作来进行共同保护。同时,推动文化遗产的综合利用,重视年轻一代的兴趣、需求和期待,发挥“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平台优势,增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和合作的互利环境。

来源:澎湃新闻

记者:汤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