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姓姜的人有多少(古人的姓氏名字)(1)

古人的姓氏与名字

传说中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是一位妇孺皆知的人物。但是孟姜女这一称呼是如何构成的,其中的三个字各代表什么含义,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如果简单地认为她姓孟名姜女,或是姓孟名姜的女子,那就造成了误会。事实上,“孟姜女”中的“姜”字才是她的姓,“孟”只是表示她排行为老大,“女”则表示她的性别。要详细弄清这类问题,就必须了解我国古人的姓氏与名字。

姓氏

我国古人的姓氏与名字要比今人复杂。先秦时期,同一个人有时会有好几种不同的称呼姓氏与名字的方式,战国之后才逐渐趋于固定,一直到汉代才同现在基本一致。

我国在汉代之前有姓有氏,姓与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概括了姓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名字

我国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也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

名与字往往有着意义上的各种联系,这就是所谓“名字相应”。例如宰予,字子我;张衡,字平子;诸葛亮,字孔明;曾巩,字子固;“予”与“我”,“衡”与“平”,“亮”与“明”·,“巩”与“固”,均为同义。名与字也可以是一对反义词。例如曾点,字哲,“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朱熹(熹,明亮),字晦之;赵孟頫(頫,同“俯”),字子昂;管同,字异之;

“点”与“皙”,“熹”与“晦”,“頫”与“昂”,“同”与“异”,均为反义。

此外,名与字也可以是意义相关的,例如关羽,字云长,取振羽人云之意;赵云,字子龙,取“云从龙”之意;晁补之,字无咎,取补过而无咎之意。有时我们从字面上不容易看出名与字之间的联系,这主要是由于词义变迁了的原因.

周代贵族男子在字的前面常常加上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在字的后面有时加上“父”或“甫”表示性别,这样就构成了男子字的全称,例如伯禽父、仲山甫、叔兴父。通常又可省去“父”或“甫”字,例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有时也可省去排行,例如禽父、尼父、羽父。甚至还可只以排行为字;例如管夷吾字仲,范睢字叔,不过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贵族女子字的前面加上姓,姓的前面再加上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上“母”或“女”表示性别,这样就构成了女子字的全称,例如孟妊车母、中姞义母。也可省去“母”字、“女”字或排行,例如季姬牙、姬原母。有时甚至可以单称“某母”或“某女”,例如寿母、帛女。

由于“子”是男子的尊称,因此春秋时期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是在字前加子字,例如冉求字子有,司马耕字子牛。这个“子”字有时可以省去,如冉求、司马耕可以直接称为冉有、司马牛。

先秦时期,名与字连着称呼时,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例如:孟明(字)视(名)、白乙(字)丙(名)、叔梁(字)纥(名)。

汉代以后,则往往是先名后字,例如:孔融(名)文举(字)、王粲(名)仲宣(字)、王回(名)深父(字)。

古代姓姜的人有多少(古人的姓氏名字)(2)

名字的叫法

名与字的另一个作用是在称呼时能够体现出尊与卑、长与幼的区别。大致说来,古时尊长者对卑幼者要称呼其名,卑幼者自称也称呼己名;对平辈或尊长者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这种称呼名与字以体现尊卑长幼关系的办法也一直沿用到后代。

不过,魏晋以来,由于礼貌式称呼的逐渐增多,以及文人率真风气的影响,字的礼尊意味开始有所减弱,称呼卑幼者之字与自称己字的现象逐渐多见。前者如魏太祖曹操称部将文聘之字仲业,何叔度称其子尚之之字彦德;后者如陆云自称己字士龙,殷羡自称己字洪乔。这种称呼方式后世继续沿用,自唐宋以至于近代,尊长者称呼卑幼者之字几乎成为一种礼制;而自称己字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例如白居易自署乐天,陆游自署务观,林觉民自署意洞。这些又是字在表示礼尊意味时的一种发展变化。

名与字还有一个作用是能够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前面已经说到,先秦时常在字的前面加上孟(伯)、仲、叔、幼,例如伯夷、叔齐,伯夷是兄,叔齐是弟。孔丘字仲尼,仲表示老二,其兄孟皮,“孟”表示老大。而汉代之后取名时又常用相同的偏旁或用上相同的字表示同辈关系。例如汉末刘表之子刘琦、刘琮兄弟,就都用了“玉”字偏旁;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及其堂 兄弟杲卿、曜卿、春卿就都用上了一个“卿”字。这种现象,现在也还常常可以见到。

别号

除名与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也可以叫做别字。别号开始时大约是自取的,后来也有别人给加上的。号与字不尽相同,字是成年时由尊长代取的,用以表德,同名之间有意义上的相应关系;号则是即兴而起,较为自由,往往用上一些漂亮、高雅的字面。

别号有些是用来表示自己的操守、德行的,如晋皇甫谧自号玄晏先生,梁陶弘景自号华阳逸士,宋司马光自号迂叟。有些是以所居之处为号,如杜甫住在长安附近的杜陵,自号杜陵野老;苏轼在黄州东坡住过,自号东坡居士;苏辙晚年退居颖滨,自号颖滨遗老。有些是以居室之名为号,如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稼轩居士。有些别号是他人推许的称号,如贺知章称李白为“摘仙人”,后人就称之为李摘仙;宋祁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时人称之为红杏尚书。

别号可以是三个字或三个字以上的,如晋葛洪号抱朴子,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但是两个字的别号也很多,如王安石号半山,陆游号放翁。三个字以上的别号有时也可以压缩为两个字,例如苏东坡、李易安。由于对人称呼别号也是一种敬称,因此两个字的别号在运用上同字没有什么显著的分别,有些人甚至以号行世,他们的字反倒较少被人称呼,例如白香山、陆放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