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山三本书(一座山的三部曲)(1)

退耕还林后的吴起县,山川秀美。吴起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一座山三本书(一座山的三部曲)(2)

曾经“寸草不生”的南沟村,现在已是远近闻名的休闲旅游度假地。记者 张权伟摄

一座山三本书(一座山的三部曲)(3)

有赖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南沟村发展起了山地苹果产业。图为村民赵志斌在自家的果园里采摘苹果。 记者 张权伟摄

一座山三本书(一座山的三部曲)(4)

退耕还林开始后,吴起县群众每年坚持植树造林(资料照片)。

1999年至2021年11月

全省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

4130.64万亩

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

400公里

延安市累计为

1077.5万亩

山川披上了绿装

森林覆盖率达到

48.07%

植被覆盖度达到

81.3%

截至2021年10月底

延安市共设立各级林长

8235名

榆林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36%

植被覆盖度达到

60%

2022年榆林市

共设立各级林长

11126名

2021年榆林市启动

防止二次沙化

及国土绿化五年行动

完成营造林及种草

107.6万亩

治理水土流失

917.2平方公里

9月23日,阳光明媚,黄土高原白于山腹地的吴起县吴起街道南沟村的旅游度假区,载着游客的游船正缓缓地行于湖面。人们望着眼前的一片青绿,很难想象这里就是“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歌中所唱的黄土高坡。

南沟村党支部书记白涛在南沟村出生、长大,他记得小时候附近的山都是光秃秃的。1998年,党中央号召退耕还林,南沟村村民听党话、跟党走,一代接着一代干,终于使这片土地由黄变绿。

“我们最早的打算就是把山变绿,让生态环境变好。20多年过去了,我们不仅获得了绿水青山,还赚来了金山银山。”白涛看着眼前的林地,心里满是自豪。

■ 黄土坡披上“绿被子”

“以前的南沟村,山是秃的,一刮大风就是漫天黄沙,下雨天稀泥顺沟流,老百姓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站在南沟村的观景台上,57岁的村民闫志雄望着眼前的满目苍翠感慨道,“如今的南沟村变美了,这都是南沟村人用汗水浇灌出来的。”

在闫志雄的记忆里,曾经的南沟村不见树、不见绿,陪伴村民的只有漫山遍野的黄土和散落在山坡上零星的耕地,还有每逢春季就如约而至的沙尘暴。

1999年,正值羊羔最肥的10月,时任南沟村党支部书记的闫志雄,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带领村民开始退耕还林。南沟村有很多祖祖辈辈养羊的农户不愿意放弃养羊、退耕还林。闫志雄经常坐在空旷的黄土坡上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凭着南沟村人执着、不服输的性格,闫志雄决定再苦再难也不放弃,一定要坚持到底。

2000年底,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和奖补措施扶持下,南沟村村民不仅收到了玉米、荞麦和小米等粮食补贴,每亩地还得到了160元现金补贴。荒山一年变一个样,全体村民按期完成造林指标任务,得到280多万元劳务费,基本解决了贫困问题。

在植树造林过程中,南沟村还培养了120多名农民造林技术员。闫志雄以此为基础,在村里组建了一支造林队。造林队每年春秋季到邻近乡镇承包造林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造林约12万亩、绿化道路1000多公里,收入500多万元。

南沟村只是吴起县退耕还林工作的一个缩影。通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地处黄土高原的吴起县森林覆盖率、林草覆盖率分别从1997年的8.4%、19.2%提高到目前的20.3%、72.9%,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45万亩。

■ 穷山沟吃上了生态饭

2018年3月,一直在外干工程的白涛满腔热情回到南沟村,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经过考察研究,他决定立足村上的山水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造以南沟水库为中心的“一心八点”景区。

“农村也能发展旅游?”“外面回来的人不了解村上的情况,到底行不行?”“人家能在外面闯,就能在村上干成事。”……一时间,村民议论纷纷。

白涛说:“当时大家对我还存有疑虑,说啥的都有。我也没想那么多,认定在村上发展产业、带领村民致富这个方向肯定没错。”

同年,南沟村注册成立了吴起县秦风水韵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对景区进行开发运营。村里整合涉农资金1200多万元,动员村民入股资金212万元,全部投入旅游公司,变资金为股金,同时制定了分红政策。

