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称号,简称帝号,通常包括年号、尊号、谥号、庙号这里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区别,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帝号被取消了吗 说说帝号那些事儿?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帝号被取消了吗 说说帝号那些事儿

帝号被取消了吗 说说帝号那些事儿

古代皇帝的称号,简称帝号,通常包括年号、尊号、谥号、庙号。这里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区别。

【年号】

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历代帝王有的“改元”,即更改年号,汉武帝有11个年号;有的帝王在位期间只用一个年号,特别是明朝以后,例如明朝的“洪武”,清朝的“康熙”。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由汉武帝发起,为“建元”(即前140年-前135年),最后一个年号是清末代皇帝溥仪的“宣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开始使用西方的公元纪年。目前日本仍保留着年号制度。

【尊号】

尊号也叫徽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一般在皇帝在位时就开始有群臣上请尊号,并不断加长;也有死后追加的。尊号始于秦代,到了唐代,为皇帝上尊号之风大盛,且自唐代以后,帝后的尊号字数有增无减,大臣们会极尽溜须拍马之能事,把好的词语一股脑都往皇帝身上加,例如,清乾隆被尊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多达二十三字。“慈禧”即是慈禧太后的尊号简称。

【谥号】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西周早期已经产生。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谥号有褒贬之分,美谥如:武、文、明、睿等;中谥:如:怀、悼、哀、闵,有点同情的意味;恶谥,如:厉、灵、幽、炀等(这里特别说一下“灵”,现在一般认为用作褒义,聪明伶俐、灵活等,但古代却是“不勤成名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神曰灵……”,属于恶谥号);有的一人兼有褒贬,例如赵武灵王。秦汉以后,对皇帝的恶谥非常少。唐代以后,所有皇帝都是美谥,基本失去了谥号本来的意义。先秦时的谥号一般一两个字,如:秦穆公、晋文公;赵孝成王、汉孝文帝(即常说的汉文帝)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一度废除谥法,到汉初恢复。唐朝武则天以后,谥号字数也逐渐增多;明清时期,谥法更加明确,对谥号字数等方面做了规定(如明代皇帝谥字为17字或29字,亲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谥号不是皇帝的专属,历史上的一些著名的文臣武将也有谥号,例如岳飞谥号武穆,曾国藩谥号文正。

【庙号】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一般认为起源于商朝,从周到秦的千年时间,没有沿用庙号制度,到汉初恢复。庙号常用“祖”字和“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继任的皇帝一般称为“宗”,例外如明成祖朱棣,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他们不是开国皇帝,但庙号为“祖”。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严格参照谥法,但也有褒贬之意:如褒义的太祖、高祖、太宗、仁宗等;中性的如哲宗、肃宗、景宗等;贬义的如宁宗过于懦弱、惠宗、僖宗等;哀宗、思宗则应用于较为悲情的亡国之君。

自三国起庙号开始泛滥(“降及曹氏,祖名多滥”),除了某些亡国之君和政变中被推翻的皇帝外一般都有庙号。而之前,只有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帝王才能拥有庙号,甚至出现庙号被撤的现象。

【知识点】

  1. 皇帝的年号、尊号是生前就有的,谥号、庙号是死后才有的。
  2. 在称呼皇帝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如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太祖是庙号,高皇帝是谥号。
  3.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且大多是美谥,失去了彰显功过的意义,因此我们一般用庙号称唐以后的皇帝,如唐太宗、宋太祖等。而明清时期,一般每个皇帝都用一个名号,因此,我们常用年号称明清时期的皇帝,如崇祯皇帝、永乐皇帝、康熙皇帝、嘉庆皇帝。
  4. 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我们常说的汉武帝、汉文帝是简称,他们的谥号分别是孝武皇帝、孝文皇帝。
  5. 历史上比较特殊的谥号是三国时期东吴孙权,谥号“大帝”,即常说的吴大帝孙权。
,