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爱一个人爱到骨子里(我思故我在我懂故我爱)(1)

一篇文章对于读者的意义,只是十几分钟的阅读和思考,而作者,需要生命的积累,身心的通达,还要发自内心最真的分享。

人贵自知,亦贵自新。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思考是存在的意义所在,这背后的力量,有谁能读懂呢?

精神的丰富可以带给一个人不一样的气质,时间久了,能修养出不为人知的馨香。

肉体的管理也是人在世间所要完成的任务,李敖因为胡因梦便秘就离婚,可怜这个肉体有畅快的一面,也有憋屈的一面。

人在对于肉体的控制丧失以后,尊严也会随之慢慢丢掉,比如有一个你很尊敬的人,和你一聊天,一股恶臭扑面而来,尊敬就淡了。

这个世界,经历了,就懂了。

所以养生,就成了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先说一个快乐老人的故事。

我曾爱一个人爱到骨子里(我思故我在我懂故我爱)(2)

林类,一位百岁老人,到了春天还穿着粗皮衣,一边捡麦穗,一边唱歌,一面往前走,修然自得。

孔子到卫国去,在田野上看见了他,回头对学生说:“那位老人是个值得对话的人,试试去问问他。”子贡请求前往。在田埂的一头迎面走去,面对着他感叹道:“先生没有后悔过吗?却边走边唱地拾谷穗?”

不同的角度看人,会有不一样的心境。每每看到老人,最先浮出来的,可能是悲悯之心。子贡就是这样,觉得这么大年龄的老人还在辛苦,一定是少壮不努力的结果。

林类不停地往前走,照样唱歌不止。子贡再三追问,他才仰着头答复说:“我后悔什么呢?”

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

少不勤行:年轻的时候要多做事,您没做到,不够勤劳。

长不竞时:长大了要珍惜机会、机遇,您没做到。

所以有了一套个人推测:你大概年轻的时候不努力,没抓住机会,才穷成这个样子,年纪大了,没有老婆孩子,死亡在前面等着,可你边捡人家不要的麦穗,还一边唱歌、聊天、很高兴的样子,是何道理。

我曾爱一个人爱到骨子里(我思故我在我懂故我爱)(3)

子贡说:“您有什么快乐值得拾谷穗时边走边唱歌呢?”

林类笑着说:“我所以快乐的原因,人人都有,人生本来是快乐的,很多人却自找烦恼。

“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小时候不努力,长大了不和人竞争,所以活得长命。

“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乐若此”老了也没有老婆孩子烦我,活了百岁,也该死了,顺其自然,所以很高兴,无忧无虑。

子贡说:“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

子贡问:“长寿是人人所希望的,死亡是人人所厌恶的。您却把死亡当作快乐,为什么呢?”

林类说:“死之与生,一往一反。”生与死,不过是一来一去而已,像住店回家一样。

“故死于是者,安知不先于彼。”所以在这边死了,会不会在那边出生呢?

“故吾知其不相若矣”,所以我觉得生死没有关系。不相若就是不相等,差不多。

“吾又安知营营而求先非惑乎。”苦苦求生是不是迷惑!一般人忙忙碌碌,追求长寿,名利财色,我哪里知道这些就不是迷惑呢?

我曾爱一个人爱到骨子里(我思故我在我懂故我爱)(4)

“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者之生乎?”现在假如马上死了,到那边不能比这边更好,又有新生,这些都是无法确定的事!又怎么知道我现在的死亡不比过去活着更好些呢?

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

子贡听了,不明白他的意思,回来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知道他是值得对话的,果然如此;可是他懂得自然之理并不完全彻底。”

这段文字的背后,有很多可以思考的东西,生和死是生命的两头,对于我们更重要的,是从生到死这一段的过程,如何选择,如何做事,并没有清晰的标准。

经历是财富,知识是财富,如果不会转化,财富就没有意义。我们看到的这些文字,只是一段文字而已,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些思考。

为什么孔子说,林类是值得对话的人,但又说他懂得并不彻底,那么彻底的懂又是什么样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