景区打造起来了,怎样吸引外面的人来?白涛在网上查资料、不断外出考察学习经验,最终决定在南沟村打造一座网红“摇摆桥”作为突破口。

这次“试水”让南沟村一时名声大振。网红“摇摆桥”投入运营后,来南沟村的游客络绎不绝,当年景区营收突破150万元。2019年7月,入股的村民第一次领到了分红。

“南沟村能有今天的好光景,离不开党的好政策。”村民匡志武说。依靠乡村旅游,村民们在家门口有了工作,有的开起了农家乐,有的当上了旅游摆渡车司机,有工资、有分红,村民的腰包实实在在鼓起来了。

2018年至今,南沟村实现农旅总产值2950万元,累计接待游客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25万元。全村每年户均增收3000多元,人均分红59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0万元。

如今的南沟村,不仅拥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还是美丽宜居示范村,村民在这方山水田园里蹚出了“幸福路”。

■ 村民走上致富路

9月23日,记者开车行进在吴起的山峁间,随处可见集中连片的苹果树。

政府鼓励群众发展特色林果业,苹果成为首选。如今,苹果产业不仅规模大了起来,经营管理也更加科学规范。南沟村返乡创业大学生刘虎便是延安发展苹果产业的代表。

“现在南沟村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发展生态经济有了好条件,这让我对返乡创业有了底气。回家乡后,我承包了170亩土地,就是希望把苹果产业做得更大。”刘虎告诉记者。2017年初,29岁的刘虎看到家乡的变化后,毅然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回到南沟村种植山地苹果。

经过多年实践,刘虎已是种植苹果树的行家里手,他不仅获得了农民技术员和新型职业农民认证,还被评为“产业带头人”“致富带头人”。去年,为了解决果园内杂草、虫害等问题,他又发展养殖产业,逐步延伸生态经济产业链。

看到家乡发展潜力的不仅是刘虎。2017年,村民赵志斌流转了近60亩土地种植山地苹果,并建成山地苹果采摘园。

“我们敢于大胆发展苹果产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果园有问题,我会第一时间联系政府为我们请专家来。在专家的指导下,我才能种出口感、色泽都很棒的苹果。现在村上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好,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对苹果产业的发展前景信心十足。” 赵志斌说。

近年来,南沟村不仅成立了山地苹果专业合作社,种植山地苹果908亩,还成立了养驴专业合作社、养蜂专业合作社等多个经营主体。

“1996年,村民人均收入660元;去年,村民人均收入1.7万多元。村民人均收入增加20多倍,这都是好生态带来的。”白涛自豪地说,“作为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村,南沟村经过多年的努力,走出了一条‘产业融合、业态多元、结构优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完成了从黄土风沙到山水环绕的绿色蝶变。”(记者 张权伟)

“延安红、延安绿”

曾经的延安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严重。20世纪末,延安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88万平方公里,占延安土地总面积的77.8%;土壤侵蚀模数达每平方公里1.53万吨,年入黄泥沙2.58亿吨,约占入黄泥沙总量的六分之一。

1998年,吴起县率先开展退耕还林工作试点。随后的几年中,延安13县(区)先后被列入国家退耕还林试点县(区),一场声势浩大的绿色革命在延安展开。

在南泥湾,退耕还林“先锋”侯秀珍带领村民植树造林,她亲手栽下的树苗如今已长成大树;在安塞区雷坪塔村,村民张莲莲在荒山荒坡上造林1750亩,种植树木20余万株,曾经的荒山秃岭变得满目青翠。

成百上千的“侯秀珍”“张莲莲”们在退耕还林过程中,把革命战争年代的“兄妹开荒”转化为“兄妹造林”的绿色实践,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攻克”了一座座裸露的山头。

“退耕还林是陕西生态重建的关键一招。卫星图像上,在黄土高原的心脏地带,绿得最快的是延安,绿得最深的是延安,黄土高原的‘绿芯’在延安,‘延安绿’就是退耕还林的最高奖赏。”延安生态环境院士参事工作室专家刘广全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的陕北高原树成荫、木成林,青山蓝天成“标配”,正在从“浅绿”向“深绿”挺进……(张权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