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走向深入,三地融合越来越紧密,百姓获得感越来越多,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北京城市发展规划分析?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北京城市发展规划分析(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北京城市发展规划分析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走向深入,三地融合越来越紧密,百姓获得感越来越多。

6月27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开幕,蔡奇代表中共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京津冀如何进一步协同发展,也成为其中一大重点。

过去五年来,北京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北京也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未来五年,北京将牢牢把握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以更大力度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人口、城乡建设用地、建筑规模已实现多年减量

报告指出,五年来,北京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持续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一大批一般制造业企业、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有序退出,拆除违法建设超2亿平方米。

北京市发改委发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北京市严格执行并修订发布新增产业禁限目录(2022年版),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累计近2.4万件。

北京通过禁限目录严守功能底线的同时,也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打开了更大空间,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的新设市场主体持续增加,占比由2013年的40%升至2021年的62%。

五年来,北京疏解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近2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市场和物流中心640个,2014年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分别累计近3000家、1000个。同时,北京核心区三级医院床位累计疏解2200余张,2021年核心区三级医院外地患者较2019年同期减少约186万人次。

报告提到,五年来,北京严格落实“双控”及“两线三区”要求,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标,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10平方公里,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实际上,北京人口、城乡建设用地、建筑规模已实现了多年的减量。今年2月,在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成效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协同综合处处长周浩介绍,北京人口和城乡建设用地连续四年、建筑规模连续三年减量,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占比由2015年的59.3%下降到2020年的50.2%。

人口规模控制仍是未来北京的重点之一。去年5月北京市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11月1日零时,北京全市常住人口2189.3万人。

按照《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到202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790平方公里左右。

周浩曾表示,北京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城市,减量发展迈出了实质性步伐,首都城市发展方式实现了深刻转型。

城市副中心将保持每年千亿元以上投资强度

报告指出,未来五年,北京将牢牢把握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以更大力度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在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方面,北京将坚定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巩固区域性专业市场、物流中心疏解成果,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外布局发展,积极配合中央疏解有关清单任务落实。

同时,将持之以恒抓好城乡环境整治,保持违法建设和用地治理力度不减,全面创建基本无违法建设区,占道经营、“开墙打洞”、群租房等问题实现动态清零。统筹利用疏解腾退空间,优先用于保障中央政务功能、增补公共服务设施,实施留白增绿。

在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方面,报告提出,北京将深入实施城市副中心控规,认真落实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意见,扎实推进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全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

报告提出,将保持每年千亿元以上投资强度,推动城市副中心框架基本成型。

时任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北京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副主任李文红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已取得诸多成效。“十四五”期间,副中心每年将保持千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聚焦科技创新、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四个主导功能。

去年11月,《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为城市副中心的未来发展定调。其中提出,到2025年,城市副中心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功能基本形成;到2035年,现代化城市副中心基本建成。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转移的作用全面显现,形成现代化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城市副中心质量”体系完善成熟,与周边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积极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报告提出,北京将积极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坚持以疏解为抓手,以拓展腹地为支撑,以一体化为路径,推动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

《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制度体系基本建立,成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的重要支撑。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打造,对首都、京津冀、整个北方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北京市发改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企业对“通勤圈”投资次数是2015年的2.4倍,“通勤圈”作为北京产业发展腹地作用显现。2021年北京企业对“功能圈”“产业圈”投资次数分别是2015年的2.2倍、2.1倍。2021年,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三个圈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万亿元,占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四成。

报告提出,北京将促进环京地区通勤圈深度融合,完善区域快线连接,加强公共服务配套,形成同城化效应。促进功能圈错位联动发展,唱好京津“双城记”,坚持河北雄安新区需要什么就主动支持什么,推动符合定位的北京非首都功能向河北雄安新区疏解转移,协助办好“三校一院”,共建中关村科技园。

今年6月22日,继幼儿园项目之后,北京市以“交钥匙”方式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三校一院”中的小学项目,实现竣工并正式移交雄安新区。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雄安新区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小学项目的竣工交付,标志着北京市全力支持雄安新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取得积极成效。

此外,根据报告,未来,北京还将全面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水平,让“轨道上的京津冀”更加畅通。完善区域公路交通网,推动六环路国家高速公路功能外移。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通州区与北三县对接道路已达10条,厂通路开工建设,姚家园路东延、石小路、通宝路等均已签订接线协议,通燕高速燕郊西出口改建工程建成通车。此外,轨道交通平谷线加快建设,这是北京首条跨区域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预计2025年底建成通车后,将成为北京与北三县的重要通勤快速通道。

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编辑 白爽 校对 陈荻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