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述强

来源:当代广西网

走进仫佬族的村落、山寨,那种与青石为伴的氛围令人震撼。

弯弯的村巷铺满了一块块光光的青石板,洗衣服的村妇手挎着竹篮不动声色地踩过。年复一年,暮归的老牛,低着头,慢条斯理地走着,没有铃声,只有“哒哒”的蹄声,执着地敲响那一扇扇黄昏里沉默的门。

美文纯净的溪水(美文青石)(1)

仫佬山乡一景。资料图

每个村庄都有一个门楼,又叫闸门,是入村的必经之地。门楼底部砌着方整的青石,有些石头已被磨得油亮,有些石头还留有细细的一道道凿痕。每一家另外又有自己的门楼,底部也一样砌着方方整整的青石。进了门楼,天井里铺着一块块青石,而正屋大门的青石门槛这个时候会特别抢眼。很少有哪个民族会造这样高的门槛,更何况是一整块青石凿成的。其高出地面约40厘米,宽约100厘米,厚15厘米,两头连着与门槛一样高的厚实的方形门礅。门礅通常是小孩子爱坐的地方,所以,家家的门礅都光亮如鉴。最是炎夏,门礅一坐,清凉袭人,在仫佬族人成长的历程中,坐在门礅上数天星、仰视日月,听老人讲芭蕉精老熊婆的故事,几乎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除了大门有青石门槛,中门、两个堂屋房、两个后门房、后门都铺设有青石门槛,只不过没有大门槛那么高。这样算起来,仫佬族的一个居室中就横亘着七块青石门槛!这是很有特色的。这些深山采伐来的青色石头,它们用无比宁静的眼眸注视着春秋的风色,使仫佬族人的居室平添了几许默然和安稳。这似乎寄寓着一个民族对岁月和现世静好的含蓄企盼。从一开始起房子,七道门槛就被稳稳地安放在家的空间里,它们在时光中各自坚守自己的位置,该幽暗的幽暗,该明亮的明亮。它们没有发过誓,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坚持。从此,七道门槛记录主家的欢乐、悲戚、喧闹、寂静,记录春耕秋收的步伐,日落月出的影子。昏黄的煤油灯不仅照见了新收的谷子、玉米、红薯、板栗,照见了屋角锄头、刮子、镰刀,墙壁上挂着的竹篮、鱼篓和麦秆帽,照见了春节的夜晚刚刚印上梅花图案的光洁如少女脸庞的糯米膜,也同样无私地照见了一块块门槛朴实无华地闪着青辉的守望。零打碎敲的日子,门前屋后瓜棚的雨声蛩吟,来来去去,了无印痕,更多的是,无言承受。即使房子老了,主家另外起了新的房子,只要旧的没有拆掉,别的什么东西都朽了,旧了,老了,皱了,黑了,落了,但是,门槛依旧光洁如初,依旧静如处子。一颗寂寞的流星,一只迟到的萤火,就可以照亮它们的青青容颜。

美文纯净的溪水(美文青石)(2)

仫佬族山区溪边涧畔的青石板。资料图

喂猪槽是青石凿成的,磨刀石旁边的洗手盆和厨房里面圆形或方形的石水缸也是整块的青石凿成的,常年盛有清清的泉水。泉水有可能是从村头水井泉边挑来的,也可能是用竹枧从后山溪涧里引来的。石盆看起来非常精致古雅。这显然是一个注重细节、审美层次很高的民族。会唱歌的石磨自然也是青石雕成。逢年过节,家家磨米做糍粑,蒸粉蒸肉,磨豆子做豆腐。从质地温良的青石石磨流淌出来的米粉、豆粉,尤其细嫩。村头溪水边少女们捣衣的青石板更是光洁照人,仿佛只要把衣裙往那上面一掼,所有的心结皆可解开,消融于清波,在明天的墟场和歌会上,又可以大胆吹响那支青春的叶笛。

