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家乡戏曲河北梆子(风物河北梆子慷慨悲歌家乡戏)(1)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的“省剧”“家乡戏”,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在历史上曾有过“凡市井处,皆闻梆子腔”的辉煌,在京、津、沪等大城市一度出现过和京剧争衡的局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娱乐方式的日益丰富,戏曲艺术长期以来一枝独秀的地位受到挑战。风雨沧桑,岁月沉浮,今天,河北梆子仍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光彩照人的一枝名花,它传承着燕赵风骨,寄托着家国情怀,始终是河北人难舍难分、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

慷慨悲歌

河北梆子的艺术特点是高亢、激越、悲忍、慷慨,其唱腔属板腔体,擅长表现慷慨悲壮的感情。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尖板、哭板,以及各种引板和收板等。在表演上,河北梆子很讲究程式规范,戏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都是借助程式来完成的。河北梆子的表演程式与京剧没有显著区别,只是在剧情表达上比京剧更张扬豪放,更粗犷火爆。著名作家王蒙在散文《在声音的世界里》写道:“戏曲中最让我动情的是河北梆子,苍凉高亢,嘶喊哭号,大吵大闹,如醉如痴。哦,我的燕赵故乡,你太压抑,又太奔放,你太古老,又太孩子气了。强刺激的河北梆子,这不就是我们自己土生土长的‘滚石乐’吗?”

很喜欢家乡戏曲河北梆子(风物河北梆子慷慨悲歌家乡戏)(2)

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彭蕙蘅主演的《窦娥冤》

流派纷呈

河北梆子的形成到兴起,其间曾出现过三个大的艺术流派。一支为直隶老派,一支为山陕派,二者统称为京梆子;之后又产生了一个直隶新派,三大流派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推动了河北梆子艺术滚滚向前。

直隶老派成长于河北农村,总的特点是文武兼备,唱做并重,在剧目方面注重革新。河北梆子时装戏的兴起,就是由直隶老派率先发起的。山陕派与直隶老派相比,在韵味上更凄凉、哀怨、酸楚。在表演上,山陕派擅长各种特技,胜出直隶老派一筹。山陕派与直隶老派在光绪年间携手合作,扩大了河北梆子的影响,推动了剧种的发展。直隶新派是于清末民初在直隶老派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支河北梆子新军,它一出现便风靡剧坛,一举成为河北梆子的主流,很快掩映了直隶老派和山陕派,甚至使气势正盛的京剧也受到巨大冲击,出现了“梆簧争衡、势均力敌”的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河北梆子,便是直隶新派的传承、延续。新派演员一般来说以文戏为主,不尚武功,上演剧目多是唱功戏。新派在艺术上追求改革创新,创出了许多新的唱腔板式,如大慢板、反调二六、单导板、长搭调等,这些都是老派梆子前所未有的,大大丰富了剧种的唱腔艺术。

名剧名家

河北梆子传统剧目约有500余出,多取材于历史故事。至今各地院团仍在上演、复排的代表性剧目有:《蝴蝶杯》《秦香莲》《辕门斩子》《杜十娘》《穆桂英挂帅》《四郎探母》《白蛇传》《珍珠衫》《清风亭》等几十种。创排的新编历史剧和神话剧有:《尧天舜日》《六世班禅》《定都》《孟姜女》等。近年来河北的艺术家们原创了一批现代戏,影响较大的有:《牺牲》《子弟兵的母亲》《李保国》《雪花飘飘》《北国佳人》《女人九香》等。

河北梆子历代名家众多。当代资深表演艺术家有:裴艳玲、田春鸟、张淑敏、张惠云、齐花坦、王伯华、路翠阁、王瑞楼、张志奎、刘俊英、阎建国等。京津冀三地演员各有千秋,一大批优秀演员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其中河北省有:“梅花大奖”得主裴艳玲,“二度梅”得主许荷英,“梅花奖”得主张惠云、彭蕙蘅、刘凤岭、雷保春、刘丽莎、吴桂云、邱瑞德、李玉梅,以及名家张秋玲、韩建华等。北京市的“梅花奖”得主有:刘玉玲、王凤芝、李二娥、彭艳琴、王洪玲、王英会等。天津市的“梅花奖”得主有:杨丽平、陈春、赵靖、王少华等。他们在不同的地域,以不同的艺术风格,承担着河北梆子艺术传承发展的重任。就如历史上的三大流派,和而不同,百花争艳。

曲高和众

现在我们已想象不出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梆子”与京剧分庭抗礼、争妍斗盛的繁荣景象。但是,河北梆子几度风雨春秋,到今天依然是梅花傲雪更精神,呈现出勃勃生机和青春活力。河北梆子一直是河北省内无可抗衡的剧种,这与观众对“家乡戏”的钟情痴爱分不开。当你行走在西部太行苍莽的坡岭上,会听到“龟山上纵目望眼花缭乱,果然是好景色名不虚传”随风飘来,那是老农一边劳作,一边在高吼着河北梆子《蝴蝶杯》的唱段。

1993年, 由裴艳玲、彭蕙蘅主演的河北梆子《美狄亚》,从地中海岸的古希腊剧场,到意大利的古罗马,再到浪漫的法兰西,先后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200多场,用中国戏曲的唱念做打讲述希腊故事,让燕赵的慷慨悲歌走进了西方观众心里。

2015年8月,在北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部队训练基地,由许荷英主演的河北梆子大戏《子弟兵的母亲》慰问演出,感人至深的剧情、荡气回肠的唱腔深深打动了现场的部队官兵。演出结束,部队首长看着热泪盈眶的战士们,突然高声问道:“为了母亲,我们有没有信心完成阅兵任务?!”台下响起排山倒海般的回应:“有!有!有!”此情此景,令全体演职人员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河北梆子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保定、沧州、邢台、衡水都是名副其实的“梆子窝”,民间自发结成的河北梆子戏迷组织多达上百个。可喜的是,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对振兴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河北省亦出台了对河北梆子等优秀地方戏曲的扶持政策,每年都组织多种多样的惠民演出,尤其是近年来“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等活动的大力开展,令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了解并喜爱上了传统戏曲,看大戏、听梆子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新时尚。

作者:贾吉庆、智全海

来源:河北省委《共产党员》杂志第6期

很喜欢家乡戏曲河北梆子(风物河北梆子慷慨悲歌家乡戏)(3)

河北省委《共产党员》杂志

党刊读者圈

长按扫码可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