从前的仫佬族山区溪边涧畔多有碾房。轮滚的材料是青石,碾槽是青石。仫佬族地区的黄金镇盛产青石,黄金青石的特点是质地坚硬,色泽清纯,经久耐用,是做碾盘、碾槽的上好材料,在方圆两三百里都闻名。旧时,当地几乎所有的碾房都用黄金的青石,好的东西都是这样,以品质取胜。

美文纯净的溪水(美文青石)(3)

仫佬族清朝墓碑。资料图

过去,仫佬族是个笃信佛教的民族。仫佬族聚居的罗城附近有十五座上规模的寺场,梵呗声声,香烟袅袅,山乡一派净土。寺庙里菩萨的莲花宝座,承受柱子的圆形石礅,记录历史的碑铭,寺院内外的台阶,都是上好的青石。许多年过去了,寺庙早已找不到了,菩萨也找不到了,但是,那些善良的仫佬族石匠们当年在青石上精心雕刻的一瓣瓣清净的莲花,沧海桑田的百年之后我们再来寻找,在寺院遗址的荒草丛中不期然而相遇,它们还像初初开放一样,芬芳依然。

村后社王庙里青石雕成的花瓶,青石凿成的香炉,透射出几分神秘。上面镌有各种吉祥的文字,比如“福”“禄”“寿”等,使古老的社王庙增添了几缕文化气息。这小小的社王庙可以看成是仫佬族原始宗教与青石文化结合的良好典范。

在仫佬族乡间,田野,荒坡,村前寨后,房前屋后,桥边路口,或立或卧着一些刻有字迹的青石条、青石板,不是“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泰山石敢当”。这些青石上的文字,约略可以窥见一个民族的郊野,同样有着生生不息的语言。

美文纯净的溪水(美文青石)(4)

刘三姐出生地罗城下里乡蓝靛村的古石桥。资料图

村与村之间的溪水上,多有石板桥。比较宽的,是青石板并拢组合成桥面,中间有桥礅,有些干脆就是一条长长的方形条石横亘在溪水上,仿似仙人架设,看似单薄,实则稳固无比,任凭洪水肆虐也撼动不得。桥长三到五米,宽一尺左右,若是胆子小的,有恐高症的,还真的不敢举步呢。

真是说不完、道不尽的青石:仫佬族人还用青石雕刻成精美的窗子,用青石凿成别致的花盆、砚台和生动的笔插,用青石做成蕴藏着雷鸣虎啸的练功石和练功杠铃。

美文纯净的溪水(美文青石)(5)

仫佬山乡一景。资料图

青石,自然界中久远而深沉的色彩,应当也是生活最本原的色彩。这色彩是灵动的,神秘的,仿佛这个民族青色的血脉。古人曾把爱情的坚贞喻为“坚如磐石”,我想,最好的磐石,应当是仫佬族人钟爱的青石了。它洁净、坚硬、美观,是一个民族构建家园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质料,是支撑他们生活的最坚贞的物质,是守护他们梦想的亘古卫士。从小就抚摸到光光的门槛,出门就可以坐在光光的石桥,体验那种清凉、温润而可靠的感觉,听木杵撞击青石舂坎,是动人的乐章。一辈子穿行在石镜映照的世界里,不知不觉便获得一份青石般刚毅的质感。到了最后,人们还会用一块光光的青石刻上他们的生平,他们便安详地沉睡在青石悠悠的光中,与萤火、流星、芳草共度晨昏。人的一生,或许就是青石板上游动的几缕身影。仫佬山乡还发现过青石棺材,这真是与青石生死相恋的明证!

可敬的仫佬族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把大山的太古与深沉切成方方块块(寓示做人要方方正正),妙用在生活的各个空间。他们取石也恰到好处,像蜜蜂采花绝不损坏花朵一样,他们取石绝不会损坏大山。他们的谚语是这样告诉我们的:“砍柴问山路,打石看石路”。这是他们对石头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他们顺应自然的高超智慧。他们把一块块坚硬的青石作为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居住和行走的基础,终身与青石相依,与青石相恋,十分感人。

(作者介绍:何述强,广西罗城人,仫佬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九届高研班学员。出版有城市传记《山梦为城》、民族文化随笔《凤兮仫佬》、散文作品集《隔岸灯火》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